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比特区更特别的事/黄锦荣

马新两国估计会在本周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签署合作了解备忘录,旨在进一步整合经济资源,强化人流、物流及资金流,以打造跨国经济共荣圈。

柔新经济特区并非我国首个跨区域经济特区,早在九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和东盟成员国分别设立印尼-大马-泰国成长三角区(IMT-GT)及汶莱-印尼-大马-菲律宾经济成长区(BIMP-EAGA)。

但柔新经济特区显然具有其他特区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一是毗邻的地理优势,二是紧密的经济互赖。

新加坡不仅是大马多年来除了美中以外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外资来源。2013年到2022年之间,新资净流入总额约630亿令吉,为所有来源之最,其次才是美资和欧资,而截至2022年的投资总量,更是超过1800亿令吉,仅次于欧资总量。

互补多过竞争

由于马新在区域工业链的关系,因两国国际竞争优势的不同,往往是互补多于竞争,因此,流入大马的新资就不全然是新加坡本土公司,还包括了众多营运总部设在新加坡,把中下游生产据点设在大马的国际企业。

从基建、生产、商业到出口,柔新经济生态圈本来就已经成型成熟。

而柔新经济特区的成立,就类似于结合双方的国际竞争优势,一旦能够优化政策奖掖,并协调好两国之间于税务、商务、法务及劳务条规上的差异,对于柔新经济生态圈的升级,也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国际生产链去风险化的大背景下,位处全球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并具有地缘政治竞争中立性传统的区域的柔新经济特区,其对全球资金的吸引力,将会是其他特区所难以媲美的。

所以比起发展柔新经济特区的可行性,我以为更该给予特别关注的是看待经济特区的眼光。每回我国谈拼经济,就是要如何吸引外资;如今谈开发经济特区,关注的也是如何吸引外资。

按此角度,新加坡根本就不应该参与发展他国经济特区,替他人做嫁衣裳,既吸引不到外资,甚至还可能流失外资。显然地,新加坡的盘算不在于外资,而是替本土公司往外开疆辟土。

壮大本地企业

这就是比特区更特别重要的事:如何让特区经济效益外溢、让本土公司更全面的参与经济特区的生产及出口活动。

我国吸引外资数十载,生产链早已和国际生产链高度结合,如今仍然苦于应对普遍低薪问题。

举槟城为例,作为我国最大外资受惠州,拥有全国最成熟的电子工业链,于全球晶片封装测试的市场占有率更是具有战略意义,也是人均GDP最高的州属之一,持有大专文凭打工族的中间月薪,却比不上大部分州属。

追根究底,我们缺的并不是外来投资,而是本地投资;我们也不缺外国公司,我们缺的是于生产能力及技术底蕴上足以和外资接轨的本土公司;我们甚至不缺外资所带来的高薪工作,缺的是本土公司所能够创造的高薪工作。

如果柔佛要成为大马的“深圳”,就不要仅停留在能够吸引外资的深圳,而是发展为中国本土创新之都、创造本土国际企业的深圳。

视频推荐 :

反应

 

财经新闻

柔新经济特区启动在即 新加坡马银行贷款看涨20%

(吉隆坡21日讯)随着柔新经济特区(JSSEZ)启动在即,新加坡马银行总执行长李汉英预计,启动的第一年预计将推动该银行的贷款业务增长10%至20%。

根据新加坡《商业时报》报道,马银行(MAYBANK,1155,主板金融股)计划在2027财年,实现新加坡业务占集团税前盈利的25%,2023财年时为19%。

2023财年(截至12月杪),马银行税前盈利报125亿令吉,其中新加坡作为第二大市场,贡献了23亿令吉。

李汉英坦言,要把盈利贡献占比扩大6%并非易事,银行必须进行全面转型,变得更加精简、高效和富有成效。

对于柔新经济特区,普遍预计马新两国可能在12月签署协议,因此,企业与银行都在等待具体细节。

他预计,该协议将为新加坡企业提供进入柔佛土地、能源及劳动力资源的机会,同时推动相关融资需求。

“新加坡的企业家和商人,对特区充满信心和乐观情绪。”

降低商家营运成本

他补充,特区的成本优势,将为新加坡中小企业带来机遇,例如将部分工厂或工作坊,迁至特区以降低运营成本。

“在新加坡经商成本非常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原材料、租金以及劳动力获取都存在困难。”

相比之下,大马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及资源提供了解决方案。

他指出,为迎接特区启动,他们已经在培训客户经理,帮助客户了解该区域的潜在优势。

加大支持中小企业

 

除此之外,李汉英透露,马银行计划进一步加强与新加坡中小企业的联系。

目前,约20%(约6万家)的新加坡中小企业拥有马银行账户,他们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将这一比例提高到30%。

贷款方面,目前竞争相当激烈,新加坡马银行市场份额仅有低个位数,接下来该银行计划,将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份额翻倍。

他指出,银行重点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可及性,包括那些“或许仅有一年营运记录”的初创公司,因为他们对融资问题较为迫切。

他坦言,尽管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需要更大的风险偏好,但这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高度契合。

“在我看来,决策不应仅基于过去的数据,而是要具有前瞻性。”

李汉英是于今年1月1日,正式担任新加坡马银行公司和新加坡马银行分行总执行长;此前,他具备30年的银行经验,并在马银行工作了11年。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