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威胁人命财产 速拟防灾良策止损/林景清
大马热浪袭人 防灾环保并重

报道:笔锋
全球暖化令大马近年热浪频现,也隐伏水灾和地震危机,但民众灾难及环保意识尚待加强。
受埃尔尼诺现象影响,东南亚多国出现异常高温天气,大马也不能幸免,热浪袭人,部分地区出现摄氏37度以上高温,更有儿童怀疑因中暑而死亡,当局预告极端高温天气可能会持续到今年9月。
非异常高温就是豪雨成灾
大马卫生部表示,已做好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若因热浪而需要颁布紧急状态,该部已有标准作业程序。教育部也宣布,因应炎热天气学生和教职员可以穿运动服到校,并呼吁学校尽量减少户外活动,若某地区持续出现高温,该区学校应停课,以保障师生健康。由于气候干旱,一些地区也面临缺水风险。
大马近年出现天气反常,不是异常高温就是豪雨成灾,数十年前只有半岛东海岸会在每年年底季候风时期因多雨而发生水灾,但近年来水灾灾区已几乎遍布全马,包括位于西海岸的首都吉隆坡及雪兰莪州,极端天气与全球暖化现象不无关系。
根据英国科学杂志《自然通讯》发布的研究报告,随着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导致海平面升高,大马的几个州将会在27年后(2050年)被海水淹没,因此如何阻止预言的悲剧发生,是政府和人民刻不容缓的责任。
防范灾难意识薄弱
由于大马处在台风与地震圈之外,向来没有大型天灾,所以被视为福地,但人民也因此而养成了灾难意识薄弱的缺点,防灾意识与知识不足,一旦灾难来临,就会损失惨重。
大马天然资源、环境及气候变化部指出,大马其实存在发生地震的几率,在东马的沙巴和西马的几个地区都曾经发生过地震,强度介于里氏1.6至4.6级。因此大马民众是时候改变观念,要有灾难意识,当局也应加强宣导防灾知识,让人民在面临灾难时能够自救救人。更重要的是,当局应该规定,建筑物需达一定的防震标准。
其实全球环境及天气的恶化与环境污染有极大关系,而大马民众的环保意识也亟待加强。
统计显示,大马人均每日产生1.64公斤的垃圾,比全球平均数据1.2公斤来得高;大马人均塑料包装年消费量约16.8公斤,是调查的6个亚洲国家中最高。而这些都是疫情前资料,随着疫情期间外卖与网购普及,各种一次性包装用品的消耗更是激增。
尽管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但大马无论官民在环保方面都远远做得不够,举凡资源回收、减用塑料袋、垃圾分类、源头减废等,都亟需加强。只有环保与防灾并重,才能建设永续发展与安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