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向富人征税拯救地球/Project Syndicate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向人类发出了最后警告:除非我们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减半,否则我们将无法将全球气温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摄氏度以内。

实现这一目标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但它既是可能的,也是可负担的——只要我们确保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支付他们的公平份额。

近年来,不平等性急剧上升。疫情期间,超过1.6亿人陷入贫困,而世界十大富豪的财富翻了一番。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现在赚取全球收入的52%,拥有全球财富的77%,而最贫穷的50%人口分别只占有8%和2%。

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数十亿人正遭受着生活成本上升和工资停滞不前的痛苦,随着经济衰退的临近,实现更大繁荣的前景无比暗淡。

世界从未如此富裕,但大多数人都经历着长期的经济不安全。这必然导致严重极化、社会功能失调、民主衰败和危险的不稳定世界。

经济不平等反映在气候不平等上。正如IPCC指出的那样,人均排放量最高的10%的家庭(即全球最富有的家庭)占基于消费的家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5%。最底层的50%——40亿人,其中许多人面临严重的能源不安全——只贡献了13-15%。

在这里,差距也在继续扩大:最富有的1%——每年收入至少10万9000美元的6300 万人——是目前增长最快的碳排放源。而与此同时,世界每个月都在消耗其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以内的剩余碳预算的1%以上。

但排放量的差异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正如IPCC的新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有压倒性的科学证据表明,采取公平的气候行动方针,即公平分配所需转型的利益和负担,对于建立社会信任至关重要,而没有社会信任, 2030年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这与我们在Earth4All的评估一致。 我们预测,除非采取一致行动,否则不平等性将在本世纪继续加剧,导致社会紧张和动荡加剧,并使应对气候变化等生存危机变得更加困难。

财富集中导致权力集中

财富集中导致权力集中,最富有的参与者对选举和公共政策有着不成比例的影响力。这破坏了对民主的信任,使政府更难做出有利于共同利益的长期决策。更平等的国家除了在教育、健康和长寿、肥胖、儿童死亡率、犯罪和环境方面取得更好的结果,往往对政府的信任度也更高。

正如IPCC报告明确指出的那样,要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就需要在未来十年内进行深刻的经济转型。

但只有在确保更公平地分配财富和收入的新社会契约的基础上,这种转型才能在广泛的公众支持下取得成功。

具体而言,Earth4All提出,到 2030 年,所有国家最富有的10% 人所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应低于40%,此后的份额还要继续保持下降趋势。过去的经验表明,对个人和公司的收入和财富征收累进税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这意味着以极富人的资产为目标,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包括在避税港,同时开发和共享以各种形式持有的资产的国家登记资料。各国政府还应提高对推高温室气体排放的奢侈品相关消费的税收,例如使用私人飞机。

此外,我们建议实施通用最低企业税率,水平定在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25%——远高于2021年G20商定的15%税率。跨国公司应与国内企业缴纳相同的税率,基于其在每个国家的销售、就业和资产的份额对全球利润统一征税。

应对能源业征暴利税

我们还建议对能源等行业征收暴利税。 世界正面临乌克兰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但化石燃料公司本不应该将数千亿美元的利润收入囊中。 

同样,各国政府必须一劳永逸地堵住国际税收漏洞,并取消巨额化石燃料补贴——现在每年超过1兆美元。

IPCC估计,到2030年,取消补贴可让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多达10%。

总体而言,政府应该使用累进税来阻止股票回购计划。在这个世界需要创新来促进经济转型的时代,膨胀的股东收益不能超过研发投资。

至关重要的是,累进财富税和所得税产生的任何额外收入都必须用于保护最脆弱群体,支持因绿色转型而流离失所的人,促进性别平等,以及能源和食品系统改革。

通过缓解社会紧张和改善福祉,在不平等问题上取得进展将使民主更加稳定,更有韧性,使它们能够更有效应对冲击,并为共同利益做出合理的长期决策,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方面。 

但是,正如IPCC明确表示的那样,时间已经不多了。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视频推荐 :

 

ADVERTISEMENT

 
 

 

反应

 

优生活

认识全球热词 碳如何影响未来经济?

