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比上不足,比下无余?/胡逸山博士

上篇提到,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指出,直接外资的投入我国大规模下滑,其幅度冠绝全东盟,而我国也只招来半成左右的投入东盟的直接外资,不比吸到八成的新加坡、印尼、越南等邻国。

我国在这方面的主要问题,具体点来说可谓是比上不足,但比下又没有余。

新加坡有举世称颂的科技、商业、金融、法律等运作制度,本区域之外的外商要来东南亚投资,大多都首选新加坡至少作为企业基地,有些高科技的、需要精深专业知识的生产或服务提供,也落地新加坡,而较为中低端的,才把生产中心落在我国或其他东南亚国家。

我们要向上与新加坡比,坦白说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但各国经商成本也不一样,外商当然会做出一定的性价比,力求以最低价格获取最高的回报。

薪资滞涨

那可好了,外资减少投入本地,是因为譬如说本地的人工薪资越来越高,让外商觉得太贵吗?可能也不完全是。

本地的薪资水平,自至少1997至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就没有显著的增长。

前几年本地开始推行最低薪资时,所规定的最低月薪竟然不到1000令吉,后来才增加到略为超过1000令吉。

大学毕业出来,如果好运找到工作,月薪也不过两三千块吧?

这种薪资水平,对于一个声称马上就要踏入先进国的国度来说,实在不是很高。

一些以前本地商家踊跃前去投资的后进国度,人家这几年的平均人工薪资水平都超前于本地以及其他好一些东南亚国家了。

但无论是传统老牌外商,抑或近年来的新晋新贵外商,好像对本地的外资投入意愿,很多都不比投入其他邻国的热忱高。

与这些新旧外商友人交流后,才更详细地理解到,本地相比于一些较为后进的邻国,比下也还是没有太多“余”之处。

这主要也不是因为本地薪资水平过高,而主要是这些外商认为本地人工的生产力欠缺理想。

先改善自身态度

这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们认为本地的教育制度里,无论是对数理科的掌握,还是语文沟通能力,客气点来说,可能都还有大力加强的巨大空间。

另一方面,基于在本地的经验或听闻,他们也对本地的敬业乐业精神不敢寄予过高的期望,认为本地人工可以对工作更为认真。

这后一方面尤为传神,外商友人们几乎都有生动的例子,如(在冠病疫情前)碰上一些高需求的季节需要赶工生产或提供服务时,绝大多数的邻国工人都不介意超时工作,尤其是如有一倍半或甚至两倍的时薪作为报酬。

这些外商也很婉转的说,至于许多本地工人呢,可能“家庭观念”比较重吧,对于准时下班,甚至提早下班去接小孩,好像颇为注重。

如果对工作的热忱也得以有如此的程度,那就实在太好了!

吸引外资,没有标准答案,但主要还是要改善自身的态度做起吧?

反应

 

要闻

研究香港住房市场问题解方 80岁前工程师在大马获博士头衔

(槟城21日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陆宏广花费5年时间,完成《社会可持续性的创新》论文,以80岁高龄在大马理科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这位前工程师称,教育永远不嫌晚,而每个人都能继续成长,在个人和职业上取得进步,且为社会作出贡献。

陆宏广攻读博士学是为了透过研究作出贡献,协助解决香港复杂的住房市场问题,强调此举并不是要推动“早己结束”的职业生涯。

他从2017年开始攻读由香港政府与理科大学合作,以远程教学模式进行的攻读博士学位,5年半后就取得博士学位。

他在接受马新社访问时承认,远程学习具备一定挑战,但他通过坚定信念,且有妻子的支持,克服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且通过保持学习热情,和渴望分享知识的态度,最终完成论文。

陆宏广曾担任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同时是多家上市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与争议解决领域的专家。

作为一名资深工程师,陆氏在职业生涯中专注于工程、房地产开发及诉讼领域的专业工作,并在过去50年中,于职业生涯上取得卓越成就,同时致力于终身学习,至今共累计18项,涵盖多个领域的学术资格。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