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赚钱和投资 哪个较重要/萧伊妗

在疫情期间,我与同事有幸帮约1000个人做财务规划咨询。从中我们知晓了不同领域的工作薪金,开销和各种个人理财资料。

以下的一位物理治疗师的个人财务报表引起了我的注意:

24岁入行薪水:2800令吉

32岁时薪水:3652令吉

每月固定开销:3018令吉

每月可支配收入/现金流:634令吉(17%)

总资产:13万6776令吉

总债务:9万6734令吉 

EPF:11万6724令吉

PTPTN:9万6734令吉 

现金:2万令吉

我发现到,他虽然贵为专业人士,却面临10年涨薪不到一倍的窘境。而一些销售人员虽然学历不高,但却因为销售表现好,每年涨薪至少8%,10年下来过上更富裕和更舒适的生活。

收入涨幅抗衡不了通货膨胀,我们即将面对无法达成财务目标如:买房或者提早退休等。更甚的是如果突然一个突发事件,我们的存款也有可能归为零。

我问这位物理治疗师有没有探索其他公司的同行的薪金增长,了解市场上的薪酬涨幅,他竟然一问三不知。默默地接受这8年来公司提供他任何的酬劳,不多问,也不争取。

投资是出路?

不只这位专业人士面临薪酬涨幅低迷,很多人也因为在事业上找不到出口,而选择来上投资课程,希望能让他们微小的存款升值。记得在疫情中期,身边认识好多人突然都变成职业股神。本来不怎么看股市的,几乎每天都挂在网络上研究挂牌公司股价走势。

那时候,好多教人投资的导师如雨后春笋般冒起。也许他们未必在股市赚到第一桶金,但是所收取的学费肯定也让他们赚个满堂红!

短短几个月,好多人都赚有两位数的回酬。渐渐地,大家几乎对投资表现赋予绝对信心,认为实现财务自由是迟早的事。

盈利昙花一现

回归现实,大家赫然发现,有些上市公司的周期盈利只是昙花一现,一下子就打回原形。有些人也开始发现自己被割了韭菜,付出的学费竟然比在投资上赚的更低。但无论如何,都从缴了的“学费”学会理解投资的回酬有起有落的现实。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我也看到投资者急功近利,为了填补疫情期间损失的收入而陷入挂羊头卖狗肉的“虚拟货币”投资,最后才发现是骗局!

有闲钱再投资

理财不外乎是开源节流。

现实中,如果薪资太低,基本开销占了超过60%,我们很难再去谈投资,买房还是提早退休。

因为手上并没有多余的钱让自己经历投资表现上下的周期。分分钟有可能一个股市崩盘,存款全都泡汤,财务的压力会让我们喘不上气。

先无论你喜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要实现梦想,就得先从设定目标开始。

假设想要在10年内达到每月1万的收入,现在的职业定位和未来的升职通道,有没有办法以自己的能力,知识和人脉实现?

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看看比你更加资深的同事,5年后你是否愿意与他们一样,这也能让自己更快下定夺踏出舒适圈,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跨前一步!

由此可见,论优先顺序,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有足够的支配收入我们才能谈投资,谈理财目标。

然而,如果你的工作前景不错,每年可以加薪约10%。那么好工作还是好投资更加重要呢?那又另一种比较了。

假设2位都有份好工作的青年,一位的薪水是8000令吉但懂得投资理财,而另外一位薪水是1万5千元但却从不懂得理财投资(或者没时间理财)。

10年后他们累计的财富是差不多的,20年后会投资的那位与不会理财投资的财富差距将更扩大。

40年后,竟然相差8倍那么多。

想成为巴菲特?

每个人都想成为巴菲特。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99%的财富都是在65岁后累计而成的。如果他55岁就退休,我们也许都不会认识谁是巴菲特了。

所以投资不只需要知识,最重要的是耐心。我们在赚钱的当儿利用时间的复利帮我们累计更多的财富。

有规划的人拥有人生,没规划的人只能过日子。从上所说,做好职业规划和学习理财投资都很重要。如果你的条件不允许,那么先学会赚钱,把赚到的钱分配好再投资吧。

反应

 

