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东盟国家为何信赖中国高于日本?/魏开星

有位叫武居秀典的日本人7月11日在《东洋经济》发表了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在东盟,中国被信赖度高于日本。

该文指出,今年5月,日本外务省发布了《2021年度国际对日舆论调查结果》,对东盟国家的统计结果令人震惊。关于“哪个国家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合作伙伴”,回答是“中国”的最多,占48%;日本紧随其后,占43%。这是自2007年以来日本首次被中国超越。更令人吃惊的是,中国在“最值得信赖的国家”方面,也超过了日本。

考验日企真正竞争力

作者在文中将这种结果归结为,一是中国科技巨头控制着包括物流在内的“服务平台”;二是以电动汽车为优势的中国厂商将快速打入东盟市场。结论是,如何在东盟市场上战胜中国企业,考验的是今后日本企业的真正竞争力。

笔者想,这位武居秀典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总之将问题简单化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信赖盖过日本,难道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竞争力的问题?通常而言,一个国家政府也好、国民也罢,表现出对另一国的信赖,起决定性的因素不外乎是两国关系、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及国民感情等等。而产品竞争力充其量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

顺着武居秀典的问题,笔者也来谈谈“东盟国家为何信赖中国高于日本”。

二战期间,日本除了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外,还挑起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占领了东南亚不少国家。期间,日军少不了杀害当地的军人与百姓,并掠夺战争物资。这个阶段,东南亚国家是不可能信赖日本的。

东盟成第二母市场

东南亚国家转变对日本的看法,开始于战后经济起飞的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在战后一片废墟中复苏,得益于朝鲜战争对美军的军备生产与补给,及美国大兵视日本为休假胜地等等。伴随日本经济起飞,家用电器、汽车等作为出口产品销往全世界,东南亚市场也是倾销对象之一。日本为了令上述产品在东南亚市场打开销路,投资与资助当地兴建电力设施,为使用家电、工厂开工提供稳定电力供应;同时,通过政府开发援助(ODA)项目,日本协助当地修建公路、码头等基建设施,方便产品进出当地,及为日本汽车在当地行驶提供用武之地。这样一来,正如武居秀典所描述的,日本和东盟各国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关系密切,很多日本企业将东盟市场定位为继日本市场之后的“第二母市场”。

风水轮流转。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拉开改革开放大幕。在“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政策之下,中国逐步融入国际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中国与国际市场深度接轨。东盟作为与中国陆地相连、海上相通的邻居,中国奉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与东盟建立“10+1”机制,双方签订自贸协定并不断升级;在中国主导下,以东盟为基础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0年签署,成员涵盖东盟十国、中日韩及澳纽;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诸多利好因素共同发酵,尽管冠病冠疫情打击全球经济,而东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前两年连续超越美欧,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大贸易伙伴。

经贸热络令到中国获得东盟国家的信赖“水涨船高”。但是,光是冷冰冰的经贸数字是不够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还得益于中国的外交及对外政策,概括如下:首先是中国不干涉东盟国家内政;其次是妥善处理南海争议,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第三是不以邻为壑,典型例子就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中国承诺并践行人民币不贬值;第四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及亚投行,协助东盟国家兴建基础设施;最后是中国牵头设立公共安全机制,如中寮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

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至于文化交流和国民感情,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源远流长。东盟中的不少国家历史上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属于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而华人华侨在东南亚更是以人数多、经济实力强、爱国爱乡闻名。这些人文与历史的元素,不是日本单靠战后几十年的“急就章”所能比拟的。

东盟国家对日本的信赖度,还有继续往下降的现实可能。这与美国推行印太战略,围堵中国,令东盟国家左右为难、被迫选边站有关。在印太战略中,日本是急先锋、是美国在亚太的第一执行人;加上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刺杀后,参议院改选支持修改和平宪法的政党议员总数超过国会的三分之二。岸田文雄政府极可能开动修宪战车,一旦日本摆脱和平宪法的桎捁,将给区域与世界和平带来威胁。届时,东盟国家对日本的信赖岂不流失殆尽?

