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人工智能神话与迷思/Project Syndicate

最近几周以来,人工智能(AI)比其短暂的历史上的以往任何时候都吸引着更多的关注、资金和人才。但突如其来的狂热乃是该领域之外人士所兜售的神话和误解的结果。

多年来,AI领域增长有序,已有方案每年能够在基准基础上性能增进1至2%。但2012年发生了真正的突破,计算机科学家乔弗里·亨顿和他的多伦多大学的同事们证明,他们的“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击败最先进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在ImageNet Challenge(基准数据集)上的优势高达10.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AI研究者也得益于更加强大的工具,包括高性价比云计算、高速廉价的数据处理硬件(GPU)、通过互联网实现的无缝数据共享,以及高质量开源软件的进步等。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主宰了人工智能,让人兴奋不已。投资者竞相投资于有前景的AI公司,政府也投入数亿美元用于AI研究所。

炒作成万灵丹

该领域必然还会有进一步的进展,但这种进展未必是线性的。尽管如此,炒作这些技术的人抓住各种诱人的神话,首先便是AI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每周,我们都能读到轰动性的报道,AI又超越了人类:《智能机器自学量子物理》;《人工智能在辨别肺癌方面胜出人类》,等等。这些标题常常只是狭隘的正确。对于像“辨别肺癌”这样的一般性的问题,AI只能为问题提供特殊的、简化的解读,将任务退化为图像识别的档案归类。

不理解图片或语言

这些故事不曾提到,AI其实并不像人类那样去理解图片或语言。相反,算法寻找隐藏的复杂特征组合,如果它们出现在特定的图片或档案集中,就属于目标类别的特征(如安正或暴力威胁)。这样的分类未必可以信任用于关于人的决定——不管是癌症患者诊断还是应该将某人关禁闭多久。

训练AI常识有挑战

不难看出这是为什么。尽管AI系统在通常与“高智能水平”(下象棋、围棋或Jeopardy)相关的任务中表现胜于人类,但它们距离擅长人类未经或稍加训练便可驾驭的任务(如看懂笑话)还十分遥远。

我们所谓的“常识”,其实是巨大的隐性知识库——自幼体验和了解世界所形成的累积效应。将常识编码并输入AI系统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挑战。尽管AI将继续解决某些难题,但距离完成许多对儿童来说也是小菜一碟的任务仍有很长距离。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相关神话:AI很快就将超越人力智能。2005年,畅销未来主义作家瑞·库茨维尔预测,到2045年,机器智能将比所有人力智能加起来还要强大不知凡几。但尽管库茨维尔认为AI的指数增长或多或少将保持下去,但其所面临的壁垒也会不断抬高。

壁垒之一便是AI系统复杂程度的激增,目前已经需要数十亿个参数来训练机器学习算法从海量数据集中学习。我们已经无法理解系统所有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因此也很难掌握如何将各部分组合并联通起来解决某个任务。

另一个壁垒是带注释(“标签”)数据的稀缺。带注释数据是机器学习的基础。谷歌、亚马逊、面簿和苹果等科技巨头坐拥最令人憧憬的数据,但毫无公开这些无价资产的激励。

会创造新工作

第三个神话是AI将很快让人变得多余。在2015年的畅销书《未来简史》中,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莱利指出,大部分人将在所有高层次智力决策都成为AI系统专属的社会中沦为二等公民。

事实上,一些普通工作,如驾驶卡车,很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内被AI取代,许多与日常重复任务有关的白领工作亦然。

但这些趋势并不意味着会发生大量失业,数百万家庭只能靠有保障的基本收入过活。老工作将被目前尚无法想象的新工作取代。1980年,没人知道数百万人很快就能靠互联网的附加值生活。

诚然,未来的工作可能会要求高层次数学和科学训练。但AI本身可以提供部分方案,实现参与性更强的新方法训练未来人获得必要的能力。被AI夺走的工作将会被AI训练人们胜任的工作取代。不存在人类注定要沦为未来智力奴隶的科技或历史定律。

当然,还有更多神话:AI将控制并伤害人类;永远无法实现人类式的创造力;永远无法构建因果之间的逻辑链条等。我相信时间和研究最终会祛魅这些神话。

这是AI的激奋时刻。但我们更有理由对该领域的未来保持现实。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国际财经

华尔街大行与私人资本圈 为AI盛宴杯酒释前嫌

彭博评论

在摩根史丹利一些高级银行家上个月举办的晚宴上 ,一个热门的话题是凭借人工智能(AI)狂热赚到的财富。

餐桌上还有许多私人资本圈的巨头。阿波罗全球管理、Ares管理、黑石、HPS投资伙伴、KKR公司和橡树资本都受邀出席;在华尔街大行长期以来主宰且利润丰厚的企业金融领域上,这些公司最近成为劲敌。

但据参加该活动的人士称,摩根史丹利当晚鼓吹各方应该携手合作。

该公司认为,光是针对这场最新数位革命的基础建设,所需的投资资金就相当庞大,以至于没有必要为了由谁提供贷款相争。反之,银行家和私人金融家应该准备好整合力量和资源。

迄今为止,围绕AI的大部分投机热潮已经反映在股市上,正如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的股价,这种目眩神迷也蔓延到债务融资和私募股权上。 

彭博的分析估计,资料中心、电力供应和通讯网路至少需要投入1兆美元(约4.47兆令吉),这将推动AI实现从医学到客户服务等各个领域变革的承诺。其他人则认为,总成本可能是这个金额的两倍。

不投AI也要投基建

甚至华尔街上质疑AI赚钱潜力的人士也表示,值得继续投资那些基建提供者,高盛的股票研究主管吉姆·科维罗就是其中之一。

一些银行竞相跟进。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摩根大通已经成立一个专门的基建团队;德意志银行和其他银行也一样。

一位对手公司的银行家承认,他的银行要处理的资料中心交易相当多,以至于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应对工作量。

共同提供融资

债务融资也是如此。摩根史丹利在该晚宴上表示,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不足以满足对信贷的渴求,因此它提议与私人资本圈结盟:这场盛宴,人人有份。

对于在寻找下一场盛宴的投资银行家来说,这个机会来得正是时候。

长期以来,为企业提供债务融资一直是华尔街重要的利润引擎,但该业务最近经历了一段低迷时期。

尽管在AI狂热的推动下,股市在过去几年表现强劲,但投资级信贷的回报却一直疲软。随着并购活动枯竭,杠杆融资团队深受其苦。

德意志银行的主管多米尼克·图姆法特说,未来几年,这个市场仍将是融资方面的主要增长领域。这家德国银行在3年内已为资料中心提供了170亿美元(约759亿令吉)的融资。

扮演及时雨的不仅是大型资料中心的融资。科技业对运算力的渴望,让企业金融领域两个最蒙尘的角落变得生气勃勃:公用事业和电信领域突然成为最热门的信贷市场之一。

对于像阿波罗和KKR这样的私人市场巨头来说,数位基建也是走出低迷的机会。黑石、Brookfield基建伙伴和Stonepeak伙伴等公司已经进军资料中心。

贝莱德的老板拉里·芬克告诉彭博电视台,他的公司与微软合作下,将为与数据中心相关的债务筹集多达1200亿美元的资金。银行家和私人贷款机构将迫切希望从此类交易中分得一杯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