报道|郑美励
摄影|谢德煜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时代大趋势,是全球共识更是政治正确,“减碳”二字也连带成了家喻户晓的口号。当政府、企业界到人民都在热烈谈论着减碳、碳中和、碳足迹、碳交易、碳税……这类“高大上”的字眼时,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碳”?到底“碳”是什么?

深入浅出了解碳之前,把碳经济摆另一边,从根本明白“碳”是什么?与环境议题又何关系?

碳(Carbon),是构成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元素,人类和所有生物体内都含有碳,从细胞、DNA的螺旋状支干、到类固醇、蛋白质等生存必需的营养都是碳的化合物!

碳元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生命的基础,还能够形成种类繁多的化合物。日常使用的产品中多含有碳元素,包括糖、塑胶、钻石、布、碳酸饮料、多种燃油、硬石、柏油路、木炭、活性碳、碳纤维、铅笔芯心(石墨组成,但石墨主要成份是碳)等。

无所不在的碳

“碳无所不在,当它低温时、高温时、低压时、高压时都有不同形态,它可以是很原始的石墨,高温时变成气体如二氧化碳、液体,当它承受高压时就变成很珍贵的钻石,”思特雅大学(UCSI)机械及机械电子工程系高级讲师,同时也是UCSI-蕉赖低碳革新中心研究联盟联合发起人之一的邓家豪博士指出。

在说到碳对环境的影响时,就不能不提碳循环(Carbon Cycle)。碳循环是指碳在地球系统大气层、海洋、生物圈和地质圈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亿万年来,碳以多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它存在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中,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转化为有机物质,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这些有机物质,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

海洋也通过溶解二氧化碳和生物泵作用将碳储存在深海中。同时,碳还可以通过岩石风化、化石燃料的形成和火山活动等方式在地球内部和表面之间循环。

这种碳的吸收和释放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循环,而且排出来的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能够保持地球温暖且适合居住。

海产缺货与碳有关?

气候变暖早已不是新鲜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的数据显示地球温度上升摄氏1.4度,而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则指目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摄氏1.48度,创下有纪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邓家豪指出,尽管上述数字看起来微不足道,实际上已经足以引发一系列严重的气候和生态问题。例如:

·极端天气频发:全球范围内,热浪、干旱、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此外,航空也在研究气候变适是否导致晴空乱流(clear air turbulence)增多;

·海平面上升:极地冰川融化加速,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国的生存;

·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导致许多物种栖息地丧失,濒临灭绝,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粮食安全危机: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加剧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疾病传播:气温升高为蚊子等病媒昆虫提供了繁殖的温床,增加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海洋酸化问题大

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代表)不仅伤害陆地环境及生态也影响了海洋的健康。他指出,海水升温,太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洋中使得海洋酸化,伤害到只能适应于比较不酸的环境中的海洋动物和植物如珊瑚、贝类,并削弱了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保护地球上生命的能力。

“所以近期你才会听到很多海产缺货,没有虾没有鱼的新闻,原因就是整个海洋生态已经被影响了,所以这个海洋碳也成为一个一个主要课题。”而对大马人来说,最有感的莫过于今年半岛多个州属遭遇高温、东海岸水患越发严重、雨城太平的太平湖西湖也因为持续干旱水位剧降而露出湖床。

碳排放成“国际课题”?

邓家豪再三强调,碳本是好东西,但随着大气中有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吸收却减少了,便出现了失衡问题,导致地球暖化。

引发二氧化碳排放量失衡的原因可以追溯至工业革命。1764年英国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人类社会逐渐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传统社会转变为以机器大生产为主的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祸害?

