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永续理念 建筑业需转型突破/林景清

随着市场受到疫情影响而萌生新常态,许多行业都早已开始投入更多资源和人力进行数字化与创新技术的转型,务求能适应新常态下的行业变化与市场需求。
而在营运模式依然相较传统的建筑业,如今也迫切需要展开同样的转型进程,才能适应疫后的新时代。
自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于2020年1月在马来西亚爆发以来,至今已一年有余。
在这段期间,国内建筑业经历了许多坎坷与挑战,整个行业去年陷入萎缩,所幸凭借着各个政府经济援助计划的协助,以及建筑业者的努力坚守,建筑业才得以渡过最糟糕的时刻。
经历过这场疫情之后,许多行业乃至很多人的生活与想法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居家办公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居家办公颠覆了许多人对于传统工作、居住及通勤方式的印象,造就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永续理念融入企业营运
同样的情况在很多行业都能看得见,比如房地产领域也在积极进行数字化,更大程度采用虚拟看房和完成卖房手续等过程。
但在建筑业呢?业者们是否有周详考虑当前局势的变化与发展,然后反思本身的营运方式,以尝试找出能提升或改善之处?
在我看来,建筑业者现在面临的是另一个挑战,也就是本身能否采取必要的创新和转变,来适应疫情后的新常态。如果无法因应市场的变化而做出创新,那么就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在建筑业方面,我认为“永续”方面的创新,是所有业者都应该高度重视的。
所谓的永续,指的不仅是绿色和环保那么简单,它包含的意义还有环境的永续、企业的永续和行业的永续等。
换言之,只要能把永续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的营运当中,那么企业自然而然就会在成本、效率、盈利、环保和安全方面获得好处。
采韩制横梁更环保安全
就比如斯迪亚旺沙班底大道(SPE),这个高速大道建筑项目就创新地采用了韩国研发的T型预应力混凝土BH Girder横梁,来达到环保、节省成本、提高施工安全和减少对环境干扰等目的。
这些BH Girder横梁长达60米以上,比一般30多、40多米长的横梁更长,而且集中负荷载重的能力更是达到200吨,远远超过极限设计值的100吨。
因此,使用这些长度达60米以上的横梁打造一座高架天桥时,只需2根柱子即可。而一般30多、40多米的横梁在同样的情况下,就需要3根柱子来将所有横梁衔接起来。
3大好处
使用这个67米以上的横梁的3大好处:
1.减少建筑材料,节省成本
2.降低施工期间对周遭环境的干扰
3.提高施工安全
在SPE的各个施工路段当中,有些地方是需要在车流量极高的联邦大道上面施工的,因此,如果是使用3根柱子的方式,就需要在底下的道路进行打桩和封路等工程。
不仅会引发塞车问题,也可能对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带来威胁,同时建筑工人在底下施工时,也必须承受一定的交通意外风险。
好处多物有所值
这些BH girder的成本其实跟一般横梁差不多一样,可是建筑商需要使用比较大型的起重机来处理这些横梁,所以在这方面需要付出一次的成本去购买这些起重机,但鉴于往后能享有的种种好处,这笔投资是值得的。
这如同任何新兴科技与技术一样,只要普及率提高了之后,这些材料和使用的成本也会逐渐下降。
更重要的是,很多如同这类建筑材料或者科技的创新,都能带来环保及永续的好处,在创造经济的效益时,也能确保对环境有利。
因此,我呼吁政府与建筑业者在创新方面多付出心力,共同推动建筑业乃至整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创新建材省成本
事实上,虽然建筑业和房地产发展业如今都已获准复工,但业者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丝毫不亚于当初被迫停工的时候。
目前对建筑业者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建筑材料价格飙涨,造成施工成本激增。
早前已有媒体报道,诸如钢铁、塑料水管和电线等材料的价格,都因为供应短缺而水涨船高,导致有些建筑业者被迫亏钱开工。
因此,如今建筑业者最需要的就是寻找能够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方法,而创新的材料或方案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最后,我希望建筑与其他行业在创新和永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能为政府及建筑业同行带来启发,推动行业乃至整体经济的进步。
【柔新经济特区特辑】新订单激增·工程如火如荼 承包商或迎爆发式增长

