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欧洲能源危机,美国暗喜?/安邦智库

对于全球制造业格局,近年来有“三分天下”之说,就是西欧(欧盟)、北美和东亚三强并立,共同主导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洲能源成本持续飙升,一些长期依赖俄罗斯廉价能源的欧洲工厂陆续关闭,这在化肥、钢铁和其他能源密集型行业表现尤为明显。

面对欧洲陷入的能源困境,很多企业开始“用脚投票”,主动调整生产和经营区位,近期欧洲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筹划将生产线外迁。

由于美国能源价格远低于欧洲,比如其天然气使用成本据估计仅为欧洲的八分之一,美国成为了欧洲企业生产线外迁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一些外媒近期相继指出,欧洲能源危机的大赢家是美国经济,高昂的天然气价格正在推动欧洲制造商转向美国。目前,越来越多生产钢铁、化肥和其他基本商品的欧洲公司也正在将其业务转移到美国,因为在那里有更稳定的能源价格。

而从事态发展看,中国也可能成为欧洲企业布局调整的主要受益者。中国不仅具有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庞大的市场、逐渐积累的技术能力,还有能源成本优势和供应的稳定性。

不利之处,在于欧洲一些国家对华态度日趋恶化,如德国总理朔尔茨就公开声称减少对华依赖,并取消德企对华投资的相关补贴和金融支持。

不过,不少欧洲企业仍在坚持加大对华投资。如宝马公司投资数十亿美元在沈阳开设新工厂、奥迪公司开设了在华第一家电动汽车工厂等。

“去工业化”之忧

目前欧洲制造业的这种外迁倾向,已经引起了当地对于欧洲“去工业化”的担忧,这种担忧也不无道理。近些年来西欧获得了俄罗斯提供的大规模、低成本的油气资源,这也构成了欧洲工业在全球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

德国制造业能闻名全球,靠的不只是所谓的“工匠精神”,还有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昔日的廉价能源时代可谓已经彻底结束了。

随之而来的必将是欧洲制造业大幅的结构性调整,这种调整可能将不局限于众多高耗能行业的外迁,伴随供应链的外移,行业上下游企业也将受到波及。欧洲“去工业化”因此大概率会发生,可能只是会持续多久的问题。

欧洲“去工业化”持续发生的关键是能源。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欧洲化石能源较为匮乏。

当前,欧盟计划从卡塔尔、美国、埃及、西非等国家和地区增加天然气进口,同时多个国家已经着手重启或者延长煤电和核电项目。

另一方面,计划加快清洁能源开发,扩大可再生能源在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

欧盟之前也曾宣称要在2027年前彻底摆脱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表示要大力补贴发展氢能等绿色、可再生资源。

这些措施既有针对能源供给趋紧的短期应急性调整,也有旨在强化欧洲能源独立的中长期结构性策略。

痛苦期或长达7年

但整体来看,这些供给端的策略调整周期较长,效果也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有些分析所指出的,欧洲能源转型的“痛苦期”可能要持续5-7年。在这期间,欧洲当地的高能源价格和不稳定供应将是常态。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能源问题随之趋于长期化。除了让欧洲民众压力倍增,区域制造业的苦日子也将持续。

与之关联,在未来一段时期,欧洲制造业企业当前出现的“大逃离”现象可能将日益普遍,并最终对欧洲工业体系造成结构性损伤,欧洲制造业甚至因此存在彻底衰落的风险。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email protected]

 

ADVERTISEMENT

 
 

 

反应

 

国际

针对支持关税欧洲国家 中国据报要求车商暂停投资

(北京31日讯)有外媒引述知情人士说,中国已要求汽车制造商停止在那些支持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的欧洲国家进行大规模投资,此举可能会进一步分裂欧洲。

知情人士说,随着北京持续就关税替代方案谈判,比亚迪、上汽和吉利等中国车制造商在中国商务部10月10日举行的会议上被告知,应暂停对支持征收关税的欧盟国家进行大规模投资,例如暂缓在这些国家建厂。

知情人士称,几家外国汽车制造商也参加了会议,与会者被告知要谨慎投资投弃权票的国家,并鼓励投资那些投反对票的国家。

另据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欧盟已决定派出几位官员前往北京进行更多谈判,争取找到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替代方案。

中国商务部官网10月30日以发言人答记者问形式,称中方将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并表示已注意到欧方表示将继续就价格承诺与中方磋商,目前双方技术团队正进行新一阶段磋商。

目前,欧盟委员会10月29日发布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通过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征收为期5年额外关税的决定,从30日正式实施。 

法国、波兰和意大利等10个欧盟成员国在本月的投票中支持征收关税,包括德国在内的5个成员国反对,12个成员国投下弃权票。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