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习马二会”的现实昭示/魏开星

在美国一手掌控台湾政坛及台湾各党派政治人物的情势下,中国大陆对台工作明显缺乏抓手,尤其是在岛内。

自台湾迈入选举政治以来,大陆对台统战主要依赖国共合作,也与赞成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人物打交道;国民党执政时,两岸直接官方来往,陆委会、海基会等等都与大陆的国台办、海协会等建立对等沟通管道;至于民间交流更是无甚禁区,商界、学界甚至军界(主要限于退伍军官),几乎畅通无阻。

同时,国共之间还设立了几个定期机制,如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台北上海城市论坛,半官方的还有福建厦门的海峡论坛等等。

中国大陆与国民党的交流与合作,在马英九执政8年达到顶峰,两岸的直接大三通、小三通等划时代的突破,都是在马英九执政时期促成的。

这时期的国共合作顶峰是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登场的“习马会”。

大陆对台没了抓手

2016年蔡英文上台,两岸关系从此陷入低谷。民进党第二次执政,台独倾向比陈水扁时代更加明显,以否定九二共识、一中原则为标志;妄图“倚美谋独”、“以武谋独”为特征;加上,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推行印太战略,自接受蔡英文的越洋祝贺电话始;任内通过签署一系列涉台法案,为美台交流大开绿灯;“以台制华”成为白宫对华政策的重要部分。

蔡英文政府有意配合美方,凡是在野期间反对国民党执政时的政策,到了她这里照做不误,比如,进口美猪美牛;以换取美方对其台独“国际化”的支持;充当美国在印太战略中的一枚棋子。

同时,美台军售在其任内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达到历来之最。

在蔡英文政府的所谓“促进转型正义”中的“处理不当党产”政策之下,国民党的党产被剥离、没收及充公,令到该党从百年老店的大党沦为一个穷党;士气大挫的国民党,在面对民进党及其政府的打压下,在各大选举中鲜有胜绩。

于是,国民党的高层中的不少人对与对岸接触心灰意冷;萌生本土化、充当“小绿”、向美国投靠的念头,并一时上升为党的纲领。这样,在两岸处于“冷和平”状态下,国共交流也遭遇艰难险阻。

2024年1月13日台湾举行大选,国民党的侯友宜与民众党的柯文哲的合作,在美国势力及民众党内部因素干扰下,功亏一篑。

坐收渔翁之利的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以40%的选票险胜,民进党执政得以延续。

赖曾自称“务实的台独工作者”,令外界对其上任后的两岸关系及台海局势的和平稳定没有信心。岛内的不少有识之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就是其中之一。在卸任领导职务六年之后,马英九终于于2023年首次踏上参访大陆、回家省亲之旅。今年4月1日,马英九再次访陆,展开“和平及友谊之旅”。

防赖清德挺而走险

面对拜登政府加紧遏华,赖清德不排除在台独之路上铤而走险。在赖5月20日上台之前,马英九的个人行程,尤其是“习马二会”别有一番意义。

中国大陆对台系统及相关地方政府党政一把手均倾巢而出,给予马英九一行极高的接待规格。

到了北京,习马第二次会晤隆重登场。

岛内因处于民进党政府淫威之下,弥漫着一股台独、反中亲美的气氛,对于马英九这种怀有浓重中华民族情结、有着一颗中国心、致力于民族团结复兴、期望两岸和平的人,自然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岛内个别所谓的名嘴对马英九的人身攻击、冷嘲热讽,其实是自我矮化,是狭洋自重,是数典忘祖。

继马英九之后,还有前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副主席郝龙斌、连胜文等政治人物,将陆续“登陆”。

这股旋风对台湾政坛、赖清德政府所产生的效应,将是巨大的;势必对台独政党、政府及势力构成无形的压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台独、谋和平、求发展的正能量。

中国大陆以此为契机,掀起一股和平统一的浪潮,朝兑现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诺言迈进。

外部阻挡不了家国团圆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10日下午4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马英九。习近平致词时强调“两岸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外部的干涉,阻挡不了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

习近平还称,“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商量,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海峡的距离“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在这语境之下,赖清德的520讲话在两岸关系部分还能说什么呢?

反应

 

灼见

【灼见】人民币应对贸易战的利器?/魏开星

特朗普上台后,全世界都将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割韭菜”,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

特朗普已经宣布自2月1日起要对邻国墨西哥、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而在对中国一番示好(声称中美两国合作可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上台百日之内将与习近平见面、强调与习近平之间的“伟大私人关系”等等)之后,对中国加征关税立即被端上台面,从10%起跳,考虑自2月1日起。

人民币贬值是双面刃

应对美方再次挑起贸易战,中方相信有所准备,不至于像2018年那样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其中一招是以人民币适度贬值来应对关税升幅。应该说,人民币贬值也是一个双面刃,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内地专家也存在争锋相对的观点。到底在现实条件下,将人民币贬至7.5元左右兑1美元,其对中国经济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应怎么看?

首先是人民币再贬值作用有限。人民币在现有基础上再贬值的幅度已很有限,应对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货物加征关税有一定的对冲作用,但是却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效应。目前,人民币离岸价在香港市面上可兑换的是7.3元兑1美元。若按照外资投资银行的预测,人民币贬到7.5元兑1美元,也就还有2%左右的降幅。以2%的贬值幅度去对冲即使是10%的加征关税,尚且力度有限;何况特朗普心目中对华加征关税远不止10%。可见,中方欲以透过汇率变动来对付美方的关税策略,其胜算极小。

相反,按特朗普上一个任期的套路,美方在征收关税的同时,势必要求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如农产品,像大豆、小麦等。这时,人民币加大贬值幅度,在进口三四千亿美元的美国货时,便要付出更多的美元。这是在中美贸易之间。

中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东盟、欧盟等,因顺差较大且没有采用本币交换,人民币贬值对中方的出口能获取一些优势;但对于像俄罗斯、巴西等国,由于更多的是采取本币交换,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就不起作用了。2024年,中俄贸易额将近2500亿美元,其中90%采取本币交换。

不利吸引外资

其次是人民币再贬值对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不利。近年来,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外资投入到资本市场上呈现下降态势,甚至还有外资撤资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币走贬,令到外资赚取人民币换成美元时汇率上损失不小。同样,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出海到外国投资时,若人民币比价长期疲软,对外投资也十分不利。

中国人民银行在冠病疫情前常常将“人民币没有进一步贬值的基础”挂在嘴边,那时人民币兑美元在7算之内;而自2022年9月15日开始跌出7算至今已2年3个月有余了。因此,从这意义上说,人民币不能再大幅贬值了。

顺差过大不是好事

第三是以汇率优势去获取贸易好处将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弹。去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将近1兆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引发西方舆论的强烈关注,声称这是二战后极少见的现象。事件必须引发中国的警觉,贸易不平衡将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顺差过大不是好事情,势必令到逆差国的不满。

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贸易不平衡轻者被要求进行贸易谈判,重者引起贸易战甚至是战争。中方若在贸易强势的条件下,再以汇率获取贸易便利,实属不智,也不足取。

最后是长期走贬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每走一步都很重要。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中国经济实力已达“坐二望一”的阶段,其货币地位将相应地维持强势,而不能因一时一事而令货币长期走弱;何况,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基金及金砖国家去美元化中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为此,人民币在现时情况下,不宜过度走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