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正确衡量生产力/陈绣茗

生产力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也一直都是商家重视的领域之一。

最近参与了马来西亚生产力中心一个协助中小企业透过导入技术提升生产力的辅导项目,提升生产力就不断围绕在脑海中。

在讨论如何提高生产力之前,首先让我们厘清三个关键词:

●有效性(Effectiveness):

工作做完,该工作的产出就是预计的产出,是为有效。很多时候因为工作无效,因而引来错误、或者来回确认的必要导致资源浪费。

例如,因为仓库管理无效,使得管理者无法确定库存数量,引来每每出货的时候才知道缺少货品,导致采购人必须临时作出采购,采购人不仅需要承受供货时间压力,同时也必须承受比平常还要高昂的价钱。

●有效率(Efficiency):

原本的工作,透过改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产出目的,是为有效率。

举一个过去一家印刷企业的例子。在导入新流程之前,一个接单估价的流程就需要花出过2天,还发生漏掉订单的事件,由此该企业也流失了不少订单。

导入新流程后,不仅所有订单都确保得到关注,更重要是接单估价缩短为1-2天(根据印刷要求的复杂程度)。

●生产力(Productivity):

搜寻网上可以得到这样的定义——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对投入之比率,即一单位投入之产出量,用以衡量该生产过程之效率。

当所有产出与投入要素都包含在里头的衡量称为总生产力。当只计算部分投入要素时称为偏生产力,如劳动生产力。

在各种辅导案中,生产力是主要讨论范围,是让企业内部营运可以更有效与有效率,一直都是辅导的目标。

由此我们必须对其作业流程作出重审,将杂乱的工作流程将其分析重组并编制,将不必要的浪费因子都去除,使得流程本身可以更加有效,让工作者在执行工作的时候可以更有效率,最终企业才能得到想要的生产力。

如此将这组作业流程编制成为作业程序(SOP),才可以确保企业未来传承获得保障。

居家工作有生产力?

过去两年相信许多企业的运作因为疫情而因此改变,也听闻一些企业至今依然保留员工可以选择居家上班,或者延续轮流居家上班的政策,也由此产生许多关于生产力的讨论。

例如,居家工作还有生产力吗?在一个管理者再也看不到员工工作的世界里,可以如何衡量生产力?

有些企业过去衡量员工生产的依据皆为工作时间,但是居家工作使得工作时间难以追踪,由此也有企业转为透过使用软件追踪产出,例如使用任务指派应用程序、项目管理软件、活动追踪、电邮等,透过员工在这些应用软件的更新进展作为产出,来判断员工的生产力。

使用这类型的软件虽然有其好处,例如实施问责制、激励行为和平衡的工作量,却也隐含着风险,例如隐私、对参与的负面影响以及限制创新。但更大的问题是,它们实际上衡量的是生产力吗?

答案是——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生产力。这些工具监控和跟踪常见的效率指标,如执行一项任务总时间、任务指派的吞吐量和完成每项任务的周期时间等。

这些措施确实为定义衡量什么上产生的一定的简易度,并为微观管理铺平了道路,这对高知识对领导有一定认知的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诅咒。

正如彼得德鲁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所指出的,知识工作者需要专注于质量,以及一定程度的自主权,才能提高生产力。由此使得衡量生产力已不能仅单靠效率。

下一期,我会分享现代包含有效性与效率的生产力衡量方法。

反应

 

财经新闻

【南视界】想要百万年薪?就别奢望居家工作

如果你想年薪20万美元(约82万令吉)或更多,那就准备掸掉工作装上的灰尘吧!

职业网站Ladders的一份报告显示,高收入者的远程办公机会,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已经减少。

年薪不低于20万美元的远程工作职位占比,从2022年底的30%降至到12月底的约10%;混合制工作模式的职位也大幅下降,从2023年初的16%降至约3%。

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必须在拿最高薪水和待在家里之间做出选择。

另一份Indeed Hiring Lab对其招聘岗位的分析发现,允许远程办公比例较高的行业招聘已经减少,而对现场办公职位的需求仍高于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水平。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