灼见

【灼见】为什么我不随便送书/周若鹏

我进入出版业以后,开始觉得随便送书十分不妥,是一种不为他人设想的行为,几似没有公德心。除非我对你很熟悉,否则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阅读习惯呢?如果你不读书我却送书,等于给你添了一件杂物,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就算你有阅读习惯,我怎知道你的阅读品味如何?很大机会我还是给你添一个麻烦而已。

花钱买书有收获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书是商品,是用来挣钱的,更没有赠送的道理,除非是做慈善,或用以鼓励孩子的阅读。这事业的利润空间本就不大了,遇到一些口口声声支持文化事业的单位,居然要求我们送书的时候,特别叫人难过。但经过多番磨练,我也学会直言拒绝了。

书还是请有心的读者花钱买吧!读者自己才清楚需要什么读物,愿意掏腰包购买的书,才是真正愿意投资时间去阅读的书,这样才会有所收获。在这微小的商业交易中,不只帮助了出版社,也鼓励了作者,意义深远。只有读者买书,才能让书业健全地继续运作,生产更多出版品,传播知识,保留文化。若没有合适的书,不买就好,别叫作者、出版人送书,那很叫人伤心。

阅读风气下滑

阅读风气下滑也不只是马来西亚的事。我刚从日本回来,传说中地铁上人手一书的景象早已不复在,和这里的乘客一样都在刷手机了。他们在读电子书吗?绝对不是,我到处偷瞄,不是社媒就是游戏。日本的阅读市场庞大,就算萎缩了些,出版社也还能健全存活;大马则不同,尤其中文出版市场更小,卖书已有难度,还要我送书吗?哎哟喂。

我不送书,也不愿意别人随便送书给我。坦白说,“以书会友”只是说来好听,那些散弹枪般无特定目的的赠书,其实我都没兴趣读,只好等机会转送;作者署名的书更头疼,转送很尴尬,只能束之高阁罢了,浪费了一本书的生命。

我还是会送书的,条件是确知送书对象有阅读习惯,而且需要这本书;又或者对方明确地说需要某本书,但就是没钱买,那好像也OK,但我从未遇过这么荒谬的情况就是了。

反应

 

国际

中国下架这本书 封面一句话引揣测

(北京17日讯)中国上海文汇出版社今年9月出版的新书《崇祯:勤政的亡国君》,本月16日传出全面下架。

文汇出版社发给各网站、新华书店、民营经销商的通知,关于下架理由是“因印刷问题”。不过这本书因封面印有“昏招连连步步错,越是‘勤政’越亡国”,引发不少人揣测有隐射当前中国时政之嫌。

《崇祯:勤政的亡国君》的作者是出生于福建安溪的中国明史专家陈梧桐。他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民族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已于今年5月31日辞世。

根据百度百科关于《崇祯:勤政的亡国君》的介绍,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在留下“皆诸臣误朕”的遗言后,于煤山自缢,延续了276年的明朝自此灭亡。但崇祯并非传统意义上沉迷酒色、穷兵黩武的“亡国之君”,而是勤政节俭,励精图治。

有人认为明朝实际亡于万历,崇祯只是无力回天,更有人推论:是历史让崇祯演出了一个“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陈梧桐则从财政、党争、军事、用人等角度,解析崇祯如何昏招迭出,因而走上亡国之路。

《崇祯:勤政的亡国君》被下架在社交平台上也引发热议,网民纷纷留言道:“对号入座?”“就是怕又蠢又勤快”“这不是变相推销这本书吗?”但目前中国各电商平台已搜索不到这本书。

不过有网民表示,今年8月河南文艺出版社也出版了陈梧桐关于崇祯的另一本书,书名为《崇祯传》,推估两本书内容差异应该不大。《崇祯传》目前在电商平台仍有销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