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比特区更特别的事/黄锦荣

马新两国估计会在本周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签署合作了解备忘录,旨在进一步整合经济资源,强化人流、物流及资金流,以打造跨国经济共荣圈。

柔新经济特区并非我国首个跨区域经济特区,早在九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和东盟成员国分别设立印尼-大马-泰国成长三角区(IMT-GT)及汶莱-印尼-大马-菲律宾经济成长区(BIMP-EAGA)。

但柔新经济特区显然具有其他特区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一是毗邻的地理优势,二是紧密的经济互赖。

新加坡不仅是大马多年来除了美中以外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外资来源。2013年到2022年之间,新资净流入总额约630亿令吉,为所有来源之最,其次才是美资和欧资,而截至2022年的投资总量,更是超过1800亿令吉,仅次于欧资总量。

互补多过竞争

由于马新在区域工业链的关系,因两国国际竞争优势的不同,往往是互补多于竞争,因此,流入大马的新资就不全然是新加坡本土公司,还包括了众多营运总部设在新加坡,把中下游生产据点设在大马的国际企业。

从基建、生产、商业到出口,柔新经济生态圈本来就已经成型成熟。

而柔新经济特区的成立,就类似于结合双方的国际竞争优势,一旦能够优化政策奖掖,并协调好两国之间于税务、商务、法务及劳务条规上的差异,对于柔新经济生态圈的升级,也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国际生产链去风险化的大背景下,位处全球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并具有地缘政治竞争中立性传统的区域的柔新经济特区,其对全球资金的吸引力,将会是其他特区所难以媲美的。

所以比起发展柔新经济特区的可行性,我以为更该给予特别关注的是看待经济特区的眼光。每回我国谈拼经济,就是要如何吸引外资;如今谈开发经济特区,关注的也是如何吸引外资。

按此角度,新加坡根本就不应该参与发展他国经济特区,替他人做嫁衣裳,既吸引不到外资,甚至还可能流失外资。显然地,新加坡的盘算不在于外资,而是替本土公司往外开疆辟土。

壮大本地企业

这就是比特区更特别重要的事:如何让特区经济效益外溢、让本土公司更全面的参与经济特区的生产及出口活动。

我国吸引外资数十载,生产链早已和国际生产链高度结合,如今仍然苦于应对普遍低薪问题。

举槟城为例,作为我国最大外资受惠州,拥有全国最成熟的电子工业链,于全球晶片封装测试的市场占有率更是具有战略意义,也是人均GDP最高的州属之一,持有大专文凭打工族的中间月薪,却比不上大部分州属。

追根究底,我们缺的并不是外来投资,而是本地投资;我们也不缺外国公司,我们缺的是于生产能力及技术底蕴上足以和外资接轨的本土公司;我们甚至不缺外资所带来的高薪工作,缺的是本土公司所能够创造的高薪工作。

如果柔佛要成为大马的“深圳”,就不要仅停留在能够吸引外资的深圳,而是发展为中国本土创新之都、创造本土国际企业的深圳。

视频推荐 :

 

 
 

 

反应

 

财经新闻

李廷汉:支持柔新特区需求 二维码通关利人才流通

(新山14日讯)配合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JS-SEZ)发展,柔佛州设立人才发展理事会,并推行二维码通关机制,以应对投资者及业界对人力与通关效率的关切。

该州投资、商贸、消费人事务及人力资源委员会主席李廷汉指出,人才是推动经济特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而跨境通行的便利则是实现区域协同效应的重要支撑。

他表示,针对这两大挑战,州政府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他提到,这包括与行业相关方合作,识别柔新经济特区重点领域中的人才技能缺口。

据《星报》报道,他说,州政府了解高价值产业人才短缺的迫切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由州政府主导的积极措施,通过柔佛人才发展理事会,该理事会已成立并致力于将人才发展与行业需求对接,特别是针对柔新经济特区内的重点产业。”

他说,理事会的职责包括采用与理工学院和技术院校合作的就业培训模式,以及与本地大学合作共同开发所需的课程模块。

试点学校支持人才发展

李廷汉指出,州政府还推出了柔佛试点学校计划,以支持长期的人才发展。

“事会的职责包括采用与理工学院和技术院校合作的就业培训模式,以及与本地大学合作共同开发所需的课程模块。州政府还推出了柔佛试点学校计划,以支持长期的人才发展。”

他续称,这个新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 STEM)、数字技能以及未来导向学习的早期兴趣。

他提到,通过从小融入与行业相关的内容和实践经验,借此培养既具技术熟练度又契合产业需求的下一代劳动力,增强州内未来产业的韧性与竞争力。

在跨境通行方面,他指出,柔州支持采用二维码通关系统,未来有望实现新柔两地无护照出入境。

“州政府也正研究加快现有跨境通行证的发放流程,以便利柔新经济特区范围内的通勤者。”

李廷汉强调,柔新捷运系统(RTS Link)将是提升跨境连接性的核心项目,并与柔新经济特区整体交通规划密切配合。

在高科技产业方面,他坦言,尤其在医疗器械与先进电子等领域,柔州仍需更多研发支持。尽管目前尚未设有专属的研究资金机制,州政府已与联邦单位展开合作,引入外部资金资源,以填补研发需求。

“我们也向联邦政府提出多项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计划建议,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一个在更灵活的监管环境下测试新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空间。”

“这些创新试验所获得的成果与经验将有助于制定更具适应性的监管框架,确保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