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补贴合理化所为何事?/黄锦荣

首相安华近来多次提及补贴合理化的必要性,也预告2024年财政预算案将阐明落实计划,补贴改革看来是势在必行。

当然,安华并不是补贴改革先锋。前任首相阿都拉巴达威早就以公共财务负担为由提出改革,却因为民间反弹激烈,所以在大选以后撤回。

接任的纳吉并未打退堂鼓,续以经济效率和财务负担为出发点,不仅在2010年7月落实汽油补贴制度改革,也在2013推行最低薪金制,并在2015年4月启动消费税机制。然后,在2018年败选。

改朝换代以后,希盟政府在2019年实施糖税,国盟政府则在2021取消瓶装食用油补贴,而团结政府的第一项补贴改革,就是于今年取消用电量高超过1500千瓦时的电费补贴。

赤字国债没改善

无独有偶的是,历任首相皆以沉重的公共财务负担为由来推动改革,但十年下来,财政赤字并没有因此而改善,国债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同样地,公共财务并没有被所谓的补贴负担给拖垮,债息更从来没有因为过兆令吉的债务负担而出现过恐慌式升空。

勿与财政负担“捆绑”

安华固然没说错,国库于去年确实为了补贴而耗费了近674亿令吉,但又如何呢?

那看似巨额的674亿令吉,实际上仅占了去年2927亿令吉总行政开销的11.9%,比起安华还是最佳财政部长的1995年,补贴虽然仅是6亿令吉,却占行政开销的16.3%。

取消未必改善财政

即使如此,当年更为吃重的补贴支出,并无碍公共财政在1995年实现盈余。

因此,不要轻易地将补贴支出与财政负担捆绑在一起,以为补贴必然加重财政赤字,取消补贴是改善财政状况的苦口良药。

更何况补贴本身并不是一种罪,毕竟所耗的每一分补贴,就意味着人民的生活压力得以减少一分。

去年的674亿令吉补贴开销,仅占了总行政开销的11.9%,却是国内生产总值的3.8%,而1995年的6亿令吉补贴开销,虽然耗了总行政开销的16.3%,却占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3%。

补贴并非原罪

这表示,通过当下的补贴机制,人民以更少的资源比例,享受更多的经济增长果实,这不恰恰好与昌明经济吻合?

补贴并非原罪,补贴改革也有其时代需要,忌讳的不过是以不合理的理由,合理化补贴改革,“财政负担”是其一,“针对T20”是其二。

后者不但无助于获取民间认同,尺寸要是拿捏不好,还会点燃社会分裂的苗头,尤其是T20与B40的阶级分裂,毕竟T20群体既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也是国库的重要贡献者,何解成了补贴改革的针对对象,形同过街老鼠。

T20群体消费补贴,和使用免费基础教育、公共建设和国防等公共品无差,是在缴税以后正当使用政府福利回馈,也都是无差异补贴。

我们总不会因为使用者是T20群体,就认定对方使用免费基础教育就是有道德缺失,强调教育改革必须朝向“针对性教育补贴”,把T20踢出免费教育的门外。那是何等的荒谬和危险。

再看最近的三次争议性最低的小型补贴改革——糖税、取消瓶装食用油及高耗电量的补贴,关于该如何合理化改革,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一个所以然:以使命为导向。

政治风险巨大

合理化电力和汽油补贴,不是因为T20有能力自付而B40可继续使用廉价电力,而是因为国家绿色转型需要全民参与,只不过执行过程有先后,有能力者先行,稍弱的随后,转型过程中确保财务冲击降到最低。

合理化材米油盐的补贴,不是因为T20有能力自付而B40可继续无节制地食用廉价白糖和食用油,而是因为国民健康的路上需要全民参与,有能力者,早已脱离高糖高油的饮食习惯,取消补贴于T20群体无关痛痒,但给予B40群体的补贴,也必须在有意识地培养健康饮食习惯以后,有序退场。

措辞欠缺说服力

回顾补贴改革历程,最显而易见的是,莫过于伴随着补贴改革的巨大政治风险。

安华能否扛得住压力,力推补贴改革,还是经过妥协以后来个掺了水的,甚至是在顾全大局下无奈延后,无人知晓。

但安华补贴改革的措辞,与过往无异,欠缺说服力。

视频推荐 :

 

 
 

 

反应

 

