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企未来如何吸资?/马来西亚安邦智库

瑞幸造假事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仍在发酵,正加速中美之间金融行业链条的相互脱离。

那斯达克交易所已通知瑞幸必须摘牌。另外,该交易所也将公布针对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新限制,此举将使得一些中国公司更加难以在那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如安邦咨询(ANBOUND)曾经预期的,这也意味着在上世纪末开始的中美风险资本蜜月期的结束。

以中国市场为主题的“中国故事”实际上仍然成立。

如阿里巴巴、美团等中概股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证明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规模和潜力。

这些好企业对包括美国投资者在内的国际资本,仍具有相当吸引力。

而美国金融业在资本领域的价值发现、公司治理的专业性,仍是中国企业增长,以及借助资金市场获得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媒介。

那么,未来中国需要尝试新的国际资本投资中国企业的模式,搭建新的中国企业融资的国际格局。

这需要中国加大对国际金融业的开放,避免“脱钩”。

这样可以使得华尔街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的金融服务。

改革需符国际标准

虽然目前中国已经抓紧推动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步伐,很多的国际投行、资管以及保险机构也可以进入中国,但实际上中国企业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联系仍不紧密并缺乏信任。

这需要在营商环境和法制环境上更大幅度地和国际市场接轨,不仅仅是资金市场有关的规则需要改进,工商管理、税务、会计等各类市场法规的建设也需要加紧跟进。

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有利于中国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比如,目前在那斯达克的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已经被港交所所接受,相关企业也可以纳入恒生指数。

那么,中国的A股市场也可以进一步的放开相关的限制,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内地上市。

需更透明架构

另外,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的改革也可以大胆推进,尽快与国际通用的制度接轨,增加中国企业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同时,中国也需要更多的国际资本参与中国的资金市场,建立更加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货币日益宽松,资本收益日益降低,面临“零利率”以及“负利率”的情况,国际资本仍然面临追求投资回报和分散投资风险的需求。

换句话说,未来的中国企业需要国际专业投资机构在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吸引国内的投资者,更吸引国际投资者的参与。

在这种情况,中国资金市场的改革和完善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个公开、透明的多层次资金市场就需要更加注重对投资者的保护,增强对市场的尊重,加强法律体系的完善。

强化资金市场质量

资金市场的开放需要考虑地缘的新格局。尽管美国的金融市场开始对中国企业“脱钩”,中国不仅需要加强科创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的国内市场建设和布局,提高资金市场的质量和深度,以吸引国际资本的进入。

同时,由于中国自身的资本账户还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汇率也没有实现自由兑换,外资进入中国仍有各种政策上的限制。

这还需要考虑与香港、新加坡,以及东京等周边的金融市场建立便捷、透明的联通机制,使得国际资本可以在中国的地缘范围内进行投资和获取回报,实现国际资本在金融领域的“绿地投资”效应。

中央在新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文件中提到了资金市场建设的重要性。这可以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这方面,资金市场不仅需要满足国内投资者的需要,也需要吸引国际投资者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投融资新格局。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

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