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独董——小股东的最后希望/前线把关

在2016公司法令之下,所有董事都负有为公司作出最大利益的信托责任。

不过,大马交易所上市条规(LR)通过区分独立董事(ID)和非独立董事,来更务实的履行这个义务。

独立董事可分为独立非执行董事(INED),而非独立董事则分为非独立非执行董事(NINED)或执行董事(ED)。一名没有执行能力的非独立董事为NINED。

在LR下被视为非独立董事是由于一些原因,例如他们持有超过5%股权、是执行董事、是被提名的董事,或者他们各自有“相关”的关系。

在上述每个例子中,很明显,他们的独立性可能受到挑战。

虽然他们还是可能保持独立,LR客观地将他们列为非独立董事。

因此,这清楚解释了为什么小股东对ID寄予厚望和信任,以及为什么他们被视为公司层面上的最后希望堡垒。

大股东选择独立董事悖论

大股东可以选择独立董事——不像在相关人士交易里,相关的董事不能投票。

因此,如果一名持有超过50%股权的股东,可以根据他们的喜好选择独立董事。很明显的,这些股东可能倾向于委任他们友好的或顺从他们的一方为独立董事。

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当选的独立董事显然是“友好一方”或以某种方式有“联系”,只要他们没有违反独立董事的定义,小股东也无能为力。

这些所谓的独立董事,在形式上而不是本质上符合了独立董事的定义。

小股东最多只能够在股东大会上,向董事部和提名委员会发问。这是小股东的第一个危险信号——能否怀疑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薪酬会影响独立性

有时候,独立董事获得丰厚的薪酬,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这些独立董事严重依赖薪酬,以至于他们在本质上变得依赖,而只能在形式上符合独立董事的定义。

实际上,一名真正的独立董事,将在他觉得不对劲的时候,随时准备放弃薪酬——独立董事不应该依靠薪酬来维持他的财务状况。

独立董事中途辞职是危险信号

另一个危险信号是独立董事对问题(若有)出现时的反应,以及他们多快作出反应。

这些将是小股东作出明智投资决策时的警惕讯号。

每个独立董事都在自己的风险界限,当公司出现问题时,将触发他们辞职和举报的行动。

在企业界里,我们看到一些独立董事在问题刚发生时辞职,而另一些呢,基于各自的风险取向,可能随着问题恶化的不同程度,选择留任或在后期辞职。

作为投资者、小股东,必须小心审核上市公司董事部独立董事的背景和过往记录。

知名和有信誉的董事让我们比较安心,但不是绝对的保证。天使随时可能变成魔鬼。

或许,在评估独立董事时,我们必须每天持续审查。

多位董事辞职

同一个时间或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连有多位董事辞职,是另一个危险的警告讯号,尤其是涉及独立董事。

以此推断,可能是公司出了问题,这些董事想在问题爆发之前“出走”。这可能是为了避开执法当局的制裁。

辞职的董事,通常以刻板的理由如“追求其他利益事项”作为他们辞职的原因。这可能是他们不想过桥抽板,不过小股东和股市通常能从字里行间看出端倪,并自行推断。

在少数的情况之下,董事们诚实的说出真正辞职的原因。

这类辞职肯定成为小股东的另一个警讯。

良好监管三大纪律

最好的纪律就是自律。有些公司,即使是那些拥有大股东的公司,他们的独立董事最终都被市场接受为独立的董事,因为大股东和公司都通过自律来确保做到这一点。

第二,如果没有自律,市场会介入以“惩戒”上市公司。当市场认为有不对劲的时候,无论是在委任独立董事或他们的辞职,市场通过机构股东或(甚至是)小股东“脱售”公司股票,来约束公司。

这可能是相当痛苦的,不止在股价反应方面,也损害公司声誉,须知破坏名誉很容易,重新建立起来却很困难。

第三个纪律是监管纪律,监管机构将对上市公司和/或董事个人实施制裁。

结论:

小股东必须进行自己的审查,不止是对上市公司,同时也针对上市公司的董事,特别因为他们是保护小股东利益的最后希望堡垒。

我们都知道公司是没有感情的法人——管理公司的是董事。因此,既然公司是在董事的管理之下运作,我们花一些时间来审查董事,特别是独立董事,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据说有两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和独立的“独立董事”,比较起来,小股东更爱后者。

本周重点观察股东大会及特大

鹏达集团(PANTECH)(股东大会)

简报:

鹏达集团2021年的营业额是4.86亿令吉,比起去年减少了19.3%。税前盈利(PBT)为3601万令吉,比去年少了1001万令吉。

在谨慎管理之下,集团的赚幅回到7.41%,比去年(7.64%)微跌0.23%。营收按年下跌反映了市场的不景气。

提问:

1)为什么2021年的其他开销,从去年的110万4784令吉大增至244万8350令吉(年报第63页)?

