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企业管理随想/黄锦荣

我不是管理大师,甚至还不是管理系毕业生,更不曾在任何有规模的商业组织上班,但在过去因科研需要,而经常思索优化资源分配的难题,从而得以局外人的身分和经济分析的视角,去理解马来西亚企业组织,尤其是中小微型企业所面对的困境。

马来西亚中小微型企业,雇用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劳力,这和其他国家的情况类似。

不同的是,中小微型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仅略高于三分之一。

看看国外,中小微型企业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60%,超过70%的专利注册,也是由中小微型企业所贡献。

在德国和新加坡,中小微型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分别将近55%和50%;即便是跨国企业比比皆是的美国,中小微型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也有44%。

缺乏技术随时遭剿灭

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的是附加价值。高劳力聘用、低附加价值就意谓着中小微型企业普遍充斥着生产力和创造力低落的问题。

产品附加价值不足,就卖不了好价钱,业务赚幅薄弱,付不了好的工资留住好的员工,妄论砸钱做产品研究和开发。

缺乏研发,后果不仅是赚幅单薄,没有技术障碍的产品,那是随时都会被竞争对手剿灭的市场。

关键是,为何创新那么难呢?我在其他篇章曾论述过,那是因为国内市场偏小,而昂贵的产品研发和创新需要规模经济的支撑,所以,中小微型企业需要走出国门,放眼国际市场。

然而,这也仅是创新公式的一半,而不曾提过的另一半是企业管理。

无论是国内或国外销售,要生产还得先要有投入,劳力、人才、技术、资本、原料、市场了解等生产投入可不是随意拼凑就能成事。

这些都是有限的资源,胡乱拼凑,僵化行事,结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要事半功倍,那就得需要组织管理,有条不絮地将各种生产投入黏成一块,并能随时针对市场更变做机动性调适。

企业越小越需管理

这道理原本再简单不过,但我在过去两年和不同企业家的对话及观察中发现,企业管理在现实操作中往往被忽视。

很多企业以为业务优于管理,公司经营的基础在于技术和产品,只要公司专注业务、追逐创新,公司自然能够打下一片天。

至于管理,就纯粹被视为组织内部的需要,存在的理由仅仅是把文件给处理好,而它的存在本身甚至就是一种成本,和公司外部业绩表现无关,可免则免。

一个商业组织若不思创新,不从事业务增长,固然不可能存活,不懂得创新的管理层也不会长久在位,甚至还是公司前进的绊脚石。

管理失当反噬业务

然而,不善管理的公司却会在业务取得增长的当儿,因为缺乏有效管理而不断流失资源,幸运的,结果是白忙一场,不幸的,管理失当反噬业务,未学会管理的创业家,最后也得卷席收档。

越是小型的企业,由于资源越是有限,组织管理越显重要。

 

 
 

 

反应

 

言论

关税重压 企业求生/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最新调查显示,面对美国报复性关税的冲击,逾半数本地企业陷入“成本攀升、利润萎缩、市场收缩”的三重困境,更有60.4%的受访者坦言对前景悲观。

数据显示,63.2%的出口型企业有超过两成销售额依赖美国市场,这意味着每当关税上调1个百分点,便可能触发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当61.3%的企业指出关税涨幅超过10%将危及销售,31.1%承认产品价格竞争力正面临崩解,这场危机已超越单纯贸易摩擦,直击国家经济命脉,构成系统性挑战。

企业利润空间正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上游原材料因全球供应链重组持续涨价;另一方面,下游客户要求降价的压力日益增强(46.2%的企业已接到降价要求)。

更棘手的是,传统“成本转嫁”策略在需求萎缩的市场中逐渐失效,迫使91.5%的企业启动应急方案——从削减成本、延缓投资到寻求替代市场。这些短期止血措施虽可暂缓危机,却难掩结构性转型的迫切性。

构建“防御+转型”体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客户结构的脆弱性。长期依赖美国大单的企业,在重新议价时往往处于弱势。

某家具出口商透露:“合作十年的客户突然要求分担40%的关税,否则就会转向墨西哥供应商。”这种商业关系的重构,实则是全球价值链话语权的再分配过程。

面对企业呼声,政府当务之急是构建“防御+转型”的双轨政策体系。中总会长吴逸平提出的“成本减压组合拳”切中要害:暂缓服务税扩大征收范围、外劳税分级等增负政策,本质上是为企业争取战略缓冲期。但单靠防守远远不够,更需具备主动出击的政策创新。

首先,可考虑设立“关税冲击补偿基金”,对受创严重行业实施阶段性增值税返还、出口信用保险补贴。

韩国应对美国钢铝关税时,曾为受影响企业提供高达30%的研发抵免政策,经验值得借鉴。其次,亟需打造“区域供应链枢纽”,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契机,通过东盟产能合作园区、跨境数字贸易平台等建设,将被动转移变为主动布局。

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银行需在通胀管控与增长刺激之间精准拿捏。

若贸易战外溢效应持续加剧,适度降息可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但更需配套定向信贷工具——例如设立200亿令吉规模的“产业升级专项贷款”,对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技改项目提供3%利率优惠。

企业3招应对冲击

在政府构筑安全网同时,企业自身也必须启动“韧性进化”。调查显示,成功应对关税冲击的企业,普遍采取三项策略:

(一)价值突围:某医疗器械厂商将关税成本转化为升级契机,通过植入物联网技术使产品溢价提升25%。

(二)市场再造:某塑料制品企业借助阿里国际站大数据,三个月内将中东市场份额从5%提升至18%。

(三)模式创新:某汽车零部件公司采用“马来西亚设计 + 泰国制造 + 墨西哥组装”的三角合作模式,成功绕过关税壁垒。

与此同时,我国可借鉴德国“隐形冠军”的培育经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日本经济产业省推行的“全球价值链强化补助金”制度,对重组供应链的企业最高提供50亿日元补助,其模式亦值得参考。

我们认为,当91.5%的企业已启动自救计划时,政策制定者更需展现战略定力与创新魄力。这场危机或许正是倒逼产业升级、重塑竞争优势的历史契机——关键在于能否将防御性调整转化为进攻性布局,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为我国经济筑起新的增长点。

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风浪本身,而是继续用旧航海图寻找新大陆。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