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产能过剩 亚洲也采防御姿态/李兴裕
在经济前景好转之际,国际货币基金(IMF)警告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
你是否有过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中国上一次产能过剩是在2014至2016年,当时北京当局和地方政府在2008-09年全球金融海啸期间加大了大规模刺激计划。产能过剩在钢铁和铝等重工业中很明显。
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重演,源于供需失衡,而冠病疫情加剧了这一问题。
这一次,疫情后的刺激措施未能恢复国内需求的持续复苏,而陷入困境的房地产行业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保护主义抬头
中国企业的产量远远超过国内消费能力,导致国内产能过剩,产能使用率低。机械、食品、纺织、化工和医药行业的产能使用率较低。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也影响了家具、钢铁产品、塑料和非金属矿等下游产品的需求。
电动汽车、清洁科技等新兴工业的大规模投资和生产,也导致中国国内产能过剩。例如,硅片的产能使用率已从2019年的78%下降到2022年的57%。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国内电池安装量的1.9倍。据报道,2023年中国太阳能电池出口量是2018年的5倍,比2022年的水平高出40%。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已经是2019年的7倍,年均增长1.7倍。
针对中国产品的保护主义,通常是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事务,但现在正蔓延至一些亚洲国家。
美国以中国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和创新方面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为由,对钢铁和铝、半导体、电池、电池组件和零件、关键矿产、太阳能电池、船岸起重机和医疗产品(如个人防护设备、橡胶医用和外科手套)等战略行业征收了25%至100%的关税。欧盟委员会已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达37.6%的临时关税,以抵消其所谓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获得的不公平补贴。
廉价商品涌入东盟
中国商品的激增也对泰国的东盟贸易伙伴产生了影响,其中一些国家对大量涌入的中国商品望而生畏。泰国中小企业联合会希望商务部重新审查进口税率,并对进口的中国产品征收增值税,以保护泰国制造商免受廉价中国商品的冲击。该联合会还要求投资委员会重新审查给予中国公司的优惠,因为这些公司的投资,并没有真正使泰国经济和中小企业受益。
印尼将很快对中国商品征收100至200%的进口关税,以减轻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该法规的起草旨在解决利益相关者对先前法规在保护当地企业免受中国制造产品涌入方面不足的担忧。

中小企担忧低价品
同样的,马来西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中国企业在低价值和科技产品、零售、贸易服务和餐饮,以及建筑和房地产开发分包领域的影响表示担忧。
自2009年以来,截至2023年,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7.1%。自2012年起,大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连续12年不断扩大(平均每年331亿令吉;逆差从2012年的31亿令吉跃升至2023年的664亿令吉,飙升了20多倍)。
2011至2023年,大马对中国的出口额每年增长6.1%,而来自中国的进口则每年增长8.3%。大马对中国的出口份额几乎没有变化,从2011年的13.1%下降到2023年的13.5%,而来自中国的进口份额则从2011年的13.2%大幅增加到2023年的21.3%。
自1980年以来,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在大马制造业的累计实际投资额已达742亿令吉。中国企业和商家(独资或与大马人合资企业)正在制造业、资讯科技、建筑、教育、餐馆、小吃店、咖啡馆和奶茶店等多个领域投资和开展业务。
竞争挑战政治化
关于中国投资和中国企业对我国企业和投资者影响的争论非常激烈、复杂,而且已经变得政治化。中国带来的投资和商机,伴随着我国微型与中小型企业在国内市场面临的竞争挑战。
在外来直接投资方面,大马受益于中国+1战略和中美贸易战,因为半导体行业、橡胶制品、太阳能电池板、液化天然气、塑料、石油和棕油的供应链进行了生产基地迁移和重新配置。
鉴于中国科技的进步,并支持我国对高科技工业和再生能源的追求,以实现净零排放,我国欢迎来自中国的高价值创造投资,这些投资有助于我国发展高科技、绿色、人工智能、数字化和电动汽车工业,以及智能农业和食品加工,以确保粮食安全。
有关大马企业面临中国企业竞争的争论,源于中国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供应商、承包商以及建筑商,在其参与的行业中的“竞争性定价和低单位成本结构”。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其资产负债表上承担多项商业投资和机会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中国承包商可以承担多个大型项目。中国企业普遍拥有雄厚的财力。

