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市区,生活成本更低?/苏莱曼

在城市生活与郊区生活之间作出抉择,是许多人在人生无数个阶段中面临的两难局面,无论是基于成家立业,或是改变生活方式。
尽管相较之下,城市生活和“甘榜”生活看似不会有天渊之别的差异,但两者之间仍存在一些差别,而您在作出选择之前都需深思熟虑。
对于不同的目标群体而言,诸如通勤交通、周遭环境和出入商业中心等因素,在方便和舒适度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虽然离城市越远,你购买较大间房子的能力就越大,但这不一定会营造更舒适和方便的日常生活。
从长远来看,通勤作为一种日常活动是工作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使自己的生活更舒适、方便和便宜。这尤其适用于依靠自己的私家车往返于家庭、工作甚至休闲之间的个人——尽管长途公共交通通勤也有其利弊。在通勤途中将面临交通堵塞、通行费、汽油使用等障碍,偶尔的恶劣天气往往会使本已疲惫的情况变得更糟,更不用说维护您的私家车日常磨损的额外费用。
对于那些倾向于郊区生活,但每天为了工作而不得不到城市的人们来说,必须权衡在如此长的通勤上花费的时间与郊区会给你的生活方式,并判断它的价值。他们不仅将每天大部分时间花在路上,而且还花费了精力和金钱。然而,如果人们关注的是偶尔通勤而不是每天通勤,事情可能会更可持续,甚至更好的是,现在由于疫情,居家作业越来越普遍,不需要每天出门工作,确实为郊区生活带来了更多积极面。
交通便捷生活空间小
但随着人们开始重新关注适当的工作空间和设施,以提高生产力,并在工作和家庭之间保持清晰的界限,工作通勤仍然是许多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城市生活而言,距离主要商业枢纽和商业中心更近,可以缓解通勤困难,并在公共交通方面提供更多选择。从工作到休闲和日常购物需求,生活在城市范围内确实包含了一种更灵活、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关于通勤问题,尤其是日常通勤,住在城市似乎比郊区更可持续,因为花在路上的时间和金钱得到了更好的利用。但城市生活确实有它须付出的代价,那就是更小的空间。
房子不看大小看需求
土地稀缺是城市地区发展商和居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极大地影响了建造和购买规模理想的房屋的成本。更有可能的是,希望在市区内购买或租房的个人,除非愿意并负担得起高昂的价格,否则将不得不在高层住宅和非有地住宅之间作出选择。
有些人可能会被面积较小但价格却不菲的房屋而打消买房的念头,何况离市区更远,但价格相若的有地房屋比比皆是。这也带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一间房屋是否可负担,不在于有关房屋的售价,而是每平方尺的价格。
举个例子,一间面积 800平方尺,售价40万令吉的公寓,似乎比一间面积1900平方尺,价格65万令吉的露台单位更实惠,但从每平方英尺价格的角度来看,公寓单位是每平方尺500令吉,而露台单位每平方尺的价格较低,只342令吉。更何况,你必须考量的因素,还包括私人户外区域和停车位。因此,从每平方尺的价格来看,有关排屋被视为比公寓便宜(按每平方尺面积计算)。
然而,有地住宅尽管每平方尺价格更便宜,但仍须符合一系列额外需求来维持其福祉。住户不仅需要清理和保养更大的室内空间,还需要对室外区域进行维护,以避免给人留下忽视和腐烂的印象,这在左邻右舍眼中也很碍眼。
拥有更多房间、更大空间的房屋,也不一定是更好的选择,尤其是目前有关空间没有用处的情况下,这涉及的不仅是更难清理的未使用空间,而且如果不缺乏存放物品的空间,囤积物品的可能性也会更高。虽然更大的家庭需要并受益于更大的生活空间,但单身一族和只有小两口的家庭,可能会觉得高楼住宅更适合自己,因这类房屋更有效和适当地满足他们的空间需求。他们还可以使用游泳池、健身房和自助洗衣店等高楼住宅中的许多共用设施。服务式公寓虽然价格略高,但走出家门口就有商店和餐馆,并且不需要太多的通勤时间。
考量住家周边服务
