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疫情的长期经济阴影/Project Syndicate

 

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前景,取决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和商业周期这两大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

尽管目睹了现代科学的真正奇迹,但后疫情经济所需要的,却不仅仅是简单的疫苗。

今年春天的封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而现在,更加恐怖的第二波冠病浪潮即将到来——这与1918-2020年间流感疫情爆发并无本质不同。

在美国,负面经济影响显而易见,体现在12月初申领失业救济人数不断增加,以及11月零售额大幅下降。

由于目前美国有约四分之三的州实行了部分封锁,导致2021年初经济活动似乎极有可能下降。

美国商业周期的历史提醒我们,存在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

过去11次经济衰退中,有8次都与这种模式相符。但金融市场仍在押注出现V型复苏。

再衰退是意料中事

投资者难以抵制住诱惑,产生了虚假的满足感,究其原因是,他们对随着首次封锁解除所产生的第三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33%的大幅年化反弹做出了过度的解读。

但在戛然而止后,重新开放很难称得上是一种能够自我持续的经济复苏。

它更像是一位精疲力竭的泳者在一次深潜后拼命吸气的过程。

即将到来的经济再度衰退,其原因完全在意料之中。

它是首度爆发冠病疫情的回波。

尽管在疫苗、疗法和治疗方案等领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但第二波疫情的感染率、住院率和死亡率都比第一波要高得多。

尽管对经济活动的新限制,不像今年4月份那样严格,但却已经对总体经济活动造成了负面的冲击波。

2021年初的二次探底将痛苦地提醒人们,美国商业周期在刚刚经历了重大衰退冲击后依然脆弱。

冀疫苗结束疫情

冠病疫情的长期后果或许更为严重。尽管大规模疫苗接种意味着疫情本身的结束(人们希望是在2021年的下半年),但却并不能防止长期经济损害的发生。

最近,有人对最早爆发于14世纪的19次重大疫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中每一次疫情的死亡人数都超过10万——凸显了经济杀戮的长期作用。

人们发现,“安全”欧洲资产的实际回报率——也就是衡量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指标——在上述较早爆发的恐怖疫情后数十年内,一直处于低迷。

冠病疫情周期的长期阴影同样隐约可见。

隐藏在人们对即将到来的V型经济反转翘首以盼背后的是诸多长期损失的特征。

在美国,就业岗位仍然比疫情前峰值低980万个,而消费者在服务业方面的支出——在长期和可以理解的对于面对面接触恐惧的限制下——仅收回了3、4月份封锁期间跌幅66%的份额。

美国经济满目疮痍

此外,第二波痛苦的经济封锁,只能进一步加剧目前在多数美国大城市已经显而易见的混乱现象,包括办公和公交容量过剩、以及酒店、娱乐和零售行业满目疮痍的景象。

总需求和总供给遭到永久性破坏,再加上行为规范的根本性转变,导致冠病疫情周期所造成的长期阴影,与较早爆发的重大疫情后果模式相吻合。

美国商业周期的短期动态与冠病疫情长期模式间的互动,对目前的政策辩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人们普遍希望这一次会有所不同——亦即创造性新政策略可以为原有经济问题找出全新的解法。

美元疲软推高通胀

从所谓现代货币理论角度看这一点完全正确,该理论实际赋予财政当局无限期放纵借债的可能。但现代货币理论既不现代也不是一种理论。

新出现的因素要比这基本得多:那就是所谓通胀死亡。

上述观点认为,只要通胀保持在低位,那么货币和财政当局就可以忽略借贷成本上升的风险,并携起手来为遭到疫情打击的实体经济纾困。

但经济学中任何因素——其中也包括通胀的死亡——都绝非永恒。下面我们来谈谈特别棘手的因素。

美国通胀很难不受美元进一步贬值的影响,鉴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急剧恶化、欧元走强以及美联储依然坚持零利率偏好,导致美元贬值的可能性日趋严重。

供应链破坏——逆转了全球化强大的反通胀能力——同样将会推高潜在通胀。而且,毋庸置疑,人们对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所犯下的政策错误依然记忆犹新,当时,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通胀的极速恶化和持久加速打下了基础。如今看似开明的无限量化宽松偏好实际有何不同?

联邦债务二战以来最高

疫情周期和商业周期叠加在一起——第二波冠病疫情爆发以及美国经济二次探底——已经让美国决策者除批准又一个救助方案外几乎别无选择。

这次批准的救助方案高达9000亿美元(约3.7兆令吉)的总额。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即使这导致美国联邦债务超过二战刚刚结束时1946年所创下的国内生产总值108%的记录,那也是没有关系的。

但回首当时,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被国内生产总值的再通胀激增所掩盖,从而导致截至1957年,债务骤降至仅占GDP 47%的比重。

当时付出的代价是从1946-1951年,平均消费通胀率达6.4%。也许这次只要付出同样的代价一样能解决。

但这对利率、偿债能力和难以置信的金融市场泡沫,究竟有什么含义?不要指望现代货币理论能回答你的问题。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ADVERTISEMENT

 
 

 

反应

 

国际财经

中国5关键技术领先 彭博:遏华政策反致美孤立

(北京1日讯)彭博社指出,中国在5项关键技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政策可能导致美国逐渐孤立。

近年,美国加强对高科技流向中国的限制,但彭博旗下研究部门追踪了“中国制造2025”中13项关键技术后,发现中国在无人机、太阳能电池板、石墨烯、高速铁路、电动汽车及锂电池等5个领域已达全球领先水平。

同时,中国在另外7项技术上迅速赶超,这显示出“中国制造2025”取得了显著成效,反映了美国的遏制政策未能如愿阻止中国高科技发展,反而将美国推向孤立。

据“彭博经济”和“彭博情报”指出,上述结果代表美国及其盟友的技术围堵策略已经失败,并未能阻止中国发展高科技。

“中国在制造业主导地位和技术进步的阶梯持续向上攀登。美国如果想在竞争中获胜,华盛顿要么跑得再快些,要么得更努力地给中国使绊子。”

报道称,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使用中国电动车、中国智能手机和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等,这果同时意味着,美国遏华政策正使其自身在国际上趋于孤立,还将重创美国企业和消费者。

此外,彭博以华为为例,指出其在面临美国制裁的情况下,通过加大研发力度使智能手机业务复苏,逐步挑战苹果。

同时,华为最新开发的半导体技术被认为可能优于英伟达的“中国特供”芯片,这预示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望在2025年及未来继续稳步发展。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