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劳力荒与建材涨价 科技引领建筑业永续/林景清

自疫情爆发以来,建筑业一直面临劳工短缺问题,加上供应链中断,导致各种建筑材料价格大涨,很多业者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尽管我国已在近期允许建筑业等领域从15个国家招聘外籍劳工,同时政府的建筑合约也把另11种建筑材料纳入价格波动(VOP)条款当中,以协助建筑业者应对这两大难题,但从更长远来看,我们需要更永续的方式,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
在我看来,当我国如今正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原料价格高涨的危机之时,也是一个让建筑业更广泛地采用工业建筑系统(Industrialised Building System,简称IBS)和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等科技的机会,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实现新时代的转型和升级。
对于建筑业来说,在营运环节当中更大程度地引入自动化的科技,能让业者在不降低建筑品质的情况下提高生产力,并减低对外劳的依赖。
事实上,这些科技更是我国培养新一代建筑与工程人才的一大契机,让更多本地人加入建筑业这个经济火车头当中,解决低技能外劳占取工作机会和造成外汇流失的问题。
同时,如果IBS在建筑业得到更广泛的接纳和应用,不仅可确保建筑材料的生产品质、速度和数量,更有机会通过量产模式来抑制材料价格上涨。
更重要的是,通过IBS和BIM等科技的应用,建筑业者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材料的浪费,让整个行业的运作变得更加永续和环保,符合环境、社会与监管(ESG)的原则。
在为业界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引导方面,大马政府的确付出了许多心力,近几年加入这个行列的业者也越来越多,但国内行业对这些自动化科技的应用依然不高。
资本较高成效需时
究其原因,往往是这些科技的投入资本较高,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收获明显成效,导致许多公司望而却步,尤其是资本不多和难以据此申请到银行贷款的中小型企业。
对此,我认为我国政府应在此时提供补助或者免税优惠,鼓励建筑业者采用IBS和BIM等科技,把行业的营运自动化。
以IBS为例,政府可以考虑为那些从国外购置IBS机械设备的企业,提供免除进口税的优惠,这样就能有效减少企业在这方面的科技投资成本。
政商合作推具远见计划
在我看来,想要在充满挑战的后疫情时代推动国家经济复苏和增长,必须仰赖政府与商界之间的紧密合作、因时制宜的亲商政策、具备远见的计划,以及更有效率的政府系统。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必须作出更完善和长远的规划,确保项目能在最短时间内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否则国家所投入的成本几乎形同浪费,甚至还可能成为沉重的债务负担。
以捷运(MRT)为例,如今的线路当中有着不少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站点,而这些地区大多是需要多年时间才会成形的大型房地产发展项目,短期内几乎无法为捷运的搭客量带来显著贡献。
参考伦敦香港公交蓝图
这样一来,如此不完善的线路规划就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导致捷运公司持续面临亏损。事实上,根据媒体报道,捷运公司在截至2021年12月底时,累积亏损达566.5亿令吉。
所以,我认为,大马应参考伦敦和香港等国际大都会的公共交通规划蓝图,这些地方的公交站点往往都是连接到现有的商场和办公楼等人口密集的建筑,为公交带来稳定的搭客量,从而确保项目的永续性和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政府和商界的紧密配合,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
勿随意中断经济项目
随着朝野合作备忘录在7月底截止,我国下一届大选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对此,不管届时是否会出现政党轮替,我认为,执政者都不应随意把重要的经济政策和发展项目中断,尤其是单纯因政治考量而作出的决定,这都是应避免的。
这是因为重点政策与项目无法贯彻始终地推行,就无法为经济带来明显效益,同时也会让很多外资企业担忧大马政局不稳定,而不再选择到我国投资。
政治两线制应为我们带来朝野之间的良性竞争和监督问责,并非只为追求个别政治利益,而盲目打压和反对的恶性循环。
所以,我希望朝野双方都能在我国遭受各种内忧外患困扰之时,专注政府系统的改革,打造一个更有效率、更清廉和具备远见及执行力的政府,共同振兴马来西亚的经济。
【柔新经济特区特辑】新订单激增·工程如火如荼 承包商或迎爆发式增长