邓家豪指出,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以及工业革命初早期(1.0和2.0时期),碳循环仍处于平衡状态,自然界能够有效地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得地球的气候保持相对稳定。然而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砍伐森林、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当过量的二氧化碳挤在大气层中又没有被吸收,便打破了平衡的局面,增强温室效应,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从昔日的保持温暖宜居变成天气越来越热)。

例如,一般而言早期地球的海洋、陆地和植物每年从大气中吸收1902亿吨二氧化碳,但是随着工业发展带来的开发与污染,人类的各种行为如旅游,燃烧煤炭,每年额外有100亿吨二氧化碳被添加到大气中,破坏了自然界的碳循环平衡。

“过去可能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270ppm可是到目前已经升到了400ppm,大概是翻了一倍”。

温室效应日益明显

很早以前,学者和环保人士就已敏锐地察觉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然而,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浪潮中,环保往往被牺牲,以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

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大多数企业并未将环境保护置于首要地位。

随着工业革命迈入新的阶段(工业革命2.0、3.0时期),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明显,碳过量排放问题才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碳结合氧转化为二氧化碳且过量排发会引起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但当碳只是通过自然过程或人为活动转化为岩石、矿物或有机物时,并不会对气候产生直接影响。

各国政府采取什么行动?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迫使国际社会采取行动。

早在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就提出了将温室气体排放量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目标,但由于各国对经济发展的追求,这一目标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直至2015年的《巴黎协定》,全球各国才达成一致,全球多国签署并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之上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另外,每年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成为了各国协商合作的重要平台,旨在制定更具雄心的减排目标和政策。

邓家豪指出,发达国家在实施碳减排时相对容易,而发展中国家或小国在落实时会面临较多阻碍,为了平衡发展与减排,国际社会提出许多新概念和政策,让各国开展实际行动如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推广循环经济、植林等,以减少碳排放量,而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各国实现碳中和提供明确行动指南。

总结来说,各国都希望能够在不损害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低碳经济转型。

碳的热门词汇

●碳足迹:评估个人、产品、组织甚至整个国家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便更好地了解自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碳交易:简单来说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来买卖。通过设定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总排放上限,然后将排放配额(碳信用额Carbon Credit)分配给各个企业或机构。如果某个企业排放量低于配额,多余的配额就可以出售给排放量超过配额的企业。碳交易提供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解决方案,各国逐渐落实,例如马来西亚交易所(Bursa)已在去年推出自愿碳市场(VCM)

●碳中和:指一个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大马减碳政策与措施

作为《巴黎协定》的签署国之一,大马政积极推出多种减碳政策与措施,以下为一部分已知的碳减排项目:

●森林保护与再造林:除了各企业积极参与植林,大马政府也推出中央森林脊柱(Central Forest Spine)概念,主张把西马横跨8州的4片大森林,从柔佛到马泰边界连贯起来,借此保护森林物种依赖的生态环境。

●红树林恢复:邓家豪指出,红树具有强大的固碳、净化水质、保护海岸线、提供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等多重生态功能,霹雳州十八丁渔村的马当红树林保留区(Matang Mangrove Forest Reserve)被誉为"全世界管理最完善的红树林保留区"。

●棕榈产业与可持续性举措:可再生能源发展:涵盖能源效率、氢能、生物能源、绿色出行、碳捕捉及封存、生物质能(biomass)、废弃物发电等。当中。

●低碳城市框架:绿色科技与工业碳减排:如碳捕捉及封存技术、推动数字化以提升能源效率、政府大力推动电动车、绿色建筑指标等

●碳中和产品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通过再循环、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赋予第二生命,来延续产品成为被排放至大自然的二氧化碳,其实也对大环境的减碳达到一定的贡献。

环保从自己做起

邓家豪直言,人类享受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成果,如今已回不去从前,因此在现代社会,完全避免碳排放是不可能的事。

人类仍需要出国旅行、使用空调、乘坐交通工具,这些活动不可避免会产生碳排放。

但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包括改善森林管理、使用替代能源、提升能源效率等来减少碳排放,所有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简单的行为,例如垃圾分类、选择公共交通、购买节能电器等,亦可减少碳排放,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下周预告

碳与炭除了一字之差,还有什么不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