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宏愿成败 重在反省/胡逸山博士

首相马哈迪医生日前,在经济事务部长阿兹敏的陪同下,为我国的2030年《共享繁荣宏愿》展开序幕。

许多人很自然的立时把此“宏愿”与马哈迪医生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前他首次出任首相时所提出的《2020宏愿》相提并论、作出比较等。



当然,如此做法也没有错,到底各种“宏愿”也都应该有点基线来作为“腾飞”的出发点,看之前达到了什么目标,在此基础上又想再创什么高峰。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2020与2030这两项宏愿,也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的。

2020是一项希望促成我国在目标年度演变成为一个先进国或发达国家的宏愿,其中当然也有经济发展、硬体建设的元素,但主要还是比较“软性”的指标,连人民过着和谐共处的生活等也有,坦白说也还是极为困难去衡量的。

基础设施发达

到了当下,在整个东南亚的大环境里,如果说在硬体建设方面,除了新加坡外,也还是没有其他邻国得以与本地匹敌。



常到东南亚除了新加坡外的邻国去公干或旅游的朋友们,应该也都会察觉到,本地的高速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也还是彼等所望尘莫及的。

我个人甚至认为,本地的基础设施就比欧洲许多“老牌”国家好上很多倍。

而本地的经济发展,虽然我们自己认为相比于之前(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也还是觉得差强人意,但比起特别是大多经济增长低迷了十几年的欧洲国家,已然是好的不得了了,是令彼等颇为称羡的。

这一点我们的确可以引以为豪,在硬体建设方面已然赶上甚至超越许多传统上的发达国家。

政府钱不够用

当然,在马哈迪医生二度任相的今天,我们仍然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主要的原因至少有两个。

其一,是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人均收入,仍然远未能达到先进国的水平。

人均GDP的飙升与否,一方面当然是要看本地是否有更积极地采用(先别说开发)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冒起来的各种高新科技在生产过程里。

但这些高新科技,如所谓的工业4.0等,耗资昂贵,许多时候一般商家,特别是中小企业,也还是难以负担的,说白了就是需要政府的津贴补助,但当下政府又一路喊穷,说没有足够资金收入等。

所以,这些得以提升人均GDP的高新科技,何时得以大规模地被采用、采用后又如何得以有持续性地被再更新,坦白说至少在短期内也还是难以实现。

吸资魅力输越南

而人均GDP的飙升与否,在高新科技的采纳基础上,另一方面也还是要看本地员工们的工作态度。

如这一年多以来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间发生贸易战,许多工厂纷纷迁移到东南亚来以避开高昂的关税。

然而,这些厂家的东南亚首选搬迁目的地,竟然不是无论(如上述般)基础设施建设抑或高新科技的采用度皆比大多本区域邻国先进的大马,而是在这两点都落后于本地的越南!

这一点是连马哈迪医生都多次公开痛心疾首地承认。

为何外国商家会不把本地作为东南亚投资首选呢?

据我国内外商界友人的说法,譬如厂家如果在短时间内需要员工们超时工作以应对市场的忽然高涨需求,只要给予数以倍计的超时薪酬,彼等的越南员工是会抢着要做,而且越多超时工作机会越好,以便彼等的收入得以增长。

至于这些商家朋友眼中的本地典型工作态度,为存敦厚,我就不详说了,总之与越南是“天与地的差别”。

而且,人家搬厂去越南或本地的审批过程,时间上是可以有达到5倍的不同的,人家当然选择搬到相对简易的越南去。

所以,要人均GDP更高增长,我们人民与政府都要深刻反省自己的所做所为!下期再续。



反应

 

言论

巫统成败归因马哈迪?/谢诗坚博士

在马来西亚首相的排行榜中,敦马哈迪医生是个传奇人物,今年已经99岁高龄,可能是世界上最年长的政治家。

他的一生十分具争议性,因此也毁誉参半。

这位出生于1925年的政治人物,于1946年巫统成立时已经入党,但直到1964年才被党委派到吉打参加国会选举。在中选后,马哈迪被委为联邦销售局总监,未入内阁。

1969年大选,马哈迪竟在原区(哥打士打南区)马失前蹄,败给伊斯兰党候选人尤索拉哇。后者在后来被选为伊党主席。

马哈迪的失败引发政治地震。事因不甘失败的马哈迪于同年6月17日,通过一封公开信,向时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发难,促请东姑下台,指他领导不力。

