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孩子财务欲望?/规划财富

最近收到许多很心烦的父母询问,关于孩子“想要”拥有一些奢侈品,但是同时他们又没有理由拒绝(应该是理由不管用)而纠结了很久,希望得到一些帮助。
是的,孩子理财是充满挑战的。尤其是大家有思路和层次(年龄)的差距。
不过,在想这个问题时,我们同时也可以问:还记得同是当时年龄的我(孩子现时的年龄),是不是也会被欲望迷惑呢?
会不会同样也是没有能力拥有,所以才发奋图强要努力?这个时候,我们问问自己,会不会先入为主认为这是不对的?
小故事
今天孩子很开心地与父母分享他刚买了一双名贵鞋。然后,轻描淡写说是自己花钱买的。
这时候,父母已经气得没话好说,就直接回话说又乱乱花钱了。结果,一个家庭有好几天没有说话了。
过了几天,可能孩子感觉自己好像“有做错”什么,就说:我就用我的钱来买,你不能生气啊!你应该为我的能力感到骄傲。
父母无语了!
●父母:真的买了,很贵啦!
●孩子:我买了,现在很开心!
●父母:钱不应该这样花的。
●孩子:我的钱,我做主。
观念与立场不同
父母会说:什么钱是你的,还不是我给的?
孩子会说:给了我的钱,就是我的!
读者们:你说呢?

大道理
想象一下,我们有时很难去谈这个问题,因为牵涉到关系、感受、权力和共识的原则。
简单的来说,如果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已谈妥而达到共识,那只是时间的问题来接受事实。
发生双方都没有办法接受的情况,那很可能是以下几个问题:
●认知层次
孩子和父母认知不同,直接说就是对物品的价值观念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理论上,大家都没有错,只是不能达成共识。至于如何达成共识,就需要互相讨论问题和事件的本质。
先把问题的中心指出,然后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标准来达到共识。
●过往经验
共识这个课题是说易行难。因为可能一开始,就会因为经验、身分和地位不同,就先入为主认为“我是高人一等”。
一开始就是不平等对谈,那和一份“不平等”合约没有两样。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我们秉持着“我是为你好”、“我过往有经验”、“不想让你受伤”等等想法,左右着我们的思考。
●往后立场建立原则
既然已经把问题搞清楚了,就针对性设定一些标准,但必须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达到共识。
可以把双方的“底线”讲清楚,然后会有什么后续动作。毕竟,当一方出现特殊情况时,是很难接受“突如其来的”的批评。
但是,如果已经有言在先,就比较能理性处理问题。
3大理财因素
1. 适当时间点
可能这时候的父母会问,到底什么理财关键,可以在以上说的讨论里提出来与孩子分享?
我会建议先找一个适合的时间,点来“舒适”处理和讨论。切勿随性说了一大堆道理而忘了重点,这也是出于对讨论方的尊重。
毕竟没有人希望和对方讨论事情时,他却心不在焉。
2. 财务数字
就以小故事的理财个案,建议父母们重新检讨零用钱是不是过高。如果不是,那就是孩子省吃俭用把钱存下来的。
如果双方有言在先,那就可以针对零用钱课题来深入讨论。我们要记得,有数据的讨论才不会偏离问题,变成没有意义的争吵。
3. 情绪认知
有时候,我们不要错误判断孩子的认知。我们会忘了孩子没有想象的成熟来思考问题,是因为对于事件不熟悉,或根本就觉得这不是问题。
再加上,错误地认为父母不理解,就会产生情绪问题。这时候,我们要先认同孩子,先远离情绪问题。
等待双方恢复理智,才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别忘了,最重要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从问题找学问。
总结
最后,我能理解为人父母者,谁不希望孩子能“活成”我们想要的模样。尤其是我们看到许多理财失控的例子,把自己的退休规划也搞砸了。
所以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我们可以在孩子还能接受原生家庭教导的时候,就用言语教育和以身作则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理财课题。
多沟通和理解孩子对于财务和将来目标的设定,肯定会在面对一些争执时,双方都能心平气和来商谈。
要记住:先处理心情,在处理事情。如果用情绪来处理问题,问题本身就会无止境燃烧下去。
风雨中找寻内心财务自由/莊国辉