如何创造公平环境?
因此,亚洲面临中国进口的挑战,既包括低端科技产品,也包括高科技产品。亚洲决策者如何应对保护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挑战?各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需要创造一个与中国公平竞争的环境。
毫无疑问的,中国对本区域国家的投资,包括将生产转移到海外,产生了就业、知识和科技转移、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等各种效益。
然而,存在一个问题,即这些中国投资对国内工业的净影响有多大,尤其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生产低端科技、低价消费品的中小企业,以及被认为缺乏成本竞争力的国内企业。一些人声称,这些投资可能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的驱动。继续依赖中国进口的半制成品,将限制国内企业增值,并抑制国内制造业的产能。
应对中国经济失衡和产能过剩影响的政策选择和解决方案。如果中国经济的失衡持续下去,低价商品充斥全球和区域市场,新兴市场的反击可能会加剧。发展中经济体将面临最大的风险。因此,新兴经济体可能会采取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鼓励国内生产及利用本土原材料。
新兴经济体5大对策
首先,采取官方的贸易防御手段,例如对进口中国产品设置关税壁垒。这将导致报复,导致消费者通胀,也不符合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参与多边贸易协定(如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协定(ACFTA)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自由贸易惯例。此外,进行正式的反倾销调查和使用反补贴税(CVD)需要许多的成本和各种努力。
其次,采用本地原材料含量条规,是促进国内工业和就业,或鼓励国内创新的一种方式。本地原材料含量条规以购买或使用本地产品的强制性、可执行性或合规性措施的形式出现。这是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可确保中国企业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制造活动、供应链整合和下游服务的机会。
第三,政策制定者在拟定贸易和工业政策时,必须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优先事项之间取得平衡。虽然需要中国半导体、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数字化,以及电动汽车等高科技工业来帮助支持一些国家的高价值科技升级工业发展,但也必须顾及国内中小企业有能力制造的低端工业和产品。
第四,检讨“禁止”或“限制”某些行业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其他措施包括检讨外国公司进入或扩张贸易、零售和特定服务等经济领域的资本和执照要求。限制外国公司生产的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比例,或规定这些外国公司在本地生产的产品必须100%出口外销。
第五,通过财政奖掖和本土原材料扣税,推行进口替代政策,减少对中国进口半制成品和最终产品的过度依赖。购买本国制造的产品,确保原材料供应,分散供应链风险。转向国内采购,鼓励国内生产的半制成品和资本财货的增长。
最后,继续打造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精明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商业合作共赢,共享经济繁荣。
视频推荐:
【股势先机】中美贸易战 世界经济洗牌/庄嘉盈

就这短短两个星期,中美关系突然紧张到一个快炸开的地步,感觉像快要打战那样。
事情起于4月2日,特朗普宣布启动“对等关税”政策,主要针对那些对美国存有贸易顺差的国家(也就是美国买其他国家的物品多过其他国家买美国物品)而中国自然是首当其冲,所以美国对中国下的手也是最重的。
中国当然不甘示弱,立刻反击,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一口气加征了34%的关税。
接着美国放狠话,说中国不退让就再加50%。中国说不退,美国就真的把税一口气拉到104%。第四天,中国也不客气,把税从34%拉到84%。
你来我往,根本没完没了,局势一下子陷入恶性循环。
市场情绪迅速崩盘,全世界都在恐慌,股市一星期内像断了线的风筝,连续暴跌10%到15%。
世界各国的资本市场也几乎无一幸免。
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像是在上演一场没有剧本的博弈游戏——谁先退让,谁就输;但谁都不想认输,大家都在硬撑着,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这场冲突未来会对全球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长期结构变化
以目前的趋势来看,我认为这可能会引发一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组——一旦中美关系真的走到破裂的地步,整个世界的经济秩序都得重新来过。
重新洗牌,就是全球产业、供应链、贸易联盟、金融系统、甚至国家地位的重构和再分配。
它不会是短期的震荡,而是真正长期结构性的变化。

重建美国制造业
特朗普主张的“对等关税”看起来是在追求公平,但其实背后的目的就是重建美国制造业,增加谈判的筹码,控制技术外流,同时遏制中国的产业崛起。
如果其他国家也开始报复美国,那全球的物价就会涨,企业成本飙升,消费者最后买单,供应链也会断裂,这样一来就很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
不过,目前的情况还得看接下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确认,虽然很多经济学家已经觉得大衰退可能不可避免。
我认为这次经济大洗牌,可能会让我们其他受牵连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变得更紧密,大家可能会减少对美国和中国的依赖,促进内需经济发展。
还有那些能靠自己需求和资源生存的企业,也会从中受益,躲过危机。但如果是那些依赖出口的国家,一旦失去了美国市场,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如果继续恶化,这次的经济重塑会导致全球化的退潮,区域化上升。
美元地位料受威胁
各国可能更多依赖内部合作,比如东盟、非洲联盟、欧盟。
中美两国分裂成两个经济体,连供应链、金融标准,甚至互联网架构都有可能被切割开。美元的地位也会受到威胁。
如果去美元化进程加快(如石油换货币、CBDC等),将牵动全球货币体系。产业迁移与技术脱钩,一些关键技术像AI、芯片、能源,可能不再是全球共享的,而是各自阵营独立发展。
经济成长将无法再回到从前的高峰,接下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更加分裂和多极化的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将不只是经济上的,还有在技术、能源和资源上的争夺。
新的贸易规则、经济联盟和货币体系将逐步成型,但这些变化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而在这种新的经济秩序中,适应能力强,拥有庞大资源的国家和企业就能脱颖而出,而那些依赖旧有体系的国家,可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全球经济的未来,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谁能够掌握变革的主动权,谁就有可能在这个重塑的过程中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