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我们其实并不特别/霍咏强

今届东京奥运终于完满落幕,虽然看起来残奥可能不比奥运吸引,但是残奥会永远能燃起人们心里的无穷斗志,残奥会永远能表现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双臂的“飞鱼”卢冬和郑涛、用嘴打球的乒乓球手哈马托、用脚射箭的斯塔兹曼、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右腿、王睿倚靠乒乓球走出煎熬,刘翠青和徐冬林“像双胞胎一样”地冲刺。有运动员在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亦有人则默默训练等待下一次机会:他们的故事闪耀著人类不屈灵魂的光辉。

部分传媒用“帕运”来代替“残奥”一词,从而避免使用“残障”这种一般人认为负面的词语,这是否更适当?然而负面与否?其实来自人们真实的态度,对大部分残障人士来说,或许正如在残奥的宣传所言,“人们称我们为特殊人群,但我们其实并不特别。”希望观众通过残奥会对残障有正确的认知,而不是将残障视为一种悲剧或是很严重的缺陷。

王睿1993年出生于四川省德阳市,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15岁的她正在教室中备课,她双腿被间板砸中在废墟下掩埋十多个小时后,右腿肌肉坏死而截肢。在家人的鼓励下,王睿进入成都市残疾人乒乓球队,开始学习打乒乓球进行运动康复,16岁才接受正规训练,王睿每天的训练时长都在8小时以上,为了接住角度刁钻的来球,她经常摔倒,但日复一日的训练和突飞猛进的战绩,同时让她渐渐走出失去右腿的煎熬。

2013年,王睿因表现优异被选入国家队,并连续在2018年和2019年举行的亚洲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上,拿下女子站姿7级单打冠军。在东京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团体TT6-8级比赛中,由茅经典、黄文娟、王睿组成的中国队夺得金牌。

实现理想证明自己

1990年出生的郑涛幼年因意外失去双臂,此后经历了很长一段阴郁的日子,直到14岁,云南省残联来村里选游泳学员。起初郑涛的父母不肯,但郑涛想试试证明自己,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加入游泳队后,别人在练水5个小时,他就在水里练习8、9个小时。因为失去双臂,比赛开始时,他只能靠紧紧咬着毛巾保持姿势的稳定,而接近终点时,他又不得不以头狠狠撞向泳池壁。这样的场景无数次出现在平时的训练,令教练和队友看得非常心疼。

靠着天赋和努力,郑涛入选国家队,并在伦敦和里约残奥会都拿到了金牌。不过,在男子50米蝶泳S5级项目上,伦敦和里约两届残奥会,郑涛都以不到一秒的差距屈居亚军。一路坚持,游到东京,9月1日,在东京残奥会男子50米自由泳S5级决赛中,他终于获得冠军并打破残奥会纪录,31岁第三次参加残奥会的郑涛,取得了四金、四次打破纪录的耀眼成绩。

今年三十而立的卢冬,在6岁时不幸因为车祸失去了双臂。不过,她没有就此消沉,并在7年后选择以游泳来打开全新的人生。她既经历过伦敦残奥会夺金的喜悦,也遭遇里约奥运会摘银的遗憾。然而,不变的始终是对生活的热爱。在东京残奥会女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卢冬以39秒54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成功摘金。

比起这枚来之不易的金牌,更令人感动的是卢冬夺金后的一个小细节。在领奖后合影时,由于本场赛事的亚军和季军都坐轮椅,卢冬立刻主动单腿下蹲,与她们合影。这一个自然却又暖心的举动成为了“最美合影”,令人感受到关心与体谅,是出于对身边的人和事多用上一点心思,在奥运会的过程中都能够充分传达了。

就算只能在残奥会中“一轮游”,那又如何?

人生的成与败不在于赢和输,来自埃及的哈马托 (Ibrahim Al Husseini Hamato) 曾说:“我理解的残疾并不是说你失去了双腿、双手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对于自己想要做的事都能轻言放弃的话,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残疾吧!”

