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终结还是终极发展?/黄锦荣
在国际安全的近代文献中,大概没有比福山于1989年刊载在国际事务期刊《国家利益》的“The End of History?”,如此般盛名与嘲笑兼负。
此文神准地预告了柏林围墙及苏联的瓦解,却也因为历史后来并没有如文中所预测般,随着共产集团的瓦解而终结在市场经济及民主政治,而不断地被嘲笑。
民主政治不仅在倒退,市场导向经济也因为中国崛起而创造了新的想象,让路给政府导向资本主义。
当然,福山不曾停止过辩解,“History”一词并不是所谓的历史事件,而是黑格尔的“历史”,属于一种有方向性的动态演进,以自由民主体制及市场经济为最终目的。
用现代语言,那叫发展,所以“历史”并没有终结,而是还在演进当中。
各经济体紧密联系
世界后来确实朝着市场经济及民主政治的方向前进,民选政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经济体之间是如此紧密地联系着。不是吗?
关税壁垒陆续瓦解、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此起彼落、金融市场无不对外开放、网络及通讯科技发展扁平化世界联系、跨国企业架起全球生产链,人员都可自由跨国流动。
哪怕是中俄这两大列宁式体制,也曾被冀望在经济融合的过程中,迈向政治体制的改革。
无论是历史或是“历史”,皆俨然终结了后冷战时代,以经济效率为器,来到了一个和平及繁荣的终点,地名为自由民主秩序。
套用经济学里的帕累托平衡态(Pareto equilibrium)的说法,没有比现有的状况更好了,任何的更动,只会损害他人利益。
然而,我们忘了斯托尔佩-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的教训,原来经贸整合的过程,并不总是只有赢家。
经贸、金融、人员的跨国整合于盛世与危机交替之间,重塑了经济利益在国与国、本土与跨国集团、底层与菁英之间的分配。
金融自由化肥了金融菁英,金融危机却由平民老百姓买单;商贸自由化壮大了跨国企业及高阶管理,国内低阶工人及地方经济却赔上代价。
讽刺的是,由于帕累托平衡态并非静态,更像是黑格尔式“历史”,不断在演进变化,结果在使其他人的情况变好的同时,却也一直在让另一群人的情况变坏。
而“这一群人”就成了福山名著《历史终结和最后之人》里的“最后之人”(the Last Man),一群被忽视及排挤,对现实状况感到愤怒和怨恨之人。

百姓用选票发声
平民老百姓用选票发声,让右翼民粹主义抬头;不愿屈服于美元霸权的国家,在目睹一波又一波,甚至是以冻结美元储备为武器的经济制裁以后,无不思考替代选项,以图脱离美元霸权,国际自由秩序岌岌可危。
历史发展果然从来都不是线性式的。当国际安全与跨国经贸整合起了冲突,经济效率就得让路给国际安全考量;当自由贸易与国内经济难以兼容,民选政府自然会以本土利益优先,即便得以自由贸易为代价。
而历史的反扑,正一幕幕地上演着。
欧洲多年来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的依赖,正严重地削弱着欧洲经济的韧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大的演讲,提了73次的“安全”,“改革”只提了16次。
此外,美国总统拜登对高科技中间产品,尤其是高端芯片的出口禁令,就中美经济脱钩而言,比关税战的影响更加深远;美联储连续升息及量化紧缩的国际影响力,无远弗届,国际市场对于可能出现的美元短缺及主权债务危机,忧心忡忡。
二战以后的经济运行,无不以经济效率为导向,对于以国际安全及本土利益挂帅的运作,实感陌生,却似乎难以避免。
虽然2023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粒沙,却可能承载着改变世界政经发展轨迹的大事件。
发展总是多平衡态的,哪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属于优平衡态,谁又能保证演进过程不偏移,往劣平衡态滚去?
视频推荐 :
【灼见】历史读去哪儿了?/方城
上几个星期,又有一位教师因为学生国语不行,再回呛学生,叫他“回中国”,引起许多人的不满。
举凡对历史稍有理解的人都会知道: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除了有些学生还懂得祖籍以外,其余的都视马来西亚为祖国了,哪有什么中国可以回啊?
国家独立以后,学校的课纲都挺重视历史这一门课,从开始的必修必考,到后来必须及格,无不彰显历史课的重要。
现在一名由国家培养出来的教师,竟然训斥学生“回中国”,他要不是出于种族歧视,就是根本没有读过历史,不是吗?
诚然,现今的确有许多中学生国文不太行,但这与“回不回中国”无关。说实在的,他们的华文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估计就算去了中国,也未必能被接纳。
这种“一科差,科科差”的后进生,比比皆是啊!学生的国文能力不强,大多与他们的学习意愿、家庭环境及背景有关,就算“回去中国”也于事无补。
为人师表应有教无类
说到底,教师如果思想狭隘,才会让本该纯洁无瑕的象牙塔不复往日风貌。
为人师表,若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无法实践有教无类的法则,那就枉为人师了!
我们看看那些就读华小的非华裔学生,教师对他们都是循循善诱,从没听说过因为难教而叫他们滚出学校之类。
华校举办中华文化活动时,还会特别设立“非华裔”组,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得奖,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有了自信心,学语文就会变得事半功倍。这种有教无类的精神,才是每一个为人师表者应当贯彻终生的。
倘若教师动辄驱逐学生回他们不可能回去的中国,只会让人觉得他情绪控制不当、骨子里歧视其他族群,不仅忘了自己学过的历史事实,还触碰了敏感课题。这绝不是教师该犯下的错!
总之,一旦为人师表,至少在校内时,必须谨言慎行;对于历史,更万万不可遗忘——毕竟教师是孩子们耳濡目染下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