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脱钩代价高昂/Project Syndicate

三十多年来,全球经济被无限制的一体化和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所定义,无论是政治争端还是局部战争都无法让全球化列车减速。

以前,市场就是市场,商业就是商业,跨国企业变得更加跨国化。这种状况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这个中国和西方战略竞争的新时代,脱钩才是当今主流。

虽然这一趋势将阻碍经济增长,(因为供应链重组而)增加商业成本并提高每个人的消费物价,但损失最大的经济体很可能是中国。

如果没有全球化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国际贸易、投资和资本市场准入推动了该国经济增长,而在学生、科学家和学者参与下的知识转移则使科技水平得以提高。

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迫使中国引入了一个能够建立和执行合同和知识产权法的法律体系。而中国经济实力的扩大使,该国可以越来越多地向国外投射力量。

但是近年来支撑全球化的开放性,已经让位于地缘政治上的零和思维。国际商业和金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国家安全考虑所左右。出口管制、将企业列入黑名单、限制诸如某些尖端技术等敏感部门的市场准入已成为普遍现象。

不是发起者但……

中美竞争反映并加速了这种转变。美国已经针对中国采取了各项措施——包括限制进口、出口和投资——并将几十家中国企业列入其所谓的实体名单。

其他国家也加强了对中国投资的审查,并限制某些类型的对华商业交流。各项针对中国在新疆和香港的侵犯人权行为的制裁都已出台。

中国可能不是脱钩进程的发起者,但它似乎致力于将其进行到底。在拒绝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时,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在他们眼中美国——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西方,正在走向无法挽回的衰落,现在正是挑战现有世界秩序的时候了。

除了报复性制裁和关税,中国一直在紧锣密鼓地通过高度国家中心和保护主义的产业政策,去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面实现自力更生。它的目标是实现其经济的“制裁免疫”,特别是通过使自身供应链去美国化的方式。

我们无法准确知道中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点,但该国实现自力更生的努力肯定无法全部成功。正如《经济学人》在2月份报道的那样,中国在mRNA疫苗、农业化学品、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支付系统等供应链更长更复杂的领域中进展缓慢。

在半导体领域,尽管政府已经投资了数百亿美元,但中国仍然依赖外国供应商,在航空航天和汽车领域也是如此。

中国为取代美元而开发的以人民币为基础的金融和支付系统,还未能获得明显进展。

自力更生适得其反

但中国自力更生的努力不仅可能失败,还可能适得其反。

正如《经济学人》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当中国企业与外国竞争和专业知识隔绝时它们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尽管有着这些负面经济后果,我们应该预期地缘政治驱动的脱钩将继续。

中国将试图建立一个替代性的金融基础设施,而美国将把中国企业从其证券交易所中退市。

据报道,美国国会已经在考虑立法限制或禁止本国在几个敏感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像它对中国在美国的投资一样。旨在使供应链多样化和确保稀土等关键投入品供应的贸易措施也是预期之内的。

随着脱钩不断推进,许多关键部门——如互联网,将可能分裂成两个各自执行不同规则和标准的集团。数字标准、数据管理和使用规定以及网络设备和电信服务方面的鸿沟将扩大。市场准入限制和新的批准和许可要求将大量出现。

这些变化将发生在中国已经在努力应对几大严重挑战的时候,包括不利的人口结构、疲软的房地产市场、过度扩张的银行业、停滞不前的生产力、政治化的治理以及其“冠病清零”政策的后果。

经济奇迹顶峰已过

中国的经济“奇迹”似乎已经过了顶峰。未来几年该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很可能降至2至3%,这意味着官方提出的2020至2035年人均收入和GDP翻番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这种放缓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中国与美国竞争的能力将受到影响。中国的经济可能永远不会超过美国,尤其是如果人民币汇率在未来几年下跌20至25%的情况下。

此外,大宗商品的价格,尤其是对中国住房和建筑业至关重要的那些将会下降。虽然更新及更地区性供应链所产生的较高成本会产生通胀压力,但中国需求的减弱和更便宜的人民币将减少这些压力。

同时流入中国的外国投资将减少并越来越多地分配给其他亚洲或新兴市场国家。虽然中国不会变成“投资禁区”(只要不爆发军事冲突),但国际投资者将持续压低自身中国投资组合的比重。

无望取代美元

尽管人民币将享有与日元、英镑和加元同等的地位,但它完全无望取代美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其政府的合法性寄托在本国的持续繁荣上,但实现这一点正变得越来越艰难,而脱钩则是一个重要原因。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