周围环境的类型取决于房屋居住者的需求清单,单身居民的需求清单,和有孩子的家庭及年迈夫妇的需求清单大不同,这包括教育、医疗、商业和零售方面的需求。
对于正在寻找更有活力、昼夜活动的居住环境的购屋者来说,城市生活将更符合他们的社交需求,因为它靠近主要商业中心和社交聚会场所,这些场所一般持续营业至夜晚。
对于有小孩的家庭而言,提供更绿色、更开放、更和平的郊区环境会更有利于养育孩子。对于在各自工作场所和商业中心花费更多时间的在职成年来说,可以方便地使用学校和公园等当地设施,也许不是他们最在意的事。
另一点值得考量的是,无论您选择城市或郊区的房子,周遭有什么产品和服务可供选择。
郊区的住宅区可供选择的商店可能较为有限,而主要城市地区住宅周遭可供选择的商品与服务范围更广,这包括一个人可以轻松进入购物中心的数量。
住在城市里的人会有很多商场可供选择,而住在郊区的人可能只有一个邻里商场可以去,虽然不必走很远的路。但对于不把方便购物列为优先考量,反而更希望周围宁静谧环境的人来说,住家附近是否有购物商场不是那么重要。
郊区房产可自给自足
然而,近年我们可以看到,郊区的房产项目已自我提升,升级为拥有本身商业枢纽的郊区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区的发展(以及人口、基础设施和工作场所的增长),那些过去被视为郊区住宅区的房产项目,如今变得更为自给自足。尤其是约10年前可能被视为市郊地区的市郊城镇,今天已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应有尽有、自供自足的城镇。
梦想家园随时间改变
归根结底,选择住在城里还是城外,需要考量的不仅是房价因素。
就市区内的住宅单位而言,虽然房价或租金可能高于郊区,但通勤时间较短甚至无需耗费时间在交通往来上,将有助于减低日常生活费用,总体上使生活成本更实惠 。
但在其他情况下,如果购屋者或租户对更大生活空间和开放式户外公园的需求,超过了对更短通勤时间的需求,在未来5到10年内,选择居住在郊区将更加可行和舒适。毕竟,受制于当地的策略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它可以被划入城市核心不断发展的大都市区。
尽管人们可能希望获得梦想中的家园,并永远定居在那里,但现实情况是,需求和偏好将不可避免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生的不同阶段而改变。
随着现在可供选择的房屋越来越多,个人和家庭能相应地改变和升级他们的住宅状况。从一个小公寓开始,升级到一个更大的有地房屋,而当步入晚年,大空间不再实用(取决于家庭需求的周期),或许可选择再缩小住家面积,重新搬到公寓居住。
馈赠房产给孙女,后悔了!/刘健辉

问:
你好,我有一个关于馈赠礼物的问题要向您咨询法律意见。其实,我和孙女的关系已有裂痕,不复往日。问题来了,我在几年前基于疼爱孙女,以馈赠的方式转让一个房地产给她。转让时,我清楚表明了只要我一天还活着,她就不能把房地产出售。话虽如此,最近我却获知孙女竟然无视我的叮嘱而偷偷的把房地产出售。基于这样子的情况,请问我是否有权利把该房地产没收并且要求孙女把该房地产转让回给我呢?
答:
人们常常出于爱、感情、感激或其他高尚的原因向他人作出馈赠。无论是个人动产或者是不动产,馈赠都是可以进行的。
在马来西亚,很多情况下馈赠可能包含必须满足受赠人的附加条件。
一般上,这些条件会根据赠与人的意图和馈赠的性质而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例如,赠与人可以将财产赠与受赠人,但须受制于赠与人的终身财产权限制,允许赠与人在有生之年继续使用该财产并从中受益。
赠与人可以附加任何条件规定财产必须用于特定的目的。
附加条件具法律约束力
当馈赠附有这些附加条件时,这些条件就成为对受赠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义务。
在一个上诉庭的案例里,上诉法院裁定如果赠与人在赠与受赠人时口头提出的条件可以在庭审中得到证明,则捐赠人具有可提出警告的权益,并且受赠人对该财产的所有权可以被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