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预算案三个新认知/黄锦荣

如果我是东姑扎夫鲁(下)

当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持续升高,而财政部税收收入也因经济复苏不如预期而仍有待复原,财政预算案在兼顾推动短期经济增长和催化长期经济转型,并扩大财政包容性之余,更需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

就这点而言,2022年预算案所面对的两难,无疑是比过往任何一年都要来复杂。

我们当然可以针对不同经济部门和社会保障的拨款和税务奖掖,开一张各自想要的清单。

企业和商业团体会游说降低公司税、延续工资和招聘津贴、提供更多的税务回扣和商业投资奖掖,甚至是低息免抵押贷款。

福利机构则会倡议预算案提供更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让更多弱势群体得到该有的援助,而个人和家庭大概只能冀望另一轮的现金援助和个人所得税的减免。

但如果我是财政部长,除了清单,我想为预算案讨论和制定注入三个不同的认知。

资源有限

第一,由于资源有限,每一项财政政策都必然会有机会成本。我们总不能在一边要求政府减税并给予更多人更多的援助之余,一边惋叹政府为何允许公共债务不断攀升。

要想增加现金援助和工资津贴,那么在我们察觉或不察觉的情况下,其他开支必然已被腰斩。关键是,何种的经济效益更大、机会成本更高?

有些政策是自筹资金的,有些则不然。举个例子,津贴企业招聘员工是自筹资金的,尤其是高薪的专业人员,因为招聘津贴开销可被随后所征的所得税抵消,财政可持续性因此不会恶化。

相反的,在经济重开以后要是继续工资津贴,由于所津贴的工资都低于征税门槛,它不仅不会对未来所得税做出贡献,工资津贴还可能让不具竞争力公司续命,置新开公司于不利之地,从而扭曲人力资源的分配。

类似的考量一直都缺席于预算案的讨论,而这点实在是有必要改变。

减少人为因素

第二,财政政策应该少点人为因素和随机。为家庭提供现金援助固然是好,但那是杯水车薪,发放时间点也往往搭不上燃眉的那一刻,更何况数百万的非正规和零工经济员工,都被正规福利保障体系排除在外。

那要如何让预算案多点机动和包容性?完善化所得税的累进机制。如果之前月收入5000以上的国民,得每个月自动缴税,那低于5000的群体也应该自动得到所得津贴,收入离征税门槛越低者的所得津贴比例越高。

这么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鼓励更多于非正规经济就业的国民向内陆税收局登记,从而扩大未来的税基。

不是两座孤岛

第三点就是把税收收入和公共开销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两座孤岛。

如果我们要回归间接税制,它应该同时和福利制度改革透明地挂钩。没人喜欢消费税,因为消费税税收越高,老百姓只会越是感觉制度的不公。

但如果消费税和国民的福利直接挂钩,消费税也能符合税务公义。

试想想,高于原定税收目标的消费税,将以“全民红利”或者所得税回扣的方式,完全回退给每一个家庭,低收入家庭将是消费税的最大受益方、对于税制改革的抵制也将降到最低点。

相关新闻:不能忽略零工经济/黄锦荣

 

 
 

 

反应

 

国际

美财长:对中关税“不是笑话”美中协商须由特习两人开始

(布宜诺斯艾利斯15日讯)美国财长贝森特14日表示,中美之间的任何协商都须由高层进行。

正在访问阿根廷的贝森特也驳斥中方的评论,并强调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措施“不是笑话”。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华府对中国所课征的关税已累计至145%。北京也强硬反制,对美国商品课征125%关税。中国商务部日前透过声明痛批美方“工具化、武器化关税,搞霸凌胁迫的伎俩,并沦为笑话”。

贝森特14日那天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接受彭博社电视台专访时反驳中国商务部说:“关税不是笑话,它们是很大的数字。我认为,没有人认为这个数字可长久维持,也没有人想要关税继续存在。”

他表示,美中两国迟早会就关税进行协商,“某个时刻终会达成一项大交易,而这类协商必须从高层开始”,意指必须由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起头。

当被问及美中经济会否脱钩时,贝森特答称“没有脱钩的必要,但也可能会发生”。他强调,美中达成协议的重要性,因为“中国既是我们最大的经济、军事竞争对手”。

贝森特表示,特朗普政府正想办法帮助拉美国家“避免沦为下一个非洲,遭到中国剥削”。他说:“中国签了很多表面上是援助的协议,让这些(非洲)国家承担沉重债务。我们不希望这种已有前例的协议在拉美出现。”

根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中国在2000年至2023年向非洲49国提供1822.8亿美元(下同,约8030亿令吉)借贷,让不少国家深陷债务。自2005年起,中国也向多个拉美和加勒比海国家提供超过1200亿美元贷款资金。

新闻来源:太报(TaiSounds)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