哈马托在10岁时,因为一场火车事故令他失去双臂;消沉一年后的他,走出阴霾,开始尝试足球、跑步等运动,一次偶然的机会,哈马托接触到乒乓球,他锻炼出了独特的打球能力:口衔球拍、用脚发球,实现击打。从1986年开始练习乒乓球,到2015年参加世界比赛,他用29年做到了曾经对他来说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他成功打进了2016年里约残奥会。如今,他也在东京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残奥之旅。尽管在赛场上被击败,但这位48岁的老将对之后的比赛仍然充满热情:“输球挺难过的,但我希望能赢得下一场比赛。”

在部分专家的眼中,残奥运动员有两种角色:第一种角色,就是优秀的运动员,在赞美他们的能力之余亦可能会改变自己对伤残人士的一些负面定见。第二种角色,则是激励其他伤残人士,让他们都能尽能力去克服难关。现实中,可能只因为运动最基本的作用,是能够帮助在残障人士恢复身体机能。

1948年,古特曼医生 (Ludwig Guttmann) 举办了第一届曼德维尔运动会(Stoke Mandeville Games),旨在帮助在战争中致残的退伍军人恢复身体机能,因为体育运动可以成为帮助这些军兵康复、恢复一部分身体机能。

或者对残障人士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世界给予相对公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世人的平视,现实之中,残奥运动员的待遇不及奥运运动员,这可能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更需要改善的地方。

在许多残奥运动员的访问中,他们投入在运动之中的一个得着,就是忘记了身上的残障缺陷。与此刚好相反的是,过去几年世界急剧变迁,许多事件告诉我们,正常人投入在“运动”中,却变成了残障,很多时候,思维上的残障,还要比肢体、智力的残障,对人和社会的损害更为严重。

反应

 

灼见

【灼见】中塞是否“命运与共”?/霍咏强

近年来、中国外交事务上通过建立不同层级的伙伴关系,和不少国家都保持高度密切合作,但塞尔维亚绝对称得上铁杆兄弟,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时,更公布塞尔维亚成为首个同中国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欧洲国家,除了体现出中塞关系的战略性和特殊性,背后会否另有象征意义?

尤其是习近平出访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3国时,他选择在5月7日从法国到塞尔维亚。无疑这足够让所有中国人记得25年前在新世纪前的同一个时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南联盟,被北约军队“错误”轰炸的事件。

习近平是否在提示国民,有些事件不能忘记?说话的对象还有谁?中塞两国又是否“命运与共”,就正如科索沃和台湾问题?

北约袭中使馆25周年

习近平在塞尔维亚《政治报》发表题为《让铁杆友谊之光照亮中塞合作之路》的署名文章,尽管内容充满着两国友好合作的许多成果,在文章近结束时写下“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忘记,25年前的今天,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邵云环、许杏虎、朱颖3名中国记者不幸遇难。中国人民珍视和平,但绝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中塞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成为两国人民的共同记忆,也将激励双方一道阔步前行。”

1999年3月,北约绕过联合国对南联盟发动非法轰炸,并持续了一个半月,5月7日当天,北约的导弹击中了中国驻南联盟使馆的大楼,导致3人死亡、20人受伤,使馆建筑严重受损,之后被拆除。

北约当时的理由是他们想轰炸一个完全不同的目标,但错误使用了旧地图,然而这被普遍认为是北约的借口,因为两建筑没有位置上的关连,而轰炸机配备的导弹精确度为13米,想要“误炸”远在440米外的中国大使馆,以当天GPS的准确度和程序处理,也不可能如此粗疏。

中国学生游行反美

中国大使馆被炸后,点燃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反美高潮,引发各地大规模游行,各大高校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北京学生聚集在美国大使馆外,谴责北约暴行、反对美国霸权主义。这些反对事件在欧美媒体也出现不少噪音:暗指中国政府蓄意策动反美示威,更因使馆遭示威破坏,事后向中国索赔300万美元,明确表现出政治博奕。

美国学者傅高义曾于1993至1995年在美国克林顿政府的国家情报委员会东亚部门工作。1999年11月他以一名前中情局工作人员的身分在英国《卫报》上声称“地图定位错误”是说谎,并猜测有CIA官员擅自指令轰炸。2012年,他又变得模棱两可,向媒体表示很难相信有人会出于政治考虑蓄意这样做,更大可能是一连串的陷阱和失误加在一起,最终导致灾难。

然而,更容易得出结论的原因是同类形势变化,及后反复出现在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等多个国家。

早在1995年波斯尼亚战争期间,北约就轰炸了波斯尼亚等巴尔干地区,指责塞族军队攻击联合国指定的安全区,之后一直支援科索沃解放军,打得不亦乐乎。直至1999年,南联盟以塞尔维亚为首的领导人同意谈判,并且接受部分谈判条款,北约却在形势缓和时再实施轰炸,并且是在无法从正常途径获得联合国授权,非但“先斩后奏”,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令冲突更趋白热化。

多边主义维护和平

虽然事件表面上告一段落,但中国政府同样态度明确,尽管不会就此和北约对着干,这事还是记下了!所以习近平才提出“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加强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协调和配合,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国际公平正义。”

不再寡头,走向多极世界,虽不一定能缔造和平的国际社会,但至少能更靠近公平和正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