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两岸诠释“黄埔”,谁更靠谱?/魏开星

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百年纪念日。台湾海峡两岸都举行纪念活动。对于1949年之前的政治遗产,中国大陆与台湾当局根据各自的价值标准、各自的政治目的,确立各自的话语体系。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就像两岸对于郑成功的不同评价与诠释一样。问题是,同样纪念黄埔军校100周年,同样是以古喻今,同样是古为今用,中国的中共与台湾的民进党当局,谁更接近原意与初心?谁更有资格?又是谁更言之成理?

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在广州黄埔岛开学,致力培养具有现代军事知识和革命精神的军官。是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更成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演讲中指明了开办军校宗旨: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军校一处门口贴有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黄埔军校吸引全国各地爱国青年报读。特别是第一至第六期的学生,许多均成为国共两党的重要人物。

国共合作与促进统一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17日致信祝贺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时说,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

黄埔军校同学会是中共领导下联络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的爱国群众团体,“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反对“台独”分裂、推进祖国统一。

而台湾的赖清德16日亲赴高雄主持“黄埔建校100周年校庆”,发言强调为中华民国生存发展而战、为台澎金马百姓安全福祉而战的才是真陆官,没有的则是假黄埔。

然而,只要赖清德坚持“两岸互不隶属”,就根本没资格讲黄埔精神;若两岸真是“互不隶属”,黄埔精神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哪来的“在这里,凤山训练继往开来;在这里,黄埔精神扎根茁壮”(赖清德语)?“台独”分子历来以反对“外来政权”为噱头,历来以“去中国化”为手段,历来以数典忘祖为本质;赖清德作为“务实的台独工作者”及“台独金孙”,怎么忽然想到了黄埔军校、黄埔精神这块招牌?

本来就是格格不入的两种思维,如何能捏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赖清德讲话牛头不对马嘴、荒腔走板的缘由了。

台独分子谈黄埔欠资格

赖清德回顾黄埔四大重要时期,少提抗日却聚焦“剿共”。其实,抗日战争最能彰显黄埔精神。

据统计,有2万多黄埔军校生在抗战中为国捐躯、英勇牺牲。赖清德大讲“剿共”却少谈抗日,就是歪曲历史、“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台独”嘴脸。因他不敢得罪日本,还没上台就抛出亲日言论,就是明证。

中国将纪念黄埔军校百年,弘扬黄埔精神集中在国共合作及促进统一,虽不全面但符合历史事实。

黄埔军校创立初期,孙中山邀请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还指派蒋介石等人远赴苏联考察学习;更有共产党员周恩来担任军校的政治部主任等等。后来,蒋介石担心共产党利用军校做大,才搞出个《整理党务案》,才展开“清党运动”。

孙中山创立军校的宗旨就是打倒军阀、统一中国。当时盘踞在中国北方的主要军阀有直系、奉系及皖系等;在南方还有大大小小的军事集团,各自为政;中国一盘散沙,百姓水深火热、口不堪言。

孙中山壮志未酬身先死,继任者蒋介石正是凭借黄埔军校的家底,历经“东征”“北伐”,荡平各类军阀,几乎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黄埔对联点明治军要害

然而,中国对于黄埔精神的总结并不全面,遗落了“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莫入斯门”的黄埔初心。

军人以保家卫国为根本,任何升官发财及贪生怕死的念头均有辱军人使命与尊严。这点对习近平治军仍有启示。

这一两年,包括国防部长及火箭军高层在内的不少军中高官因贪腐而落马,就是忘了这个初心。

习近平日前在中共革命圣地延安主持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军队绝不能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他强调,当前政治建军需要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子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官德人品上。

这里的信念、修养及人品,不就是当兵与从军的出发点不能是“升官发财”;同时,作为一名军人不可“贪生怕死”吗?黄埔军校的门口对联早将治军的要害点明了!

反应

 

灼见

【灼见】人民币应对贸易战的利器?/魏开星

特朗普上台后,全世界都将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割韭菜”,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

特朗普已经宣布自2月1日起要对邻国墨西哥、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而在对中国一番示好(声称中美两国合作可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上台百日之内将与习近平见面、强调与习近平之间的“伟大私人关系”等等)之后,对中国加征关税立即被端上台面,从10%起跳,考虑自2月1日起。

人民币贬值是双面刃

应对美方再次挑起贸易战,中方相信有所准备,不至于像2018年那样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其中一招是以人民币适度贬值来应对关税升幅。应该说,人民币贬值也是一个双面刃,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内地专家也存在争锋相对的观点。到底在现实条件下,将人民币贬至7.5元左右兑1美元,其对中国经济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应怎么看?

首先是人民币再贬值作用有限。人民币在现有基础上再贬值的幅度已很有限,应对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货物加征关税有一定的对冲作用,但是却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效应。目前,人民币离岸价在香港市面上可兑换的是7.3元兑1美元。若按照外资投资银行的预测,人民币贬到7.5元兑1美元,也就还有2%左右的降幅。以2%的贬值幅度去对冲即使是10%的加征关税,尚且力度有限;何况特朗普心目中对华加征关税远不止10%。可见,中方欲以透过汇率变动来对付美方的关税策略,其胜算极小。

相反,按特朗普上一个任期的套路,美方在征收关税的同时,势必要求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如农产品,像大豆、小麦等。这时,人民币加大贬值幅度,在进口三四千亿美元的美国货时,便要付出更多的美元。这是在中美贸易之间。

中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东盟、欧盟等,因顺差较大且没有采用本币交换,人民币贬值对中方的出口能获取一些优势;但对于像俄罗斯、巴西等国,由于更多的是采取本币交换,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就不起作用了。2024年,中俄贸易额将近2500亿美元,其中90%采取本币交换。

不利吸引外资

其次是人民币再贬值对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不利。近年来,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外资投入到资本市场上呈现下降态势,甚至还有外资撤资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币走贬,令到外资赚取人民币换成美元时汇率上损失不小。同样,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出海到外国投资时,若人民币比价长期疲软,对外投资也十分不利。

中国人民银行在冠病疫情前常常将“人民币没有进一步贬值的基础”挂在嘴边,那时人民币兑美元在7算之内;而自2022年9月15日开始跌出7算至今已2年3个月有余了。因此,从这意义上说,人民币不能再大幅贬值了。

顺差过大不是好事

第三是以汇率优势去获取贸易好处将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弹。去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将近1兆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引发西方舆论的强烈关注,声称这是二战后极少见的现象。事件必须引发中国的警觉,贸易不平衡将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顺差过大不是好事情,势必令到逆差国的不满。

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贸易不平衡轻者被要求进行贸易谈判,重者引起贸易战甚至是战争。中方若在贸易强势的条件下,再以汇率获取贸易便利,实属不智,也不足取。

最后是长期走贬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每走一步都很重要。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中国经济实力已达“坐二望一”的阶段,其货币地位将相应地维持强势,而不能因一时一事而令货币长期走弱;何况,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基金及金砖国家去美元化中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为此,人民币在现时情况下,不宜过度走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