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最糟时刻已过?/李兴裕
今年第二季,大马经济数据好坏参半,这种态势到了7月和8月还在持续。我通过一些管道查探到的信息,发现经济和商业活动依然在放缓。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今年上半年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M-BECS)及下半年预测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66.8%)对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状况的看法中和。
认为经济状况更好或更坏的受访者占33.2%,其中23.7%认为更坏,只有9.,5%认为更好。至于下半年,更高比率(24.5%)预计经济会更坏,19.1%认为会更好。33%预期经济前景将在明年上半年改善。
这显示,大马经济正在放缓。去年大马经济按年强劲增长8.7%,但已证明这是难以为继的走势,而如今正在走下坡路。
事实上,步入2023年,大马经济已连续3个季度下行。经济按年增长率从去年末季的7.1%,于今年首季放缓至5.6%。接着再于次季进一步走低至2.9%。今年上半年,经济按年增长4.2%,低于去年上半年的6.8%,以及去年下半年的10.7%。
今年次季经济增幅可能还不是最弱的一个季度。基于去年第三季经济按年强劲增长14.1%的高基数效应,今年第三季经济增长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们预期经济增长会在末季改善,录得约4%的按年增长,主要归功于来马游客人次增加下,服务业更好的复苏,以及建筑领域产能增强,还有年终假期消费旺季带动制造业稍微走强。
增长预测砍至3.8%
整体而言,随着次季经济增长逊于预期,我们已下修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预估,从原本的4.5%下调至3.8%。
尽管我们认同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状况下行风险持续,但国内眼前的经济放缓,感觉上更像是商业周期的放缓,甚于一般的经济衰退,而明年经济将更稳健的复苏。
全球经济持续增长,虽然力道仍疲弱,但世界两大经济龙头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健康仍备受担忧。
尽管美国消费者需求强韧,但过去18个月来利率持续走高(意味着过高的借贷成本)的滞后效应,将对消费者和商业开销带来冲击。
中国复苏逊预期
中国今年初结束防疫清零政策后备受期待的经济复苏,则一直令人大失所望。中国经济的放缓,是世界经济、大宗商品与能源,以及电子需求的一大风险。
冠病疫情爆发前,中国一直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国际游客来源,高占国际旅游总开销的20%(2019年海外开销总额为2550亿美元,中国人出境游客高达1亿6600万人次)。
中国经济复苏因房地产市场困境、国内消费疲软和出口下滑而步履蹒跚,将通过贸易渠道对大马产生负面溢出效应。自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大马最大的贸易伙伴,2022年上半年马中双边贸易总额占大马对外贸易总额16.8%。中国游客是国内旅游及相关服务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今年前5个月,中国游客总数为40万3121人次,占我国国际游客总数的5.4%,但这只占2019年310万人次中国游客的12.9%。
大马的出口自今年3月以来持续萎缩,到了7月已是连续5个月下跌。去年次季和第三季,大马的出口分别录得按年扬升29.3%和38.5%的强劲增长率,但今年首季按年增幅只有区区3%,接着次季按年萎缩11.1%,以及7月按年萎缩13.1%。
基于全球需求持续转弱、半导体销售能见度偏低,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疲软,预计今年全年的出口将下跌8%(2022年全年劲扬26.1%)。
消费支出疲软
尽管消费者开销仍是大马经济的支柱,但消费支出已经正常化,并出现了谨慎态势。而2022年私人消费强劲增长11.2%,是受到政府派发现金的刺激和疫后经济重新开放效应的推动。
这一增速已在今年上半年开始放缓,我们预计这种温和的增长速度将在今年下半年继续正常化,预计私人消费增长只有4.5%。
由于商品与服务价格上涨、生活成本上升及持续升息的全部影响,私人消费增长今年次季显著放缓至4.3%(去年末季按年增长7.3%,今年首季按年增长5.9%)。
多项消费者支出指标开始疲软:
零售贸易
●次季按年增长5.1%
●首季按年增长14.5%
餐厅
●次季按年增长1.6%
●首季按年增长3.7%
酒店
●次季按年扬升49.0%
●首季按年劲扬55.7%
金融
●次季按年萎缩1.9%
●首季按年增长2.8%
保险
●次季按年萎缩13.4%
●首季稍微萎缩0.2%
信息与通讯
●次季增长 3.6%
●首季增长3.8%
这些数据在显示,消费者主导的经济放缓可能即将到来。
尽管经济放缓,但劳动力市场保持稳定,将继续支撑国内消费。6月份失业率降至3.4%(58.17万人),就业人数分布在服务业(主要是饮食业、批发与零售贸易以及运输与仓储活动)、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 采石业以及农业均出现增长。
生活成本高昂
名义工资放缓,食品与饮料价格仍然上涨,生活成本高昂,加上令吉持续贬值的影响,降低了国人的购买力。私人领域的名义工资增长今年次季继续下跌3.8%(首季为4.5%),而实际工资仍然低迷(第二季按年增长1.0%,首季按年增长0.9%)。
私人投资次季增长稍微提高至5.1%(首季按年增幅4.7%),令上半年增长升至4.9%。
由于对全球经济、商业成本上升导致内需疲软的担忧,私人领域依然谨慎投资。
今年料不再升息
随着六州选举尘埃落定,政府须迅速落实昌明经济框架、新工业大蓝图(本月底公布)和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以提振经济新增长领域的国内投资和外来直接投资。