大马承包商迎来了一个新订单“爆增”的机会。
柔新经济特区、柔新捷运系统、各种升级交通网络的举措,促使柔佛建筑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建筑业的活跃度对整体经济作用巨大,不仅带动140至160个周边行业发展,包括本地消费、餐饮、娱乐等,还推动区域经济复苏。
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柔佛的建筑工程总值已达48亿令吉,截至2024年8月,柔佛共授予205亿令吉建筑项目,仅次于雪兰莪的255亿令吉,反映柔佛建筑活动持续增长并充满活力。
柔佛华人建筑商公会会长江永强博士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柔新经济特区和柔新捷运两项大型项目。
两国政府不仅宣布了9大发展旗舰区,同时也分别设立专项基金,推动柔新经济特区的发展。其中,大马政府设立了特别基础设施基金,确保柔新经济特区顺利推进。尽管最终的资金规模尚未公布,但预计将根据投资需求逐步分配。
基建工程马不停蹄
在建设柔新经济特区的过程中,柔佛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尤为重要,它体现了柔州政府兑现承诺,即在2027年1月柔新捷运系统(RTS)开通之前,构建无缝衔接的本地交通网络。
未来几年,柔佛将迎来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项目,包括扩建南北大道(PLUS)新邦令金至马接路段、提升士乃-迪沙鲁大道(SDE),还有从万津至振林山,延申西海岸大道(WCE)计划。政府还有意重启隆新高铁(HSR)和柔佛轻轨(LRT)或自动导向快速交通系统(ART),以改善柔佛的交通网络。
系列工程项目都将为建筑业带来满满的收获。

外州工人涌入新山
建筑活动增长,意味着劳动力需求随之增加。
江永强指出,目前柔佛的建筑劳工市场出现一定的绷紧状态,许多外州的建筑工人也涌入新山工作,今年底可能会达到饱和点。
本地员工短缺的问题不只出现在建筑业,旅游业、酒店业等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州政府将采取措施提高薪资水平和优化人才发展计划。例如,柔佛数据中心提供文凭持有者4000令吉、学位持有者5000令吉起薪,以吸引高技能人才。
不过,他说,这项消息令商界人士感到担忧。短期来看,各行各业还没准备好支付这么高的薪资,但长远看,如果柔佛经济不断前进,也将是吸引人才之处。
劳动人民关心的3件事:工资、福利及花红。然而,许多建筑公司经历冠病疫情重创之后,目前仍处于恢复期。由于本地员工要求高薪,建筑业支付的薪资也相应提高了。
“在新山工作的这一代人觉得委屈,因为一水之隔的对岸有着3.3倍的货币兑换率,心理会有少许不平衡。尽管新币价值诱人,仍有许多人选择留在新山工作,主因是新山的生活质量比新加坡好。”

技术外流隐忧
行业升级迫在眉睫
柔新经济特区的活动面向全世界,未来,本地建筑业者将面对全世界的竞争对手,本地业者需提高技术和竞争力,才有望突破重重竞争。
江永强指出,一直以来,本地建筑商没有机会参与大型建设工程。当外国建筑商进入柔佛展开工程时,完工后没有转移技术便离开。
去年,公会呼吁州政府考虑,保留30%建筑工程给本地建筑商,希望通过建筑活动,促进建筑业增长和达到技术转移目的。
“柔州政府终听见我们的声音,并着手执行。在近期的数据中心建设工程中,陆续采纳本地建筑商的产品。”
他说,公会必须勇敢提出建议,否则本地无法吸收和延续建筑科技先进技术。
以往,柔佛被视为不是理想工作地点,近两年,因大量数据中心进驻柔佛的工业园区,有越来越多外州建筑业的专业人士陆续来到柔佛。
江永强说,有句话是“只要薪资到位,人才就会来”。数据中心的建筑工程紧凑,每天分两个班次,早晚各12小时,这样的高度要求,间接加速建筑业的加薪速度。
两地设备成本差距大
柔新经济特区的发展潜力巨大,新加坡建筑商期望大马政府释出更明确的投资政策,厘清具投资潜力的领域。
“至于大马建筑商,若有机会与新加坡建筑商建立联营关系合作项目,有助提高建筑行业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和精进的工作态度。”
江永强指出,相比之下,新加坡建筑商在科技和应用机械设备上更为先进,购买新机械的成本也相对低于大马。同样的价钱,大马建筑商只能采购日本二手机械。因此,该公会希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业界购买新机械,以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目前,柔佛建筑业涵盖大小工程,其中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快速增长。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柔佛的水电供应能否满足数据中心行业的需求,州政府正在规划大型蓄水池计划,并可能采取进一步措施以确保供电稳定。
小型建筑工程如装修,市场需求仍旺盛,反映了人们享有经济稳定之后的消费意愿。中型投资方面,尽管部分投资者持观望态度,但柔佛的建筑业仍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