2)鹏达集团在2021年录得包括贸易和其他应收款项的值拨备158万令吉(2020:减值拨回65万6554令吉)(年报第63,116-117页)。

a.请问涉及的是哪些贸易和其他应收款项?

b.这些数额能够回收吗?

c.公司采取什么措施来收回这些款项?

d.至今已收回多少?

免责声明:

●小股东权益监管机构持有文中提及公司少数股额。

●本栏简报与内容版权属小股东权益监管机构,所表达的意见是采自大众媒体。

●我们将尽力确保所发布的资讯准确及最新,但不担保信息和意见的精确和完整。

●内含资讯和意见仅供参考,并非买卖建议,或认购相关证券、投资或其他金融工具的认购邀约。

更多详情可查询: www.mswg.org.my  

欢迎回馈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教你股票的,是个好老师吗?/慧眼识股

今天这篇文章,我很久之前就想过要写了,只不过我一直在犹豫,毕竟可能会得罪到人。直到我自己身边的人也踏入同样的误区,就决定分享出来吧!

你还记得第一个真正教你股票的人是谁吗?

大部分新手来到股市,如果一开始就遇到一个有实力的好老师,往往都会错过,为什么?

下面分享新手找不到好老师的4大原因:

分辨能力不够

这跟聪不聪明没有关系。只要你来到新的领域,对这个领域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辨好坏对错。

就好像在巴刹选菜,如果你是第一次,肯定会给卖家忽悠,用贵贵的价格买到烂烂的菜。更何况,股市是一个水更深的领域。

你之所以要找老师学习股票,就是因为你在股市的判断力还不够。但如果你在股市的判断力不够,又怎么能够判断出哪个是好老师?

即使遇到了有实力的好老师,你也不会认为他有实力。

为什么?那就看看下一个原因。

你想要快,不想要慢

大部分人想要开始学股票,通常都是因为看到股票好赚,而看到股票好赚,往往都是牛市的时候。

对这些新手来说,他没有经历过熊市的苦,只看到牛市的甜,对回报率的预期,也会有很大的偏差。

大部分新手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想承受风险,但是回报率又要求很高,然后又没有耐心,总是要让他的钱增长越快越好,最好每年能翻倍!

但根据我长期的观察,这些越是想要快的人,往往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股市平均年回报率的合理范围是10%至30%,就算是交易经验丰富的高手,长期的年化回报率也很少能超过30%。

如果急着要短时间内达到超高的回报率,就很容易被割韭菜!

真正在股市能长期获胜的交易者或投资者,表现其实是很平稳的,可能平均每个月只获利1-2%,而什么都要快的新手,根本不会被这样的成绩吸引。

然而一名交易员只要把这种平庸的回报率保持10年,他就会成为同行中前1%的顶尖交易员!

股市最可怕的武器是不犯大错+复利效应,但复利需要时间,很多新手没有耐心等,因此错过很多好老师和好策略。

迷恋各种复杂方法

很多人一直有一个迷思,总觉得最厉害的方法,一定是很复杂、很难学的。

所以总是去追求那种看起来很厉害,五花八门的方法。

曾经有一位新手,不知道在哪里学了几个月的技术分析,他把他的技术图表打开给我看,那些指标和各种线是多到不像话,看到我眼花缭乱,我连股价蜡烛图都差点找不到了。然后他还分析给我看股价应该会怎样怎样走,怎样怎样涨。

我只问他一句,如果股价不按你的预期走往下掉怎么办?

他迟疑了几秒,然后说:“等咯!”

可以看得出他连做交易最基本的止损策略也没有,只想着要寻找各种复杂的方法来预测股价。

不要忘记,来股市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展现技术有多厉害。很多时候,简单的方法,反而更有效。可是偏偏简单的东西会给人感觉很没用,最后都被复杂华丽的方法吸引了过去。

不包装就没法吸引你

新手们没有办法一眼就判断出谁的方法真的有效,最后就只能看包装。这个世道就是这样,所以也不能怪商家只会做包装。

而在很多服务型的领域,要做好包装,首先就要让你觉得他很厉害。要让你觉得他很厉害,就需要故意把东西弄得很复杂,比如一些专家为了彰显学识,就故意把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复杂就是给人感觉很高深的感觉对不对?

很多做生意也是这样,明明问题很简单就能解决,但是为了多赚你的钱,就故意用复杂的方法解决。比如你轻微感冒去看医生,医生也知道这个感冒多两天自己就会好,但是为了让你觉得他这个医生有点用,就会开一点抗生素给你。

不知道你有没有加入过一些服务群组,收你很高的费用,为了让你觉得你的付费值得,就在群组分享一大堆对你没有什么帮助的新闻资讯和长篇大论的分析报告?

其实大部分人加入群组,不就是单纯为了要那几个“号码”和那简单几句话吗?最重要能让自己赚钱!

但是只分享“号码”和简单几句话,就让人感觉不靠谱对吧?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把东西复杂化的。真正有用的,是一套能持续性盈利的交易策略。

好吧!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可以帮新手少走一些弯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