名家专栏

【视频】盲盒Labubu风潮来袭,是在割谁的韭菜?/萧伊妗

Labubu是由一位出生在香港,现为比利时籍的艺术家龙家声在2015年所创造。Labubu玩偶有着可爱清纯的大眼,长长的耳朵和顽皮的微笑,它其实是一只是受到北欧神话的启发所创造的精灵。

在这个系列中不只有Labubu,还有Zimomo、Mokoko 和Tycoco,其他的延申家族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2019年时,龙家声与中国的玩具公司泡泡马特 (Pop Mart) 签订了独家授权合约。 泡泡马特是一间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玩具制造商,主要生产盲盒玩具。

在Labubu出名以前,泡泡马特已有很多在双十一时卖到售罄的商品。销售榜一是Molly,接下来才到最近很夯的Labubu。

明星效应

根据最新资料,泡泡马特2023年收入63亿人民币,净利超过10亿人民币,主要消费者来自于90后和00后。

刚开始时,Labubu的价位是100多令吉,随着明星效应,现在在二手市场可以炒高至200多令吉。在泰国更是夸张,自从泰国籍的韩国组合Black Pink成员Lisa在社交帐号展示了她Labubu收集后,Labubu 更是水涨船高。

单日营业额可以突破1000万人民币,创造了泡泡马特海外门店单日销售最高纪录。

如果你与我一样是80后,或更早一代的人,一定对这些流行嗤之以鼻,或许还会觉得莫名其妙。然而泡泡马特的创办人王宁同样出生在80后,他却有不一样的商业触觉。

盲盒的原身为80年代就风靡日本传到东南亚的扭蛋机。再早期一点,这些商品就像是是60-80年代的Tikam。本来是小众情怀,花小钱可以买惊喜。然而,在影视动漫周边的带动下,收藏者的强烈喜好已淡化扭蛋机与盲盒是投机的韭菜盒子的事实。

贫穷本质

更有人称,生活经济压力大,买一个盲盒,带给自己一些小确幸,何乐不为?这与撰写《贫穷的本质》的诺贝尔经济学家的作者所提出的,穷人即使再穷,也会买花钱买一些看似不重要但可以让自己感到开心的物品一致。

打开盲盒前,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那种款式,在拆封后才“揭开谜底”,商家还会推出具有收藏价值的“隐藏款”。像赌博一样让人们上瘾,人们会因为第一次开箱的经历,而再次购买盲盒来试试自己的运气。商家发现了“盲盒”的套路,现在已延申至文具和饮食业。

很多受访的大人们都坚称自己不买名牌,买几百块的盲盒算是“降级消费”,其实对理财没有冲突。我想,只要是你能理性消费,不至于买手办或者盲盒而欠债当投机,其实都还行。

但是,如果你身为家长,你就要非常小心了。因为小孩的思想还未成熟,朋友之间会有比较,抽到热门款的盲盒会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由于盲盒是随机的,拆盲盒的结果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会反复激活多巴胺,小朋友很容易因此上瘾,这些盲盒已被证实助长孩子们有投机的心理,会养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方式。

破解盲盒成瘾

作为家长,我个人认为有几种破解方式:

1)不要让孩子有收集的心态

为了防止年幼的孩子对这些商品上瘾,我们可以先理解扭蛋和盲盒商家在利用消费者要收集一整套的心理。这比普通买东西本身更对荷包有杀伤力,因为谁也不知道会扭到什么,好奇心拽着人一步步上了扭蛋机的瘾。

2)让孩子明白这些手办的原价与真实价值

在日本旅行时,商场其实有卖一些与扭蛋和盲盒里同样玩具,然而经过盲盒包装后的价格几乎与无包装的玩具贵约20-30%。让孩子明白商家的套路有利与孩子理性消费。

3)减低物质攀比的心态

有时候孩子为了社交,会不自觉地跟随朋友圈买一些其实自己没有很喜欢的物品。

再大一点的孩子也喜欢立人设,展现自己新潮的一面。这尤其发生于不善于沟通的孩子身上。

我们可以帮孩子找出他们的优点,并让孩子建立自信,降低孩子依赖物质来社交。孩子们可以利用手工品,笑话输出等成为孩子们的话题以达到同样的社交的目的。

总得来说,对于没兴趣收集潮品的人来说,盲盒割都是韭菜。潮品达人则认为小庆幸买开心和关注理智消费还是值得的,最重要是不要让自己上瘾影响自己的理财计划就可以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