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小企业如何面对大订单/陈绣茗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若突然接到知名企业大订单,肯定会认为那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甚至觉得这是企业抬头的机会。

这些大企业信誉好,购买量大,若能与这些企业合作,不但可以很快达到年度销售额,甚至可以为企业背景图各锦上添花。

当然,或许有很多人可能都已经知道,这种大订单并不如许多人想象中那么好,其中隐含的问题却是身为中小企业业主必须要注意的。若没有提前调查清楚,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甚至影响企业经营。

首先,大企业一般对购买价格都非常讲究,甚至可以说是低。这是因为大企业一般上都有非常完善的采购评估系统,他们的采购员都必须事前执行市场价格调查,对产品、服务、价格都有着非常透彻的了解,因此从招标开始,供货商的利益就被限制在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

此外,大企业不仅仅对价格有要求,还会提出许多特殊的要求,例如交货期限、特殊服务等。

仔细核算各类成本

还有些企业针对采购量、企业规模、信誉状况等优势作为进一步压价的条件,再加上来自其他竞标者的压力,最后确定的价格往往都非常低。

笔者就有这么一次投标的经验,招标书上的要求,要在其满意的价格内做到,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信,有投标经验的业主,都会深深体会这一点。

曾经还听过一位业主告诉我,说“有时候就是赚那么一点点,若中途发生一些突发状况而导致必须额外花钱,就连这么一点利润都没有了。企业背景、营业额上是很好看,可是回头一望,利润却没多少。”

除此,大企业的付款条件也都非常苛刻。一般大企业都没有预付条款,而且为了保证货物或服务的质量,往往都具备交货后甚至使用后才付款的条件。

从开工到结账,这一周期通常都是数个月以上,意味着中小企业资金流动要很好,以便能应付或预付各种原料、人力成本。

从以上种种,若中小企业不去仔细核算各类成本,而接受了看似有利可图的价格,结果很可能是做下来根本就不赚钱。

再者,由于大企业的订购量大,接单后还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失去原有的客户。原因是中小企业产能资源有限,为了要保证按时完成,在生产能力有限情况之下,难免要将原有的小订单往后排。

有时候,客户虽然小,但是这些客户的忠诚、回流率往往不比大企业低,甚至有些已经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所以要接下大订单,中小企业还必须考虑自己的产能是否可以承接。

须考量4事项

还记得当初刚刚毕业进入一家工厂当一名生产排程人员。每一笔大订单都一定会影响小订单的生产,也因此常与工厂的业务联络员产生冲突,争论着究竟那一批货要先出。

站在生产排程的角度,每一个出货日期都必须遵守,但是站在产能有限的角度上,若要完成这一批大订单又不能兼顾其他的出货,再者还要考虑到人力上、原料等等安排,实在是左右无难啊。

从种种以上,中小企业接到大订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项目:

1. 从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分析这笔大订单是否会对现有客户造成影响。

2. 明确自己的盈利目标,仔细计算这笔订单能带来多少利润,而不是被采购量所诱惑。

3. 考虑大订单对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必须保证良好的财务状况。

4. 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接单,不要硬撑。

以上第二点,就有这么一个案例。

这企业几乎70%的客户都是大企业,所以他们的利润一直都处于非常低的状态,甚至有些订单是赔本收场,不是没有设立利润目标,但是就是很难坚守这个防线。

经过一番讨论过后,我们设计了各种低成本的附加服务加上调整员工的佣金制度,努力向客户争取后最终达到保护设计的利润目标。

从这过程中业主也发觉,原来这些客户其实对于所提出的价格与服务都是满意的,过去是自己一直担心招标不成而自愿降价以便取得订单。

 

 
 

 

反应

 

言论

关税重压 企业求生/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最新调查显示,面对美国报复性关税的冲击,逾半数本地企业陷入“成本攀升、利润萎缩、市场收缩”的三重困境,更有60.4%的受访者坦言对前景悲观。

数据显示,63.2%的出口型企业有超过两成销售额依赖美国市场,这意味着每当关税上调1个百分点,便可能触发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当61.3%的企业指出关税涨幅超过10%将危及销售,31.1%承认产品价格竞争力正面临崩解,这场危机已超越单纯贸易摩擦,直击国家经济命脉,构成系统性挑战。

企业利润空间正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上游原材料因全球供应链重组持续涨价;另一方面,下游客户要求降价的压力日益增强(46.2%的企业已接到降价要求)。

更棘手的是,传统“成本转嫁”策略在需求萎缩的市场中逐渐失效,迫使91.5%的企业启动应急方案——从削减成本、延缓投资到寻求替代市场。这些短期止血措施虽可暂缓危机,却难掩结构性转型的迫切性。

构建“防御+转型”体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客户结构的脆弱性。长期依赖美国大单的企业,在重新议价时往往处于弱势。

某家具出口商透露:“合作十年的客户突然要求分担40%的关税,否则就会转向墨西哥供应商。”这种商业关系的重构,实则是全球价值链话语权的再分配过程。

面对企业呼声,政府当务之急是构建“防御+转型”的双轨政策体系。中总会长吴逸平提出的“成本减压组合拳”切中要害:暂缓服务税扩大征收范围、外劳税分级等增负政策,本质上是为企业争取战略缓冲期。但单靠防守远远不够,更需具备主动出击的政策创新。

首先,可考虑设立“关税冲击补偿基金”,对受创严重行业实施阶段性增值税返还、出口信用保险补贴。

韩国应对美国钢铝关税时,曾为受影响企业提供高达30%的研发抵免政策,经验值得借鉴。其次,亟需打造“区域供应链枢纽”,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契机,通过东盟产能合作园区、跨境数字贸易平台等建设,将被动转移变为主动布局。

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银行需在通胀管控与增长刺激之间精准拿捏。

若贸易战外溢效应持续加剧,适度降息可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但更需配套定向信贷工具——例如设立200亿令吉规模的“产业升级专项贷款”,对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技改项目提供3%利率优惠。

企业3招应对冲击

在政府构筑安全网同时,企业自身也必须启动“韧性进化”。调查显示,成功应对关税冲击的企业,普遍采取三项策略:

(一)价值突围:某医疗器械厂商将关税成本转化为升级契机,通过植入物联网技术使产品溢价提升25%。

(二)市场再造:某塑料制品企业借助阿里国际站大数据,三个月内将中东市场份额从5%提升至18%。

(三)模式创新:某汽车零部件公司采用“马来西亚设计 + 泰国制造 + 墨西哥组装”的三角合作模式,成功绕过关税壁垒。

与此同时,我国可借鉴德国“隐形冠军”的培育经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日本经济产业省推行的“全球价值链强化补助金”制度,对重组供应链的企业最高提供50亿日元补助,其模式亦值得参考。

我们认为,当91.5%的企业已启动自救计划时,政策制定者更需展现战略定力与创新魄力。这场危机或许正是倒逼产业升级、重塑竞争优势的历史契机——关键在于能否将防御性调整转化为进攻性布局,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为我国经济筑起新的增长点。

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风浪本身,而是继续用旧航海图寻找新大陆。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