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贝弗里奇曲线/黄锦荣
农历新年期间,人流四处窜动,热闹非常,经济活动近乎恢复疫情前模样,直观上和国行在除夕发布的2021年12月份经济数据吻合。
根据报告,即便在全球供应链大混乱的情况下,出口表现依旧亮眼,并延续超过了一年的扩张动力,增长了29.2%。至于国内经济,无论是家庭或者企业,对融资需求还是保持着健康的增长,复苏势头显然没有停顿。
而12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并没有出现恶化的迹象,仍处于3.2%的水平,排除掉波动较为剧烈的食品和饮料价格不计,核心通胀率为1.1%。
关键是,生产价格指数在经历了8个月的双位数增长以后,于12月开始下滑至9.5%。如果生产成本的增长速度能持续放缓,通胀率就有望开始下掉。
你如果向老百姓及商家报一报这喜讯,你大概会被吐槽不接地气,因为“工资没涨!”,“花红缩水”,“找不到工人,生意做不来!”。这些话不假,但数据也没骗人,只是鲜少被解读。
翻一翻国行的数据库,你会发现制造业员工的平均薪酬于去年11月份仅增长了2.1%,比起同期的3.3%通胀率,打工一族的实质薪酬其实还在萎缩当中。
制造业是出口的大本营,而出口自2020年年末就已经以每月双位数的增长率快速复苏。要是在这种情况下的薪金涨幅依然不振,那么依赖国内市场的服务业的薪金涨幅何容乐观?更何况,我们谈的是平均薪酬,中间薪酬一般上更低,所以实际情况也许比这还要恶劣些。

失业率低空岗高
吊诡的是,市场并没出现因为劳力供应过剩、空缺岗位不足而导致薪金偏低的现象,我们面对的反而是另一种局面。
截至去年11月,失业人数为69万4000人,比起疫情年的77万3000人,失业人数的下降意谓着经济开始转好,而企业也会趁着经济复苏而增添更多的空缺岗位。这就是学界称为的贝弗里奇曲线。
但困扰的是,空岗在2021年总计248万,比起疫情以前的那些年要多出一倍,然而,失业人数虽有下降但仍然要比疫情以前的来得多。简单来说,我们当下面对的是劳力需求比供应还多,但薪金不涨的窘境。
疫情以前,每10个空岗有5个失业人口待业,工不难找人;疫情年,每10个空岗就有10个失业人口待业,那是人找工的年份;疫情后,每10个空岗只有不到3个失业人口待业,工难找人。
劳力市场技术错配
既然劳力需求多于供应,但为何薪酬不大幅度增长?因为我国劳力市场开始出现技术错配的状况了,待业者的资历和技术能力,要嘛与企业需求不符,要不就是低于市场所需。
疫情以前,技术人员、专业人士和经理级别以上的空岗所占的比例不大,仅是总空岗的7%左右,多年来如是,但在2021年,所占比例却飙高至34.4%。显然地,市场劳力供给的技术能力无法满足空岗需求。
我们告别了疫情曲线,将在今年迎来贝弗里奇曲线,并且还得设法压下曲线(也就是让每个空岗有更多的待业),否则持续过久的错配,会两极化劳力市场,恶化技术与非技术劳力之间的薪酬差距,并且压制平均薪金的增长。
中国首季经济增长5.4%

(北京16日讯)中国2025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快于预期,不过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令前景承压。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这好于彭博调查经济学家普遍预期的5.2%。
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9%,是2023年12月以来的最快增速,远高于经济学家4.3%的预期。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也明显好于预期。
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包括:1-3月不含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9.9%。
3月末调查失业率为5.2%,前月为5.4%。
未来前景黯淡
数据反映了在美国4月大幅提高关税之前一段时间的经济表现。美国对多数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已激增至至少145%,这个水平可能会使中国今年的出口陷入萎缩,并损害这个重要的增长动力。
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前景恶化也势将给中国带来压力。
如果没有更多刺激措施,中国要实现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将面临挑战。瑞银、高盛集团和花旗集团等几家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最近几周将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4%左右或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