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视频】哈佛生实测Meta智能眼镜 扫描路人可即时获取个资

(纽约5日讯)Meta上周举办Connect 2024开发者大会,宣布与雷朋(Ray-Ban)合作的智能眼镜将强化更多使用体验。

然而,两名哈佛大学生1日发布影片,展示他们使用该款智能眼镜扫描人脸,即时获取哈佛校园内人们的个资,包括姓名、年龄、住址和电话号码,引发人脸辨识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安全担忧。

在社群媒体X的影片中,可见哈佛学生阮安富(AnhPhu Nguyen, 音译)与阿戴菲欧(Caine Ardayfio)在麻州剑桥校园和地铁站,随机向陌生人确认他们所获取的个资是否正确。例如询问一位女性姓名,得到对方证实。

两人在哈佛经营扩增实境社团,向《福布斯》杂志表示,他们碰巧入手一副Meta雷朋智能眼镜,并发现当眼镜与各种软体结合时,会产生隐私问题。

他们的做法是将影像直播到Instagram,使用一个程式监控直播,并设计出一种方式,让人脸识别软体可以从反向影像搜索引擎PimEyes中抓取数据,启动搜索。

当直播侦测到一张人脸时,网上相关的连结会浮现,显示该人的相关资讯。透过使用大型语言模型,两人可以获取住址、电话号码,甚至亲属名字等个资。

阮安富说,“完全可以用任何一般手机相机达到同样效果”,智能眼镜只是用于这次专案的工具。他们将专案命名为I-XRAY,希望人们意识到,大型语言模型已能够自动大规模抓取数据并获取资讯。

Meta未对《福布斯》的评论请求作出回应。Meta发言人告诉纽时,公司非常重视隐私,并设计安全措施,包括防篡改技术,以防止用户用胶带遮挡LED指示灯。该LED灯位于眼镜外部,当相机录影时会发光。但批评者指出,LED灯是柔和白光,在白天不明显。

Meta已因其智能眼镜上的隐蔽相机而受抨击,包括卷入一起大学美式足球偷战术暗号的丑闻。Meta也证实,如果用户将智能眼镜拍摄的影像上传到Meta AI,会被拿来训练人工智能。

阮安富与阿戴菲欧建议民众如果要自保,可以主动将自己的个资从一些数据库和搜寻引擎中删除。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

(视频来源:X/@AnhPhuNguyen1)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人工智能眼镜热潮来临 AI个人设备挑战隐私

报道:曾浩年

能实时记录和分析视象的人工智能眼镜开始普及,隐私保护机制面临严峻挑战。

刚落幕的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2025展会上,智能眼镜厂商展示了令人目眩的新技术突破。

中国厂商凭藉完整的供应链优势和人工智能(AI)算法积累,在功能创新、轻量化和成本控制上展现出强劲的实力。

然而,在这片火热的发展态势下,人工智能个人设备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隐私挑战。

2024年哈佛大学两名学生的技术实验敲响了警钟。他们将Meta的第二代智能眼镜,与人脸搜索软件“PimEyes”结合,开发出名为I-XRAY的系统。

这个系统能在几秒内,通过人脸识别在社交媒体上获取陌生人的姓名、地址和电话等个人信息。

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通过遮盖眼镜的录制指示灯,使数据采集变得更加隐蔽。

一名实验者在街上使用I-XRAY系统获取陌生人的资料,并利用这些资讯假装认识对方,开启对话,快速建立起看似熟悉的人际关系。

例如,当实验者遇上Jun Le时,眼镜迅速识别出他的身分,并显示Jun Le的韩文名字、家乡和曾经就读的学校等资讯。

误以为认识实验者

实验者藉由这些资讯开启对话,便Jun Le误以为实验者认识他。

接着,实验者遇见一位女士,眼镜辨识出她是贝丝,并显示她可能与剑桥社区基金会有关。实验者马上提起基金会,假装自己也认识贝丝,使她对实验者的印象深刻。

眼镜继续发挥它的神奇功能,实验者又遇到一位女士,眼镜显示她名叫阿努,可能从事与回教徒和印度少数族裔相关的工作。

实验者说出阿努的工作性质,并表示自己读过阿努的著作,阿努显得很开心,以为实验者仰慕自己。不仅如此,眼镜还能识别出路人的亲属资讯。

当实验者遇到一位名叫萨拉的女士时,眼镜显示她可能与一位曾任交通部长的阿姨有关。

实验者询问萨拉的阿姨姓名和住址,萨拉惊讶地确认了这些资讯,以为实验者真的认识自己的阿姨。

这项实验不仅揭露了人工智能眼镜与现有数据库结合后带来对隐私的威胁,更预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这类设备可能成为数字时代的潘多拉魔盒。

Meta数据使用政策加剧担忧

Meta的数据使用政策,进一步加剧这种担忧。

Meta透露任何经过其人工智能分析的图像,都可能用于训练人工智能。

这种默认的数据收集机制,加上人工智能眼镜最新推出的实时视频分析功能,意味着用户的每个生活片段,都可能被记录和分析。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用户似乎正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

用户不知觉失个人数据

数据安全专家指出,当前的隐私保护机制面临严峻的挑战。2024年Meta在脸书上使用面部识别技术,向美国得克萨斯州支付14亿美元的和解金,而类似“清景人工智能”的公司,正在开发脸部识别智能眼镜,该公司已因隐私违规,被欧盟罚款3300万美元。

然而,这些处罚似乎并未能有效遏制技术滥用的趋势。在法律监管层面,各国的应对措施也显得力不从心。

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要求面部识别需获得当事人同意,但在人工智能眼镜面前,这种保护形同虚设。而在美国,由于缺乏统一的隐私保护法案,相关技术的滥用风险更是难以控制。

在技术发展与个人隐私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些专家建议,应该在设备层面植入强制性的隐私保护机制,例如强制性的录制提示灯、数据本地加密等。

但这些技术手段能否真正保护用户的隐私,仍然存在争议。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日常生活的时代。

当人工智能眼镜能够实时分析周围的环境、提供决策建议,甚至预测他人的行为时,人类的判断力和自主性,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依赖技术便利存潜在威胁

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产业界、监管机构和用户都需要提高警惕。

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一次对人工智能个人设备的依赖,都可能是对个人自由的潜在威胁。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