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两大国迥异治国态度/霍咏强

中美两个大国的元首,在每年各自对国民的关键讲话中,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习近平在中国两会、即人大、政协会议上的重点,句句不离民生;相反,拜登的国情咨文,几乎通篇都是国际关系,就连经济发展,都只是如何令厂商回流美国,但是具体行动却完全欠奉。

3月1日美国总统拜登发表了任内第一份国情咨文,第一句话是“用自由战胜专制”,真实的意思是“美国有自由掠夺这个世界”,所有与会人士起立鼓掌。当中绝大部分的外交话题关于俄罗斯和乌克兰,说的是世界秩序,指普丁企图动摇自由世界的根基,让自由世界屈服于他的威胁。

既要让美国人团结起来,支持他对抗破坏了后冷战时代30多年和平的俄罗斯残暴领导人,令人一时间甚至误以为这30多年来,世界只有这一场战争,美国领导的入侵和攻击,似乎都只是虚构、假象。

就连提到民生重点“建设基础设施”时,拜登都离不开把问题往外转移到中国身上,提及曾对习近平说过:“对美国人民下赌注从来都不是好赌注。”就连说到移民,说的还是其他国家的行动,比如说“得到南美洲和中美洲合作伙伴的承诺和支持,他们会收容更多难民并保护他们自己的边界”。

拜登没提具体措施

在经济部分的4个步骤:“增加美国的制造业并加强供应链、努力降低物价、推动公平竞争以保护小企业、消除优薪工作的障碍。”除了口号以外,你不会看到拜登提出了什么具体措施,在党同伐异的政治环境下,现场得到的反应离不开共和党人的嘘声。

如果隐藏掉是谁在说这些话,单看文字内容,会以为这是美国之音早晨新闻报道。

中国的两会往往被视为另一个极端: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以“攻坚克难 砥砺奋进”为标题,继续强调“六稳”、“六保”,年年差不多的内容、表面看起来是否很老土?

习近平谈粮食安全

事实上,这些数字虽小、听来琐碎,但中国实体经济体量巨大,2021年中国GDP总量超过114兆元,在这个基础上今年如实现5.5%的增长目标,对应的一年经济增量,按经济体算已经可以排到世界前20位,也就是增加的数额,接近俄罗斯的国民产值。

怎样才算是个好政府?欧美社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把问题都推到他人头上,然后传媒又只会报道哗众取宠的内容,有个俗语把这种情况形容得挺准确:“离地”!

中国常被指资讯不流通,政策透明度低,中国针对个别突发事件的反应或许的确比较慢,但在政策透明度和资讯发布肯定不低,关键反而是太多,加上传统的官样模式,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就必须一件件、深入地看。

那中国国家主席 在两会中到底说了什么?例如习近平在3月6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说的是粮食。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中国以人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可以说有力地回应了粮食安全问题,然而在民生背后,仍然包含国际问题。

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中国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也就是说粮食可能因为国际环境成为影响中国的安全隐患,简单来说未来暗藏“粮食战”风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所以要慎防在耕地上弄虚作假,一定要有足够安全系数。习近平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影响到国家安全,必须以创新建设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主、种源可控。

同时由基本粮食供应,发展到优质食物结构,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文明风气,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持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依法打击黄赌毒和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所以中国政府从基本粮食供应到自主农产品科技,进而提升整体食物结构,到民众近期关注的乡村打黑问题,充分反映出贴近民情,民生无小事的态度。

在参与政协分组会议前,习近平连续第5年到了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重点话题是环保。而关键的说话,并不是要加快推进,而是强调:不要丟了本业和本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承诺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事情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反而要警惕是否过急。

绿色转型非一蹴而就

所以习近平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富煤贫油少气是中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目标,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时刻,美国的选择是以顿巴斯冲突激化俄乌矛盾,重启冷战局面、火中取栗;中国则实施更具体的民生措施,看到的是自身的不足,想到的是何以自主自强。

两个大国、两种态度。

反应

 

灼见

【灼见】中塞是否“命运与共”?/霍咏强

近年来、中国外交事务上通过建立不同层级的伙伴关系,和不少国家都保持高度密切合作,但塞尔维亚绝对称得上铁杆兄弟,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时,更公布塞尔维亚成为首个同中国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欧洲国家,除了体现出中塞关系的战略性和特殊性,背后会否另有象征意义?

尤其是习近平出访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3国时,他选择在5月7日从法国到塞尔维亚。无疑这足够让所有中国人记得25年前在新世纪前的同一个时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南联盟,被北约军队“错误”轰炸的事件。

习近平是否在提示国民,有些事件不能忘记?说话的对象还有谁?中塞两国又是否“命运与共”,就正如科索沃和台湾问题?

北约袭中使馆25周年

习近平在塞尔维亚《政治报》发表题为《让铁杆友谊之光照亮中塞合作之路》的署名文章,尽管内容充满着两国友好合作的许多成果,在文章近结束时写下“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忘记,25年前的今天,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邵云环、许杏虎、朱颖3名中国记者不幸遇难。中国人民珍视和平,但绝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中塞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成为两国人民的共同记忆,也将激励双方一道阔步前行。”

1999年3月,北约绕过联合国对南联盟发动非法轰炸,并持续了一个半月,5月7日当天,北约的导弹击中了中国驻南联盟使馆的大楼,导致3人死亡、20人受伤,使馆建筑严重受损,之后被拆除。

北约当时的理由是他们想轰炸一个完全不同的目标,但错误使用了旧地图,然而这被普遍认为是北约的借口,因为两建筑没有位置上的关连,而轰炸机配备的导弹精确度为13米,想要“误炸”远在440米外的中国大使馆,以当天GPS的准确度和程序处理,也不可能如此粗疏。

中国学生游行反美

中国大使馆被炸后,点燃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反美高潮,引发各地大规模游行,各大高校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北京学生聚集在美国大使馆外,谴责北约暴行、反对美国霸权主义。这些反对事件在欧美媒体也出现不少噪音:暗指中国政府蓄意策动反美示威,更因使馆遭示威破坏,事后向中国索赔300万美元,明确表现出政治博奕。

美国学者傅高义曾于1993至1995年在美国克林顿政府的国家情报委员会东亚部门工作。1999年11月他以一名前中情局工作人员的身分在英国《卫报》上声称“地图定位错误”是说谎,并猜测有CIA官员擅自指令轰炸。2012年,他又变得模棱两可,向媒体表示很难相信有人会出于政治考虑蓄意这样做,更大可能是一连串的陷阱和失误加在一起,最终导致灾难。

然而,更容易得出结论的原因是同类形势变化,及后反复出现在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等多个国家。

早在1995年波斯尼亚战争期间,北约就轰炸了波斯尼亚等巴尔干地区,指责塞族军队攻击联合国指定的安全区,之后一直支援科索沃解放军,打得不亦乐乎。直至1999年,南联盟以塞尔维亚为首的领导人同意谈判,并且接受部分谈判条款,北约却在形势缓和时再实施轰炸,并且是在无法从正常途径获得联合国授权,非但“先斩后奏”,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令冲突更趋白热化。

多边主义维护和平

虽然事件表面上告一段落,但中国政府同样态度明确,尽管不会就此和北约对着干,这事还是记下了!所以习近平才提出“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加强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协调和配合,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国际公平正义。”

不再寡头,走向多极世界,虽不一定能缔造和平的国际社会,但至少能更靠近公平和正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