反应

 

财经新闻

变革创新助脱颖而出 商家应视东盟为共同市场

(吉隆坡1日讯)企业须认识到东盟市场的互联性,并采取区域性策略保持竞争力,特别是借助跨境贸易和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才能在充满商机的市场中获蓬勃发展,以及为区域经济增长带来贡献。

前上议员兼印尼大马商业理事会国际事务董事贾兹里阿尔卡夫表示,随着互联网普及、中产阶级的扩大,以及跨区域旅行和移民增加,品牌已不能仅专注于单一国家发展,而需视东盟等区域市场为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

“随着东盟持续发展,拥抱变革与创新的企业将在未来脱颖而出。”

他在“自由今日大马”撰文指出,东盟地区的电子商务取得永续的发展。

根据Statista Market报告,到了今年内,电子商务市场的收入预计将达到1372亿美元(约6105令吉)。

此外,预计今年至2029年这5年内,年增长率为8.6%;到2029 年,市场规模料可达至1910亿美元(约8499亿令吉)。

“到2029年,用户渗透率料达40%。此外,预计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约为716.60美元(约3188.87令吉)。”

他说,以此类推,整个东盟地区的零售额也将取得大幅增长,到2025年,零售总额预计将超过23亿5000万美元(约104亿5750万令吉)。

“这一显著增长凸显数字市场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也说明企业适应这种动态环境的必要性。”

东盟跨境品牌崛起

贾兹里阿尔卡夫表示,东盟国家在文化和经济上的相似性,为打造统一市场提供了基础。

像Shopee、Lazada、TikTok、Grab和Temu等平台的存在,使得消费者能更便捷地在整个地区获得产品和服务。

“东盟地区的大量游客和移民期望在本国或区域旅行时,能体验到类似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这种互联互通促使消费者对熟悉品牌和产品的需求,进而创造了便捷的跨境消费体验。

“在大马,我们看到许多跨境扩张的区域品牌崭露头角。例如Kopi Kenangan、Richeese Factory和Bencoolen Coffee等食品饮料公司,以及Eiger Adventure和Buttonscarves等生活方式品牌,已经成功进入大马市场。”

他补充道,Eiger Adventure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开设了3家门店,包括一家旗舰店;Buttonscarves则在大马开设了6家门店,最新的一家位于吉隆坡市中心。Richeese Factory也在大马开设了70家门店。

“这些例子展示了跨境品牌扩张的增长趋势,这一趋势是由消费者对多样化和易得产品的需求推动的。这些品牌在大马的成功也表明企业通过进入区域市场可以实现快速增长。这一趋势不仅仅限于大马,也扩展到其他东盟国家,在这些国家,区域品牌正日益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东盟经济共同体利经商
数字科技促进跨境贸易

有利的政府政策和区域协议将进一步推动跨境品牌扩张。

例如,东盟经济共同体(AEC)致力于建立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允许商品、服务、投资、熟练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

贾兹里阿尔卡夫表示,这种区域一体化为企业提供了有利的营商环境,帮助它们拓展本国以外的市场,进入更大的市场。此外,东盟经济共同体还促进了监管协调并消除了贸易壁垒,使企业更易跨境经营。

与不同国家消费者互动

“数字科技的快速采用,也在促进跨境贸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使企业能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并与不同国家的消费者进行互动。”

他说,这些数字工具为企业提供了关于消费者偏好和行为的宝贵数据,帮助它们定制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他举例说,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来识别特定国家的趋势和偏好,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并优化供应链营运。

“鉴于这些趋势,我们需要在区域范围内重新思考零售和电子商务的营运模式。单一国家主导地位正受到威胁,跨境贸易的快速采用者将能利用东盟的经济规模和文化相似性获得竞争优势。”

他说,企业必须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在多个市场运营的复杂性。这还需要对当地文化、法规和消费者行为有深入了解,并具备创新能力,及时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