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网红家事算新闻吗?/周若鹏

不久前某网红的家事被炒成新闻连载,文友圈内开始评论媒体的操守:这等事情是社会需要关注的吗?主流媒体应为流量不择手段吗?我当时没参与讨论,因为有点纳闷,这不是新鲜事呀,一直以来,说的是在网络时代之前,媒体不都在追求“流量”吗?那流量就是收视率、订阅率、发行量,这些都是媒体的命脉,没人看的媒体还算什么媒体?

读者关注娱乐八卦

记忆中听报业前辈说一份报纸中最多人看的版位,不是国际新闻也不是社论,而是娱乐版,大家都需要一些无关宏旨的芝麻绿豆来调剂生活,哪个歌手和哪个演员分手,有时候艺人还会假拍拖炒作新闻。我大可说这些八卦不重要,社会不“需要”知道,但读者确实需要娱乐,对娱乐新闻有需求。

以前的娱乐新闻追踪“明星”,现在谁都能当明星,以前的艺人歌手变成现在的网红,差别就此而已。八卦新闻其实如常报道,读者也如常追读。现在大家看新闻的方式不一样了,以前娱乐版埋在报纸里面,现在的网络呈现无此限制,点击率高的新闻会浮到首页,于是又有更多网民分享。这些浮上首页的东西,通常不是俄乌战争也不是非洲饥荒,和以前一样,是最多人关注的娱乐新闻。

报章并不是没有报道俄乌战争和非洲饥荒,重要新闻依旧存在的。然而因科技之便,媒体能凭清晰的数据发现读者更关注网红八卦,自然要挖得更深。如果俄乌战争新闻也天天带来几十万点击率,报馆抢着到乌克兰设战地据点了咯!买好防弹衣送记者到前线了咯!但是,没有。大家要看网红家变,有什么商家是可以忤逆市场而健全生存的呢?

报道迎合不同读者

社会向来对传统媒体有比较崇高的道德和专业要求,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并不认为传统媒体背弃了专业操守,新闻还在,副刊还在,社论还在,是读者自己让某些八卦新闻疯传,这不能都怪到媒体头上。况且,八卦新闻疯传也不是什么大坏事,大家本来就需要娱乐。

有些媒体比较着重追流量,有些媒体则选择舍弃一些流量以塑造形象,都是在做不同的市场区隔而已,迎合不同的读者,也因此吸引不同的广告商。我觉得文友圈对传统媒体的意见都是善意的,都出于期许,但同时我也知道,我们是这市场上人数最少的一群。

反应

 

国际

普立兹奖出炉! 以巴战地新闻获特别褒扬奖

(华盛顿7日讯)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立兹奖”得奖名单6日出炉,“特别褒扬奖”颁给报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在加沙地带交战的记者与媒体工作者。

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委员会说:“在骇人的环境下,非常多记者在努力讲述巴勒斯坦人和加沙其他人故事的过程中丧生。这场战争也夺走了诗人和作家的生命。在普立兹奖授予新闻、艺术和文学类别时,我们为人类经验宝贵纪录的遗失留下记号。”

路透社凭藉以哈战争相关的强烈影像,抱回突发新闻摄影奖。《纽约时报》也以有关“哈玛斯10月7日在以色列南部发动致命袭击的广泛且具启发性的报道”,拿下国际报道奖。

路透社与《华盛顿邮报》共同获颁全国报道奖。路透社的作品是科技钜子马斯克制造业帝国系列调查报道;《华邮》获奖文章则攸关AR-15步枪相关调查与其在美国枪枝暴力中扮演的角色。

《纽时》和《华邮》皆获3个奖。除了上述提到的奖项外,《纽时》记者德赖尔(Hannah Dreier)以揭露美国各地移民童工的故事获颁调查报道奖;特约撰稿人恩格尔哈特(Katie Engelhart)以一家人与失智症奋战的故事拿下特稿写作奖。

《华邮》特约编辑霍夫曼(David E. Hoffman)以探讨专制政权如何在数字时代压制异议的系列文章拿下社论写作奖;撰稿人卡拉姆扎(Vladimir Kara-Murza)以从俄罗斯牢狱中第一视角写的文章赢得评论奖。

非营利新闻机构ProPublica以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接受金主礼物和旅行招待的报道获得公共服务奖。

美联社以移民从拉丁美洲长途跋涉到美国的报道获得特写摄影奖。地方数位新闻网站Lookout Santa Cruz以2023年1月侵袭加州的灾难性洪水报道拿下突发新闻奖。

普立兹奖是哥伦比亚大学纪念美国报人普立兹(Joseph Pulitzer)而设立。普立兹于1911年过世前将所有遗产捐给哥大,哥大新闻学院就是用他的捐款成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