名家专栏

海湖庄园协议的巫毒/黄锦荣

在特朗普一系列敲砸现行制度的动作当中,有一项尚待公布确认的计划称为“海湖庄园协议”。这项协议企图通过关税向全球施压,迫使各国央行将手中用作国际储备的短期美债掉换为永续债券。

按照协议的逻辑,向全球征关税一来可以棒打厂商到美国设厂,另则可以胁迫全球央行就范联手实现弱势美元,图利美国商品出口。如此双管齐下,便可重振美国制造业,扭转贸易赤字,更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美债问题,反正有了永续债券,美国政府就一辈子无需再还债。而全球乖乖合作所换来的好处就是能直通美国庞大消费市场及国安受美国保证。

乍听之下,计划完美无瑕,实质上协议内容尽是自相矛盾、罔顾经济逻辑与事实,完全就是巫毒经济学(Voodoo Economics)的新范例。

其实仅需常人智力就能理解,迁厂投资本就是费时耗力的决定,十年八载并不出奇。在一个生产链全球四散的年代,生产聚点为何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或东南亚而不是美国,原因离不开美国早已不复存在的成本竞争力。即便是像在美国境内产出的福特汽车,7成以上的零件供应也属进口。

因此,关税一来,未见外商回流,必然先见进口材料成本飙涨,折损美国制造商的出口竞争力。当美国进口减少,流向国际汇市的美元供给也将跟着减缩,供不及求,美元就会升值,进一步冲击美国出口竞争力,贸易赤字不减反增。

所以,一切将适得其反。

将全球经济推向悬崖

对全球经济而言,美元升值迫使全球经济承担本币贬值所引起的进口通膨,而美国经济衰退也会再一次把全球经济推向悬崖。

但协议最“巫毒”之处,也是对全球经济危害最大的,恐怕还是罔顾资产流通性。

全球央行之所以愿意持短期美债为国际储备,基础之一无非就是短期美债那强大的流通性。

美债市场为全球最大,其规模更胜全球首十大其余市场的总和。美债券收益率在庞大市场交易量的支撑底下趋稳偏低,所以有效地成为全球企业债券定价的锚,也是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重要指标。

正因为巨大的流通性,即便收益率偏低,短期美债至今仍是央行国际储备里重要的大部分,虽然比例已经下降至六成以下。

美债流动性保证了美国例外论

这是美国例外论于国际金融层面的重要表现,即为全球金融提供稳定的流通性。

去掉此流通性,好比短期美债换永续债券的举措,就无异于给全球经济与金融引爆系统性风险。

首先,由于永续债券缺少交易,没有流通性,所以无法有效成为企业债券定价的标杆,而债息也会因为流通性不足而出现溢价,上涨2、3百个基点不足为奇,而企业债息随时可跟着上飙4、5百个基点,融资顿时陷入困难。

再来,如果市场为了避险而弃美债、全球央行为了摆脱特朗普的勒索也减持美债,并转向其他储备货币及黄金的话,特朗普或许将如愿地获得弱势美元,但遭受如此巨大不确定性肆虐的金融价格难逃崩塌,美债息也可能步其他主权债市在面临资金外逃时陷入螺旋上升的后尘。

届时公共财政被拖累,关税加高息也将压垮私人企业。

更何况全球要如何相信,给了特朗普陀地费就会受到保护?

惯性勒索

既然关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减少美国对进口的依赖,特朗普又怎么会让其他国家在答应掉换债券以后增加他们对美出口呢?就算此景真能实现,那也不过是给特朗普政权奉上再次勒索的凭据,称出口大增及贸易顺差证明你再次占了美国便宜,除非答应我们开出的条件,否则等着另一波关税伺候。

毕竟勒索的惯性是,不给就打,给了也不会确保不打,因为唯有持续地胁迫才能持续地勒索敲诈。

看穿此道理,就没有任何主权独立的国家及央行会选择屈膝。

但在紧急寻求国际储备多元化的过程中,却也很大可能遭遇重重挫折。

勒索被拒的特朗普政权只会恼羞成怒,加大关税制裁;而其他短期债券市场由于流通性不足,短时间内出现的庞大需求会给他国债券价格及汇率带来剧烈波动。

经济既受困,金融又失序,不仅美国例外论将魂飞湮灭,全球金融衰败自是难免,海湖庄园协议或许就是把全球经济踢落悬崖的最后一脚。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