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安华接班行径太冒进?/胡逸山博士

在我开始关注政治与社会课题的年代,我国就已是由马哈迪医生担任首相,安华则好像先任青体部长,后当教育部长。

印象中,那时有一系列越走越极端的教育、宗教、经济等政策,起码我幼小时所接触到的成年人,都认为是在马哈迪默许下,由安华执行之,以便彼等赢取各自与共同的政治利益。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当时有人(在这里要学港式的微妙新闻写法,以免即使本地已变天、理论上已有更大程度上的自由民主,但新近当权的还是“回巢”的当年人马,所以仍可能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蛮横霸道地推出一些明显会引起某些族群高度不安的教育政策,人家合情合理地群起反对时,有“同伙”的另人就把反对者抓将起来,还用一些本地常见植物的名称为未审即关的白色恐怖行动美名,一时风声鹤唳,实在令人不寒而栗,也让当时小小年纪的我暗下决心要离开这个当权者蛮不讲理的国度,跑到世界上自由民主的象征——美国去。

“面和心不和”谣言满天飞

我在美国期间,听说安华已被马哈迪提升为副首相,而且言行收敛了不少,其演讲也不时引用世界各国一些著名古代思想家的格言,以建立中庸形象来接马哈迪的班,这也勉强算是好事,至少总比极端要好。

再过几年,本地政治形势又好像有了微妙变化,据说安华的急欲赶快接班做首相的态势,与马哈迪向来极为强势,对于其他政客们的官位只有予取予夺的政治态度,好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马、安两人“面和心不和”、“怀有心病”的谣言满天飞。



那时刚好互联网的浏览器刚刚兴起,还记得我在大学里的电脑室时常一面运行着计算方程式,一面盯着一些网页看本地的一些政治秘闻。

再过好一段日子,本地政治形势已然严重到马哈迪出来辟谣说两人没有不和,是否“要在街上亲吻大家才相信”?

才不过几个星期之后,马哈迪竟然以众所周知的、是真是假大家有着截然不同意见的一些指控,把当朝副首相安华开除掉,一时震惊世界。

相互制衡昭然若揭

安华不肯就此退隐,反而发动社会运动反抗,结果当然是被以与上述指控有关的罪名下狱了。剩下的如西方谚语所说,就是历史了。而马、安当年惊天动地的政治斗争,对本地无论是在政治、社会与经济方面的影响皆颇为深远,大家在某种程度上都被折腾着。

眼看当下,安华方面启动一系列明显是要最早接班的冒进行径,其决心让人不得不想起他20年前的手法与际遇,如自行宣布一些明显是要扫除任何不让他继位的借口等。

马哈迪即使是年事已高,但予取予夺心态仍然没改变,如在希盟成员党所赢议席明显悬殊的情况下,仍在各党之间委任数目相似的内阁职位,而且还委任在公正党里显然已与安华对立的阿兹敏以位高权重的部长位,想要安、阿两人相互制衡的用意昭然若揭。

所以未来一段日子里,本地政坛的博弈,以及对于本地各界的影响,也实在令人捏一把冷汗。



反应

 

要闻

纳吉前顾问:授林冠英财长安抚火箭 敦马幕后牢控官联企业

(八打灵再也28日讯)敦马哈迪医生第二次任相时,把财长职安排给林冠英以“安抚民主行动党”,但他却剥夺了财政部对官联公司政府(GLC)的控制权,以维护马来霸权。

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的前政治顾问博斯在新书《破灭的希望》中如此说,书中还提到,马哈迪在民主行动党和某些要求,如委任林吉祥出任下议院议长上“相处困难”。

“不过,他们(接近马哈迪的官员)指马哈迪通过给予他们重要的内阁职位并任命林冠英为财政部长,成功地‘收买’了该党的忠诚度。”

“马哈迪知道需要跟行动党共事,但这不表示他准备给‘华人领导的政党‘,就因对马来人霸权的信仰,马哈迪不会让他把任何真正的权力让给非马来人。

“因此,即便林冠英出任财长,马哈迪剥夺了财政部对强大且利润丰厚的官联公司领域的控制权,并将它交给了经济事务部长拿督斯里阿兹敏阿里。”

国库和国民投资机构(PNB)之后隶属首相署,而马哈迪则出任国库主席。

该书指出,因此林冠英都对手下部门的权力有限,而马哈迪之后在接受“当今大马”访问时,也承认此事。

该书引述马哈迪对访问者说“如果你认为民主行动党可以控制我,那你就是在侮辱我。我才是那个拥有控制权的人。林冠英不能轻易地把问题提交内阁,而我却不去调查它们是否适当。”

博斯也在书中质疑希望联盟于2018年掌权后成立顾问理事会的用意,并引述一则新闻报道说,这个理事会非法定机构,既不是1950年调查委员会法规定的调查机构,也不是对议会负责的遴选委员会。

就此,博斯问道,政府顾问理事会是不是非法机构?它到底是做什么的?

他说,没有关于这个理事会已经完成或取得了什么成就的报告,也无从并判断他们在帮助实现PH1.0的经济承诺和宣言方面有多成功。

政府顾问理事会成员包括国家银行前总裁丹斯里洁蒂博士、国油前总执行长哈山马力肯、商业大亨郭鹤年、和经济学家佐摩;财政部前部长敦达为理事会主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