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经济政策无限期待/胡逸山博士

举世经济运作这些年来可谓“疲惫”,其中有喜也有悲。

先说悲的,其实就是自十年前左右的环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没有完全复苏,即恢复到譬如说危机前的增长幅度;不能说没有增长的气色,但就是没有以前那种气势如虹的增长势态。



所以惯了“赚大钱”的商家们,许多皆觉得这段日子以来,特别是当下,做起生意来虽说惨淡经营太夸张,但就是没有以前那股干劲。

而所谓喜的,其实也就是上述“悲”中的“带喜”,即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幅度没有之前那么高那么大,那经济滑落的幅度,希望也就没有譬如金融危机时的那么一落千丈,而是希望得以有着某种程度的所谓“软着陆”,即经济的衰退得以在更长的时间段里逐渐形成,而且也希望最后的着陆点不至太低。

新政府最显著的经济政策,还只是在政府财政层次,即以新的税收名目取代消费税,效果是好是坏还有待观察。

经济周期几近登顶

这样的看法我承认颇为悲观,不过无论悲观或乐观,十年左右的世界经济起落周期,在当下看来已经几近登顶的情况下,在未来几年的确极有可能下滑,大家都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的未雨绸缪,万勿临渴掘井。

就本地来说,一方面我们有的是个与世界主流经济运作充分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所以如自由贸易等的经济优势本地也充分享有;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世界经济的疲惫,也几乎直接地影响本地的经济运作。



本地政坛变天后,除了在政治上的更为民主化以及在社会上的更为自由化之外,许多商家与民众所引颈期待的,也正是新政府是否会推出一些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政策或经济刺激配套,不敢说让本地也不算一穷二白的经济得以“翻身”,但至少希望在环球经济衰退的大势真正开始降临时,本地“着陆”的威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减小。

但目前新政府最显著的经济政策,也还只是在政府财政层次的,即废除了之前恶名昭彰的、被认为促使百物腾升的消费税(GST),但不几个月就以新的税收名目取代之,效果是好是坏,坦白说也还有待观察。

我们清楚知道新政府不应采取的一些财政政策,如继续派发新政府在上台之前就已大事批评的所谓人民援助金,或重新启动汽油的补贴等,因为这只会加重政府的支出负担,在国债冲天的当儿,实在极为不明智。

而新近又再次兴致勃勃的国产车计划,是否要推展也应再三考虑,特别是之前的国产车计划,毫无疑问是吃力不讨好的完全失败例子,而其教训看起来也没被充分吸收与改正。

可能至少要到明年度的财政预算案被宣布时,我们才能看到新政府经济政策的端倪。

推动中小企最重要

我认为至少三点,可能极为重要。

第一,是要大力鼓励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包括税收的减免以及打击垄断等,因为中小企业为本地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就业机会。

其二,是拉近本地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悬殊的鸿沟,不是通过直接派钱、提高补贴等的粗糙手法,而是通过税收公平、劳工保护等迫切需要的行政手段,来让经济成果得以被更大程度地分享。

其三,则是相应的教育改革,提高本地的教育素质,同时高度注重技职教育,让更多人有一技之长得以谋生,方为上策。



反应

 

名家专栏

如何开源,难上加难/胡逸山博士

首相安华也的确很诚实,几乎在他所出席的每个关系到经济或商业的场合,都会带出政府“钱不够用”这课题,每次他身兼财政部长所提出的财政预算案时会如此指出,受邀到一些国内外论坛做主题演说时也不讳言如此。

这一点做法倒是与他的多年头号政敌马哈迪医生颇为相似;后者在第二任期内也是不时如此指出。

那么政府就如我们个人或家庭的理财相似般,钱不够用的话,那就要开源或节流。而这开源主要有两种手法,要不就是增加税收、要不就是举(国)债。

税收方面,有统计指出,在本地真正需要交税者,只不过是所有纳税人里的10%左右,而这10%纳税人里,也不是所有都会乖乖如期全额交税的,欠税、拖税,甚至避税、逃税的,应该也为数不少,所以其实也就只有单位数巴仙的纳税人,是有真正还税的。

撒网收税

由此可见,政府在税收方面,其实还有“广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才有几任前的政府看到这个庞大的税务漏洞,推出消费税(GST,或谓商品与服务税)来企图堵塞之。那消费税可说是撒个很大的,几乎包山包海的税网,只要大家一消费,那就几乎难以避免会不由自主地中税,也自动缴税。

这样的税制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很有效的施行,但放在本地这样的发展中国度就无形中增加了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财务负担,再加上施行起来时的各种繁复要求更让尤其是中小企业烦不胜烦,所以也是导致该届政府后来倒台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之后上台的希盟政府,无论是第一届或当下第二届,也都乖乖地“履行”之前的竞选承诺,废除并不敢重启这影响深远的消费税。以后会不会重启,那就端看时任政府的政治毅力了,因为看来是需要付出沉重的政治代价的。

但是无论如何,本地的税制是的确需要大幅度地重组的,否则在税收方面会一直开不了大源。当然这也是会很考历届政府的理财与政治智慧的。

举债难看?

政府钱不够用,需要开源的另一种做法,那就是举债了。当然,在亚洲传统价值观里,向他人他方借钱,好像是颇为负面的事情,至少是不很光彩的一回事。

但坦白说,各国都在举债,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而已。如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长期以来其政府所举的国债(即美国联邦财政部所发售的债券),数额应该已经是它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25倍了;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久前也发行长期债券。

本地的国债对GDP比例,不过60%左右,理论上是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的。然而,因为之前的系列政府举债、款项却入了一些人口袋的丑闻,如政府作为担保人到今日还在偿还一马公司的债务等的阴影,造成政府在举新债方面还是颇为谨慎的,甚至还通过了财务责任法令,逼使政府要更谨慎理财。

这是值得嘉许的,但同时也就增加了开源的难度。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