大马承包商迎来了一个新订单“爆增”的机会。
柔新经济特区、柔新捷运系统、各种升级交通网络的举措,促使柔佛建筑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建筑业的活跃度对整体经济作用巨大,不仅带动140至160个周边行业发展,包括本地消费、餐饮、娱乐等,还推动区域经济复苏。
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柔佛的建筑工程总值已达48亿令吉,截至2024年8月,柔佛共授予205亿令吉建筑项目,仅次于雪兰莪的255亿令吉,反映柔佛建筑活动持续增长并充满活力。
柔佛华人建筑商公会会长江永强博士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柔新经济特区和柔新捷运两项大型项目。
两国政府不仅宣布了9大发展旗舰区,同时也分别设立专项基金,推动柔新经济特区的发展。其中,大马政府设立了特别基础设施基金,确保柔新经济特区顺利推进。尽管最终的资金规模尚未公布,但预计将根据投资需求逐步分配。
基建工程马不停蹄
在建设柔新经济特区的过程中,柔佛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尤为重要,它体现了柔州政府兑现承诺,即在2027年1月柔新捷运系统(RTS)开通之前,构建无缝衔接的本地交通网络。
未来几年,柔佛将迎来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项目,包括扩建南北大道(PLUS)新邦令金至马接路段、提升士乃-迪沙鲁大道(SDE),还有从万津至振林山,延申西海岸大道(WCE)计划。政府还有意重启隆新高铁(HSR)和柔佛轻轨(LRT)或自动导向快速交通系统(ART),以改善柔佛的交通网络。
系列工程项目都将为建筑业带来满满的收获。

外州工人涌入新山
建筑活动增长,意味着劳动力需求随之增加。
江永强指出,目前柔佛的建筑劳工市场出现一定的绷紧状态,许多外州的建筑工人也涌入新山工作,今年底可能会达到饱和点。
本地员工短缺的问题不只出现在建筑业,旅游业、酒店业等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州政府将采取措施提高薪资水平和优化人才发展计划。例如,柔佛数据中心提供文凭持有者4000令吉、学位持有者5000令吉起薪,以吸引高技能人才。
不过,他说,这项消息令商界人士感到担忧。短期来看,各行各业还没准备好支付这么高的薪资,但长远看,如果柔佛经济不断前进,也将是吸引人才之处。
劳动人民关心的3件事:工资、福利及花红。然而,许多建筑公司经历冠病疫情重创之后,目前仍处于恢复期。由于本地员工要求高薪,建筑业支付的薪资也相应提高了。
“在新山工作的这一代人觉得委屈,因为一水之隔的对岸有着3.3倍的货币兑换率,心理会有少许不平衡。尽管新币价值诱人,仍有许多人选择留在新山工作,主因是新山的生活质量比新加坡好。”

技术外流隐忧
行业升级迫在眉睫
柔新经济特区的活动面向全世界,未来,本地建筑业者将面对全世界的竞争对手,本地业者需提高技术和竞争力,才有望突破重重竞争。
江永强指出,一直以来,本地建筑商没有机会参与大型建设工程。当外国建筑商进入柔佛展开工程时,完工后没有转移技术便离开。
去年,公会呼吁州政府考虑,保留30%建筑工程给本地建筑商,希望通过建筑活动,促进建筑业增长和达到技术转移目的。
“柔州政府终听见我们的声音,并着手执行。在近期的数据中心建设工程中,陆续采纳本地建筑商的产品。”
他说,公会必须勇敢提出建议,否则本地无法吸收和延续建筑科技先进技术。
以往,柔佛被视为不是理想工作地点,近两年,因大量数据中心进驻柔佛的工业园区,有越来越多外州建筑业的专业人士陆续来到柔佛。
江永强说,有句话是“只要薪资到位,人才就会来”。数据中心的建筑工程紧凑,每天分两个班次,早晚各12小时,这样的高度要求,间接加速建筑业的加薪速度。
两地设备成本差距大
柔新经济特区的发展潜力巨大,新加坡建筑商期望大马政府释出更明确的投资政策,厘清具投资潜力的领域。
“至于大马建筑商,若有机会与新加坡建筑商建立联营关系合作项目,有助提高建筑行业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和精进的工作态度。”
江永强指出,相比之下,新加坡建筑商在科技和应用机械设备上更为先进,购买新机械的成本也相对低于大马。同样的价钱,大马建筑商只能采购日本二手机械。因此,该公会希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业界购买新机械,以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目前,柔佛建筑业涵盖大小工程,其中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快速增长。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柔佛的水电供应能否满足数据中心行业的需求,州政府正在规划大型蓄水池计划,并可能采取进一步措施以确保供电稳定。
小型建筑工程如装修,市场需求仍旺盛,反映了人们享有经济稳定之后的消费意愿。中型投资方面,尽管部分投资者持观望态度,但柔佛的建筑业仍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