“人之一生,得失未可得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
老子的智慧教我们,人生的得失、财富的涨跌,都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还是流失,都与自然的循环相似。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财富的波动,可能有高峰也会有低谷,这些变化不仅是物质上的考量,更是内心的一次次考验。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雨,但通过理财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能在风雨中找到平衡。就像张学友在《这么近那么远》中唱的,“这么近,那么远”。
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我们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同样,财富就像这样,“这么近”,却又“那么远”。它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流动,或许触手可及,但又总是难以完全掌控。
因此,在面对无常时,我们应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论是亲人还是财富,珍惜每一刻的拥有。
财富流动与无常
“财聚则散,财散则聚。” ——古人常说,财富易得难守,也常常因贪欲而失去,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财富的流动也有高潮和低谷。人类常常被欲望驱使,忽视内心的平静,过度追求财富而忽略了生命的意义。
《心经》中提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提醒我们,财富只是外物,若能放下对物质的执念,反而能体验到更深的自由。财富的流动和无常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顺应这一变化,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面对无常的智慧
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还是人生的波动,它们都无法逃避“无常”的规律。正如现代心理学家查尔斯·霍普金斯所说:“生活的意义,不是要拥有一切,而是要理解失去一切后,仍然能够站立。”
在财富的流动中,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在拥有时保持平衡,在失去时依然保持从容。
财富不应该是我们生活的目标,而应是达成目标的工具。通过理财的智慧,我们能在无常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定与自由。
得四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理财导师,教授理财课程超过14年。帮助无数人了解理财的重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理财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财富的技能,它更是一种心态的修行。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挑战时,得四分对理财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什么是财富的意义
几年前,得四分的母亲因病住院,生活陷入困境。作为唯一的照顾者,他除了要在课程和教学中投入大量时间,还要兼顾家庭的责任。生活压力倍增,夜以继日的奔波让他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正是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他对财富管理的看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开始反思,财富到底是什么?它是否能够在我们面临生死考验时,带来内心的安慰?如果财富无法为我们抵御生命中的低谷,那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生命的理解
有一次,在忙碌的工作间隙,得四分去医院探望母亲,回家时已是深夜。这时,一位学生打来电话,倾诉着自己面临的债务危机。
得四分平静地告诉学生:“财富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它不能是生活的全部。当你站在生死的边缘时,你会发现,财富和压力只是暂时的。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无常,但我们能做的,是在无常中学会如何积极地生活。”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学生,也让他明白了理财的真正意义:财富管理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生命无常的理解。面对无常,得四分坚持正面积极的心态,提醒学生,财富的真正自由,并非金钱的多寡,而是内心的平衡和从容。
得四分的经历告诉我们,财富与生命一样,充满波动。就像《庄子》所言:“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财富的增减是自然的规律,学会顺应变化,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平和。
困境中永不放弃
尽管生活给得四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教学,也没有放弃家庭责任。他相信,真正的财务自由,并非外在财富的多寡,而是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他经常告诉学员:“财富的真正自由,源于心境的修行。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但可以通过智慧和努力,在无常的世界中找到平稳。”
正如张学友在《这么近那么远》中唱到:“这么近,那么远”,这句歌词完美诠释了生死离别的无奈与痛苦。得四分深知,尽管我们可以规划财富,积累财富,但终究无法抗拒生命的无常。
正是这种无常,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珍惜当下的时光与资源。理财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享乐,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结:找到内心安宁与从容
得四分最终得出结论,财富的积累并非生活的终极目标,理财的本质在于获得更多的选择与自由。
真正的财务自由,并非拥有更多的钱,而是能在财富的流动与生活的无常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从容。
在财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理性管理,更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财富与生命的流动一样,充满变化,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如何在无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