有关领域包括电子电器产品、化学品与石油化工产品、数字经济、航空航天与制药(包括医疗设备)、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这些可能有助于提高未来更复杂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整体通胀率有所放缓,但由于需求与成本因素挥之不去,核心通胀相对于长期平均水平仍然较高。
这里要提醒,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胀前景的风险仍容易受到核心服务通胀、国内燃油补贴合理化、全球能源与食品价格的影响。
我们预计国家银行将在今年内将国内利率(以隔夜政策利率为基准)维持在3%水平,因为目前对经济和商业状况的担忧,更甚于通胀。
视频推荐 :
从全球施压到单点聚焦 特朗普的转向与大马挑战/李荣昌
近期,特朗普政府酝酿多时的“对等关税”政策终于于4月2日正式公布。与2019年的那场贸易战相比,本轮措施虽名义上不再直接针对中国,而是对全球大多数国家统一征收10%至34%不等的关税,实则矛头仍然指向与美国存在严重贸易逆差的国家,其中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中国。
此举迅速引发反制,中国与欧盟相继出台报复性关税措施。尤其是中美之间,近几日更是上演了一场白热化的贸易对峙:截至截稿时,中国对美加征关税幅度已升至84%,而美国则将对华关税提升至125%,双方你来我往,剑拔弩张。
与此同时,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各国除中国以外征收对等关税的计划将推迟90天实施,只对各国征收10%基础关税,使原本“无差别”的关税政策逐步演变为一场针对中国的定向贸易战。这种临时性展延并非首次,此前对加拿大和墨西哥亦曾采取类似策略。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特朗普此举究竟是政策转弯的信号,预示着“对等关税”政策或将告终?
对等关税终结了吗?
抑或是在各国报复潮中,因美国经济承压而战略性地将焦点优先转向中国?
首先,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延迟对各国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并不意味着该政策的终结,而更可能是一种战术性调整。此举意在缓解多国因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集体反弹情绪,加上美债被抛售,导至美国必须暂时稳住局势,从而集中资源和舆论于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冲突。
鉴于中国率先发起反制,其他国家也陆续采取类似报复措施,美国因此不得不延后全球范围的征税计划。然而,中美之间的关税交锋早已超越表层的关税比例问题,双方不断升级的税率仅是表象,更深层的趋势是双方在供应链、贸易的系统性“脱钩”。
在此背景下,关税成为战略博弈的工具,其本身的经济意义反而逐渐弱化。
不存侥幸心态
对于被暂缓实施对等关税的国家而言,绝不应因展延而心存侥幸,更不应因此放缓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准备工作。以马来西亚为例,作为一个中型经济体,一方面与中美两国维持紧密经贸联系,另一方面长期坚持中立立场,当下所面临的地缘经济压力与外交挑战可谓前所未有。
中国与美国分别是马来西亚的第二与第三大贸易伙伴,任何一方政策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对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造成直接冲击。此次90天的对等关税展延,虽为国内企业争取了宝贵的缓冲期,但从当前趋势来看,中美之间的贸易与政治摩擦正持续升级,而马来西亚与两国之间在供应链、投资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深度依存,使未来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势必更加严峻。
尤需警惕的是,若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极可能借鉴其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做法,对中国实施“二次关税”或其他形式的连带制裁。一旦类似机制启动,马来西亚或将被迫在两大经济体之间做出艰难抉择,当前相对灵活的中立外交空间也将面临严重压缩。

务实协商
因此,马来西亚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在短期内继续坚持理性、务实的对美协商路线,避免陷入正面对抗的局面,从而为国内产业争取宝贵的缓冲与调整时间。
同时,着眼于中长期,大马必须加快推动贸易多元化战略,积极拓展与新兴市场及非传统经济体的合作,逐步降低对任何单一大国的高度依赖,以分散出口风险并增强整体经济的韧性与抗压能力。
唯有如此,马来西亚才能在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稳住自身的国家利益与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随着新一轮“对等关税”政策的推出,全球贸易格局正面临新的震荡。
中立非长久之计
尽管马来西亚在当前阶段尚能凭借中立与温和策略取得一定缓冲与优势,但这种“安全区”并非长久之计。
在美中博弈持续升级、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大马所处的战略位置越发敏感,一旦局势进一步恶化,维持中立的空间将大幅压缩。
因此,马来西亚不能寄望于短期侥幸与外部豁免,而需主动谋篇布局,从结构性层面提升自身应对冲击的能力。
这不仅包括深化贸易多元化、强化对外经济联系,更应同步推动国内经济改革、提升产业竞争力与供应链韧性。
唯有如此,大马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棋局中,守住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