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香港人见过鬼,怕黑?/霍咏强

香港为《基本法》,即第23条国家安全立法,已经扰攘香港十多年,并曾引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抗争,间接令第一任特首董建华“脚痛”提早结束任期,但这次却在无风无浪的过程下,进入立法会委员会审议阶段,并且迅速二读刊宪。

在之前的一个月咨询期,收回来的1.3万多份意见,约九成九支持《基本法》23条立法,明确反对立法的占极少数,亦只对个别新罪行是否应订立,表达关注,而大部分意见和建议围绕个别罪行的涵盖范围、适用对象、刑罚、免责辩护等方面。

另外,鉴于过去两年,不少涉案人士借保释和假释潜逃,令港府订明措施促使潜逃人士回港接受执法和司法程序,和收紧囚犯获得提早释放的门槛。

港政治环境今非昔比

这次香港制定相对严荷的法例,为什么几乎没有遇上任何阻力?最明显的猜测自然是香港的政治环境今非昔比,在两年前中国国安法在香港实施后,已经对长期煽动香港抗争的活动完全收敛,但除此以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内部原因?

这要从香港人的“政治”成分说起:三成:对中国抱有正面态度;四成:稳妥的生活;两成:迫于政治环境的无奈;一成:就是港独。

没有阻力是因为这4种成分的香港人都有明确出发点,不会发出反对声音。当中的关键是在2019年,因为反对修订引渡条例而引发长达半年的暴力抗争活动,这几个月的光景,对所有香港人来说都是最深刻的教训。

原来一直以为理所当然的和平稳定生活,理性务实的工作态度,可以在短短几天就化为乌有。

在2019年黑暴期间,所谓抗争大士阻塞交通、破坏公物,进而损害治安,动辄“私了”,即对意见不同人士轻则拳打脚踢,重则利刃加身,最极端的还向对方灌以易燃物再纵火,造成严重伤残,社会秩序荡然无存,香港不再是稳妥生活的地方,今天想来,更惊怕灾祸重临。

“铁杆”反对派自我灭声

所以在之前提及香港人的“政治”成分当中,基本上七成期望社会稳定的市民,是肯定不会反对遏制破坏活动。

至于两成政治异见者,在经过当年的风起云涌后沉静下来,再不会认同什么勇武行动,就算有色眼光依旧,也对暴力行动深感不满,甚至认为过度暴力,令追求民主自由变质,在国安法前也乏了“底气”。

剩下来的“铁杆”反对派,却在社会气氛大为冷淡,自行标签成被审查、被压迫的一群,无论他们是否真的因为违法而面对检控,他们都会“以为”会被灭声,而变成自我灭声!何况,这段时间香港还有两宗法庭案件,足以为香港国家安全法案“背书”。

第一宗是黎智英违反国安案,在黎众多“得力助手”的证词当中,壹传媒所有报道立场和方针都是预设的,都是为抹黑中国和特区政府而来。

新闻自由根本不存在

其中有被问及“编辑自主”时,一个令人失笑的回答是“如果黎先生没提意见,还是有的”。报道根本不存在客观和实证,所谓新闻自由?编辑自主?根本不存在,现实就是老板主导,所有新闻重点和意见矛头都是经过设定和安排。

第二宗案件更可怕的,是在2019年7月由示威者组成的“屠龙小队”,宗旨为不惜牺牲都要以武力逼使政府回应诉求,此后开始有“金主”及“家长”提供金钱资助。

部分成员同年9月前往台湾参加由退伍军人提供的军事训练,训练体能、格斗、枪械等,所有费用由一名男子资助。其后更采购枪械弹药及炸药,包括3支手枪、1支AR15长枪,又测试组装土制炸弹,当中遍布金属钉高速射出令人致命。

所谓“屠龙小队”计划游行当日攻击亲政府店铺,引诱警方到场,同一时间从附近高处用AR15长枪乱枪扫射警员,逼使其靠近炸弹加以引爆杀死警员。计划虽然最终事败,但细节中包括许多匿名人物,更获得资助和组织筹募经费,台湾也牵涉其中。如果计划成功导致警方或邻近无辜者死伤,事件肯定会大幅发酵,甚至令暴力活动更血腥、更无法收拾。

