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物价粘性,收入不济/胡逸山博士

近日本地各界好像大吐苦水,皆哀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物价高涨,从汽油到肉类皆如是。

但本地官方的最新通货膨胀数字,却也继续徘徊在2至4%左右,好像与大家每天出门或晚上购物所经历到的物价上涨有很大的落差。

这主要是因为当局做出有关统计时,所用的主要为大宗商品的价格涨幅,未必与我们日常货品一样。

至于是否应就此调整这些被统计商品的种类,那就见仁见智了,因为当局所更为注重检讨的,一般也还是宏观经济的概况。

而当局也还是有尝试要把百物价格往下拉的。如不久前国家银行把利率调高0.25%,除了是要强化令吉相比于美元等的主要货币的汇率(虽然这也没很成功)外,也是希望减少在市场上的热钱流动,从而起码在经济学理论上得以减低通货膨胀。

因为理论上热钱一少,那么市场上对于商品的需求量也就减少,而商品的价格也就应该应声下滑了。

然而,经济学上也有一个较为冷门的“价格粘性”概念,也就是说有时物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了,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显著地下跌,即便下跌也还是小幅度的下跌。

反之亦然,如价格大幅度地下跌了,短时间内也很难显著地上涨,即便上涨也是小幅度地上涨。

后者一般上是发生在有选择性的商品上,如消费者在决定是否要换新车、新屋、新衣(但非必要要换)等时,如果不久前才尝过这些对他们来说可谓非必要商品的低价好时机,那么一时之间是不肯付出更高的代价来购买这些商品的,所以这些商品也就有了低价位的“粘性”。

至于高价位的粘性,则通常发生在消费者们没什么选择的必需商品上,譬如汽油(因为在吉隆坡巴生谷以外的广大东西马腹地里的公共交通设施,说得客气点是还有很大改善空间,所以大家很大程度上还得自驾)、食品、日常用品等。

无论价格多么高,大家也还是得要开车上下班、要吃东西果腹等,所以一些无良商家也就趁机坐地起价,而一家起了价,其他商家可能也就跟风,以免“执输”了。

必需品再贵也得买

而起了价的这些商品,是你日常必需的,再贵你也得买,所以即便商品的成本下跌,商家也就没有降价的动机,倒不如继续维持高价位来榨取更多的利润?

此所以有关当局有时会把一些必需品列为所谓的统制品,对它们的价格设立一个顶线以免产生暴利但又不利于民生经济。

当然,还有一个相关的社会经济难题,也就是大家的收入涨幅赶不上通货膨胀。

本地是个所谓的中高等收入国度,但坦白说离开真正的高等收入国度,也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本地收入普遍不高,是有着发展中国家里员工被无良剥削的因素,但也有着本地员工的生产力相比于一些邻国被认为是偏低的因素,如果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在体制上以及教育上的结构性改革,是很难在一时之间大幅度增长收入。

而再遇上物价的高涨,也就苦上加苦了。

反应

 

财经新闻

拉菲兹驳斥物价飙涨 “20种农产品降价超过10%”

(吉隆坡19日讯)经济部长拉菲兹指出,与6月相比,今年7月我国有4种生鲜商品的价格涨幅超过10%。

他说,这些商品包括普通木瓜的价格从每公斤4令吉48上涨至5令吉57仙、白虾从每公斤36令吉67仙上涨至42令吉29仙、
Valencia橙从每个1令吉24仙上涨至1令吉43仙,而无籽番石榴则从每公斤9令吉65仙上涨至10令吉81仙。

他强调,这4种商品只是价格上涨的238种商品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有177种商品价格下降,另有59种商品价格保持不变。

“其中,有20种生鲜商品价格下降超过10%,包括黄瓜、豆角、小辣椒、圆白菜、羊肉、酸柑等。例如,净鸡肉的价格就从每公斤9令吉62仙降至8令吉54仙。”

针对近期社交媒体上关于物价飞涨的抱怨,拉菲兹在脸书上发文这么回应。

他坦言,自己也曾对通胀报告的可信度有所怀疑,但他相信政府官员不会在通胀报告中作假。同时,他也强调了核实数据的必要性,以确保数据的透明性和准确性。

他说,尽管我国的通胀率保持稳定,并维持在2%以下的低水平,但社交媒体上关于物价飞涨的讨论仍然频繁。

“看完内贸部的报告后,我感到更安心。因为这些数据显示,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价格监测系统,而通胀数据是基于具体商品的涨跌趋势得出的。”

拉菲兹强调,商品价格每个月都会波动或持平,但从整体来看,自昌明政府执政以来,通胀率显著下降。

他呼吁公众不要被不实言论误导,如果有人抱怨物价飞涨、生活困难,可以把具体证据提供给他,他会将这些问题提交给内贸部采取行动。

“在目前整体通胀率低的环境下,如果还有商家涨价过高,那就是明显的趁机牟利行为。”

网民留言调侃

然而,拉菲兹的贴文也引发了网民的热议,不少人在评论区留言调侃,并质疑他的实际生活体验。

有者认为,实际上,每周都去买菜的民众最清楚,官方的数据根本站不住脚。连熟食的价格都在上涨,如今“慈悯菜单菜”甚至早已不复存在了。

有人则指数据虽全面,但与实际感受仍有差距。

但也有人提到,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为了微薄报酬而“出卖自己”的“网军”,试图制造出“民众不满政府”的假象。但作为读者,一眼就能分辨出真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