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外资进入下跌趋势/安邦智库

作为长期以来吸引外资的大国,中国近两年吸引外资大幅下滑,成为一个引起全球关注的现象。

我们可以从两个口径来观察中国吸引外资的情况,一是中国商务部公布的外来直接投资(FDI),一般用实际利用FDI来衡量。这是窄口径的外资统计数据。

二是其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FDI负债,包括外资在华企业留存利润再投资、私募股权融资,以及海外关联企业对在华公司借款,在此基础上,还要减去资金流出部分。这是宽口径的外资统计数据。要指出的是,宽口径下的国际收支FDI代表了外商投资的净流入水平。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WTO)以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大致保持了稳步增长。不过,从FDI增速来看,近年出现大幅下滑。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利用外资以美元计价大幅下滑28.6%(以一季度平均汇率计算),商务部公布的以人民币计价数据下滑26%。目前,中国吸引外资降幅已达1983年以来的最低历史水平。

从宽口径来看,据盛松成、裘菊汇总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口径的FDI为-118亿美元(约-562.8亿令吉),出现该统计数据1998年发布以来首次季度为负的情况,2023年全年数值回落至1994年水平。

通常国际收支口径的年度FDI会高于商务部的统计,然而,2023年前者的数值较后者少了1300多亿美元(约6201亿令吉),很大可能性反映出外资的规模性回撤。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吸引外资的变化属于短期波动,今后随着环境变化,中国吸引外资还有可能稳定回升。

但是,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没有这么乐观,即使基数因素会带来增幅回升,但中国吸引外资的整体态势仍在下滑。

结构性变化

可以判断,至少在不短的时间内,中国吸引外资下滑或低速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中国吸引外资已经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将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增长台阶维持较长时间。

得出上述判断,与中国当前和未来面临的一系列复杂形势——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国际金融形势的深刻变化有关。

安邦研究人员认为,除了美元加息因素外,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恶化等基本因素,正在推动全球投资、生产和贸易环境发生巨变,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也随之变化。简单来说有几点:

(1)逆全球化颠覆了全球自由贸易和自由投资,“裂解”了全球供应链和生产链,冲击了全球对外投资。

(2)地缘政治冲突和动荡让世界不再安全,地缘风险成为全球对外投资必须优先考虑的突出风险,政治站队、国家安全等因素改变了市场化投资逻辑。

(3)全球化时期以效率优先、立足自由贸易的全球生产制造发生变局,回岸制造、友岸制造、近岸制造影响了对外投资模式,“密接生产”模式的强化改变了对外投资布局。

从安邦研究人员的跟踪研究来看,美国在其国家安全战略中将中国排在“长期战略竞争对手”的第一位,注定了未来几十年的中美关系不会出现结构性好转,这种基于国家战略调整的基础性变化,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中长期“底色”。

考虑到美国及其盟友对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主导作用,中国未来在对外经济、外商投资领域面临的基本环境不会出现明显好转。

今后,中国需要在这种逐渐固化的大背景下,考虑如何努力维持自身增长并保持开放,在逆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利用超大经济体量和生产能力的影响力,在新的全球化演变中,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新的空间。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