见过鬼,难免怕黑,更怕黑暴重临。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香港区议会选举回归 摆脱黑暴重上轨道

中华天地/报道:杨濮源

今年香港区议会选举是“黑暴”完结后首次区选,回归民生事务,再无港独分子参选,但“软对抗”依然若隐若现。


香港在12月10日进行第7届区议会选举,这既是2019年香港“黑暴”完结后的首次区选,也是完善选举制度改革后的首次区选,因而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标志着议会彻底地摆脱泛政治化。

区议会属于香港的非政权性区域谘询组织,处理地区具体的便利民生事务,但“黑暴”前后却沦为港独分子的政治舞台,充斥暴力、滥权、造谣一类言行,造成了民众心中不可磨灭的创伤。选举当日的投票者里头,不乏市民表示希望胜出者能为当区争取更大活动空间及更多生活措施,可见处理地区事务始终才是广大民众对于区议会的期望。

革除区议会乱象

过去3年,为了革除区议会的乱象,港府先是依据《港区国安法》要求区议员宣誓效忠,由监誓官员裁定无效宣誓者丧失任职资格,到今年中又决定进一步改革相关选举制度,削减选区与直选席位的数量,引入选举资格审查机制、地区委员会间选及委任议席元素,以堵塞港独分子可以进入议会借机滋事的漏洞。

改制后区议会选举选出44个地区直选议席和176个地区委员会议席,当选者未来4年将跟人数相若的委任、当然议员合组新一届区议会。

不过,本次选举的投票率看来依然未尽理想。尽管地区委员会选举投票率高达96.9%,但全民直选投票率却只有27.5%。地区直选投票率较往届的70%大幅下降,甚至要低于2021年立法会选举的30%。原因可能是民众对区议会信心未归,选区裁撤与改划也提升了参选者争取选民支持的难度。

选举当日的晚上7时多,电子选民登记系统还发生了故障,使得票站需要改为人手派票,并且影响后续点票工作。类似事故其实已非首次发生,早于2021年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及立法会选举里,就分别发生过机器故障导致点票延误和供电、网络不稳影响选民投票的情况。

确保参选人“爱国爱港”

相较受到政治化漩涡影响的上届区选,本次选举固然没再看到任何港独分子参选,传统建制派政党因而成为最大赢家。民建联在地方选区与地区委员会界别合计取得109个席位,工联会、新民党则各自获27席与15席。路线偏中间的民主思路、实政圆桌本来仅有一人通过提名门槛,结果亦以败北收场。

至于本次选举让社会大众感受最深的,肯定是昔日选举前各区参选人带团对骂、互揭疮疤的场景不再出现。毕竟资格审查机制已经确保这届的参选人一律都是“爱国爱港”,大家自然没需要针对彼此政治立场,让焦点可以放回服务地区事务的正轨。

只是放眼选举场外,“软对抗”的踪迹好像依旧若隐若现。单在选举当日,廉政公署就先后拘捕了6人,他们分别涉嫌煽惑他人抵制选举、投无效票或不投票,其中居然包括有一名卫生署文书主任及其无业丈夫,说明香港当局与社会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要注意体制内的潜在风险。

非华裔参选多元化

正如特首李家超所说,新一届区议会若能由不同背景、界别、阶层、专业的人士组成,可以令地区工作更立体、更多角度考虑市民利益。譬如在油尖旺南区就看到3名非华裔人士参选,虽然他们最终无法成功当选,但无疑足以成为参选者组成多元化的最佳证据。

地区议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应该披上政治化的色彩。这次选举反映香港区议会终于有望能回归本位,毋须再受政治斗争干扰。无奈港独势力往昔利用议会选举夺权之举终究遗祸深远,港府与新当选的区议员日后必须拿出真正成绩,才能恢复广大市民对于“港人治港”、特区民主的信心。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