东姑在1970年9月22日下台之时,也先于1969年7月12日在巫统理事会中开除马哈迪党籍。

斯时,国家发生种族冲突事件,进入紧急状态历时22个月。在此期间,马哈迪发表其名著《马来人的困境》而被东姑列为禁书。

1971年2月,时任首相敦拉萨罔顾东姑感受,将马哈迪召回巫统,更让他在1972年角逐巫统副主席而胜出,从此改变了马哈迪的政治生涯,也把巫统推向一个新高潮。

随个人喜恶改变政策

这一段往事十分重要,因为他在后来成为开启成功治国和独断治国的两面,而且招数也一次比一次更严峻和难以理解。

也因为这样,马哈迪近日指责两位前首相敦阿都拉及拿督斯里纳吉因执政不力,才引发马来社会严重分裂。

他认为,马来人的衰弱始于阿都拉掌权时期;而到了纳吉时代,由于卷入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丑闻,导致马来人进一步分裂,乃至巫统不断衰败。

究竟马哈迪的评论是公允或有理?让我们揭开历史的一页,就不难发现马哈迪的一言堂和个人主观是非常强烈的。

正如《南洋商报》的社论所说,他才是分裂党的第一人,而且也随着他的喜恶而改变,所以他的立场也是很难捉摸的。

正因为马哈迪扳倒东姑“有功”,所以在1974年大选后,他被委为教育部长。当1976年第二任首相逝世后,上位的敦胡先翁结果意外地选中马哈迪,意味着另一位竞争对手东姑拉沙里落选了。继后,马哈迪与东姑拉沙里的斗争由小变大。

在1987年,东姑拉沙里决意争夺第一把交椅,竟与宿敌慕沙希淡结盟。至此,两人的斗争达到高潮。

留给阿都拉残败的巫统

在两大阵营对峙下,马哈迪终于打败东姑拉沙里。后来两人的合作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起因在1996年马哈迪竟逆转与东姑拉沙里合作,后者将四六精神党搬回巫统。这个时候,马哈迪的战略是先团结东姑拉沙里,再收拾安华。于是有了1998年开除安华的绝招,并将他投入监狱。巫统的明显分裂由此开始。

这一年的选举结果显示,马哈迪第一次受重挫,他领导的巫统只获得72席,加上马华、国大党和民政党的议席及东马政党的联手,国阵才凑足148席(超过三分之二席);而反对党的伊斯兰党却异军突起,占了国会的27席,有史以来最多席位(公正党有5席)。这些议席都是以牺牲巫统的议席而得来的。

由此可见,马来人开始对马哈迪的独断统治感到不安和不满。

当他在2003年退位时,留给阿都拉的巫统已是被摧残的第一波。尽管在2004年,阿都拉有挽回劣势,但在2008年他就无力招架了。因此,马哈迪得负起挑选首相不当的责任,继后阿都拉让位给纳吉,但已是挽救乏力,回天乏术了。因此,这不应把账全算在纳吉身上,而是马哈迪选人不当也要负起一定的责任。

眼里没人合适当首相

马哈迪之所以挑上纳吉,是因为他欠纳吉父亲敦拉萨一个大人情(没有敦拉萨,马哈迪就回不了巫统)。

2018年马哈迪重返政坛后,他并没有兑现承诺,在2020年把棒子交给安华,也就是后来出现许多问题和纷争,导致希盟失去政权。

这只能怪马哈迪刚愎自用,凭自己的认知来挑选或否定候选人,结果却从慕沙希淡到东姑拉沙里,再到安华、阿都拉和纳吉,在马哈迪的眼里,没有一个是合适当首相的。

如此说来,真是成也马哈迪,败也马哈迪,除了他之外,谁还能让巫统被撼动和被整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