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中国阿拉伯关系迈新时代/魏开星

自去年10月7日巴勒斯坦的武装组织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后,以色列便展开对加沙地带的报复行动,至今战火仍在延烧。

以巴战争令中东地区再次陷入动荡。由于美国对以色列采取一边倒的偏袒政策,因此黎巴嫩真主党及也门胡塞武装也加入到袭击以色列本土,及其盟友途径红海口曼德海峡的商船等军事行动中。

中东的动荡与战争不仅威胁到区域和平,也引发国际政治与经济的不稳。实践证明,美国中东政策的双标与虚伪,令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呈现断崖式的下降。

根源于自身的利益及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在中东事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值此中东多事之际,中国与阿拉伯联盟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于5月3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出,中方将同阿方构建“五大合作格局”,分别是创新驱动格局、投资金融格局、能源合作格局、经贸互惠格局及人文交流格局。

美俄在中东影响力削弱

当今世界,美国及俄罗斯两强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都被削弱。美国已是全球几大油气出口国之一,它与以能源出口为主要经济支柱的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利益格局,已从供需关系、合作共赢变成竞争关系。

美国在中东偏袒以色列,在以巴战争中暴露无遗,这加剧了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矛盾。加上,美国将战略重点转到印太地区,视中国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在欧洲又陷入俄乌战争而不能自拔,中东问题自然就应接不暇,顾此失彼,无暇他顾。

俄罗斯在中东及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在美国影响力如日中天时,被挤到了叙利亚、伊朗等少数区域,本就无法与美国抗衡。

俄罗斯历来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之外的最大石油出口国之一,其与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利益构成冲突与竞争。

中国自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翻了几番,十几年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人口众多、市场巨大,中国是当今世界油气的最大买家,与阿拉伯世界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

中方在与阿拉伯国家交往中,双方没有历史包袱,都属全球南方,都属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在阿拉伯世界培养势力盟友,没有拉拢盟国;并对阿拉伯世界的大小国家一视同仁,以和为贵,劝和促谈,化解矛盾,不煽风、不点火;加上,中国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早已同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文明互鉴、通商贸易,互通有无……

中国影响力来自行动

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从何而来?从长期相处的积累而来,从行动中来,从言行一致中来。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中国作为中间人,成功促成2023年3月阿拉伯世界的最大国家沙地阿拉伯与波斯文明中的代表——伊朗,也就是回教中的两大派系逊尼派与什叶派和解,两国化敌为友,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

目前,中国正努力斡旋巴勒斯坦内部两大派系法塔赫与哈马斯的团结与合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看到这两股势力握手言和,共同为重建加沙及巴勒斯坦建国齐心协力。

中国与阿拉伯关系迈入新时代,表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拉近双方关系;全球南方令双方在众多的国际事务中拥有一致或相近的看法;经贸的互补性是双方提升关系的粘合剂;互相尊重各自的文化特色、文明形态,令双方民众的心灵更加契合。

中国处“影子经济”中心

在“美国负责破坏、中国负责建设”的两相比较之下,阿拉伯世界很清楚应作出什么选择。

近日外媒提出一个颇耐人寻味的观点,西方制裁和出口管制的目的是压制住美国的敌人。然而,这些措施却在不经意间催生一个全球“影子经济”,而美国的主要对手中国处于这个中心位置。

文章指出,史无前例的金融和贸易限制措施制约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朝鲜、中国和其他政权获得西方商品以及进入西方市场,从而挤压了这些经济体。

但据西方官员透露以及海关数据,中国通过加强贸易纽带,日益挫败了美国牵头的这些努力。

目前,这些受制裁国家整体上具备规模经济,可以抵御美国金融战的影响,展开从无人机和导弹到黄金和石油等各类交易。

笔者想问,在这些被西方划定的“影子经济”中,中东的阿拉伯世界会否也将是其中重要的一分子?

反应

 

灼见

【灼见】人民币应对贸易战的利器?/魏开星

特朗普上台后,全世界都将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割韭菜”,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

特朗普已经宣布自2月1日起要对邻国墨西哥、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而在对中国一番示好(声称中美两国合作可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上台百日之内将与习近平见面、强调与习近平之间的“伟大私人关系”等等)之后,对中国加征关税立即被端上台面,从10%起跳,考虑自2月1日起。

人民币贬值是双面刃

应对美方再次挑起贸易战,中方相信有所准备,不至于像2018年那样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其中一招是以人民币适度贬值来应对关税升幅。应该说,人民币贬值也是一个双面刃,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内地专家也存在争锋相对的观点。到底在现实条件下,将人民币贬至7.5元左右兑1美元,其对中国经济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应怎么看?

首先是人民币再贬值作用有限。人民币在现有基础上再贬值的幅度已很有限,应对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货物加征关税有一定的对冲作用,但是却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效应。目前,人民币离岸价在香港市面上可兑换的是7.3元兑1美元。若按照外资投资银行的预测,人民币贬到7.5元兑1美元,也就还有2%左右的降幅。以2%的贬值幅度去对冲即使是10%的加征关税,尚且力度有限;何况特朗普心目中对华加征关税远不止10%。可见,中方欲以透过汇率变动来对付美方的关税策略,其胜算极小。

相反,按特朗普上一个任期的套路,美方在征收关税的同时,势必要求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如农产品,像大豆、小麦等。这时,人民币加大贬值幅度,在进口三四千亿美元的美国货时,便要付出更多的美元。这是在中美贸易之间。

中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东盟、欧盟等,因顺差较大且没有采用本币交换,人民币贬值对中方的出口能获取一些优势;但对于像俄罗斯、巴西等国,由于更多的是采取本币交换,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就不起作用了。2024年,中俄贸易额将近2500亿美元,其中90%采取本币交换。

不利吸引外资

其次是人民币再贬值对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不利。近年来,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外资投入到资本市场上呈现下降态势,甚至还有外资撤资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币走贬,令到外资赚取人民币换成美元时汇率上损失不小。同样,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出海到外国投资时,若人民币比价长期疲软,对外投资也十分不利。

中国人民银行在冠病疫情前常常将“人民币没有进一步贬值的基础”挂在嘴边,那时人民币兑美元在7算之内;而自2022年9月15日开始跌出7算至今已2年3个月有余了。因此,从这意义上说,人民币不能再大幅贬值了。

顺差过大不是好事

第三是以汇率优势去获取贸易好处将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弹。去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将近1兆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引发西方舆论的强烈关注,声称这是二战后极少见的现象。事件必须引发中国的警觉,贸易不平衡将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顺差过大不是好事情,势必令到逆差国的不满。

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贸易不平衡轻者被要求进行贸易谈判,重者引起贸易战甚至是战争。中方若在贸易强势的条件下,再以汇率获取贸易便利,实属不智,也不足取。

最后是长期走贬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每走一步都很重要。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中国经济实力已达“坐二望一”的阶段,其货币地位将相应地维持强势,而不能因一时一事而令货币长期走弱;何况,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基金及金砖国家去美元化中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为此,人民币在现时情况下,不宜过度走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