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中国高铁的另一面/潘政麟

谈起中国高铁,许多人都会认为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一个重要产物;而中国也积极向国外输出高铁技术。

此前讨论热烈的隆新高铁(目前虽属“取消”状态,但有望重启),马来西亚方就曾表示可能会与中国探讨合作推行此项目。许多国家的高铁也是由中国承担,例如印尼的雅万高铁就是由中国负责建造。

造价高昂持续亏损

然而,在中国本土,高铁虽然发达,但是却也面对许多问题,例如持续不断地亏损、过度发展、造价高昂等。

高铁是一个非常烧钱的建设项目。初始的建设投资、后续的运营,以及维修,都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来维持。中国建造了大量的高铁路线,背后意味着更多的成本投入。高铁虽然舒适,相比于许多火车而言,但是其售价不便宜。

以最多流量的线路北京去上海来说,单程高铁票价约660元人民币(4小时),但是绿皮火车例如硬卧(9小时,但是躺着去)单程票价约330元人民币左右,是高铁票的一半。虽然中国高速发展,但仍然有很大比例的人难以时常负担高铁的票价。

高铁相比于火车有着更高的时速,对于铁路的要求更高,也意味着更高成本的铁路。因此,在中国有一个结论,即如果高铁线路要赚钱,那么年客流量需要达到2500万。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每个城市平均约3000万人口)的线路之外,其他城市难以有这么大的客流量,进而导致高铁的亏损。根据中国高铁相关的数据,如今中国铁路已经亏损的金额高达6万亿人民币,仅仅2022年上半年,中国高铁就亏损了804亿人民币。

日本因应需求建设

日本是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全球当中最早布局高铁的国家,但如今只有少数的线路,连接着日本主要的大城市。为何日本不继续建设更多的高铁呢?实际上日本是考量到了市场的需求。最多的需求,也最多人能够负担的就是各大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因此,鲜少往其他地区建设高铁。

中国则是希望通过高铁的建设,带动各大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以及经济贸易等。确实会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此收益是否大于高铁的建设成本则是不好说了。至少看来,很多地区建设高铁之后,地方政府的日子更难过了。

高铁的建设实际上需要地方政府举债借钱建设,后续通过纳税收入来偿还债务。但近些年部分地方政府陆续暴雷,例如贵州等,甚至有的地方政府付不出公务员的薪水等。可见在某些地方,高铁是属于过度发展了。

带动经济平衡发展

中国高铁一般上时速每小时350公里,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平均高铁速度最快的国家了。中国也在研制着下一代的高铁,希望能够将速度提上去。想要维持如此高的速度,对于环境的要求就非常高了。例如不能有动物出现在高铁的行驶道路上,为此许多中国高铁实际上是在高桥上运行。中国为此也投入了大量成本打造高桥。此外,高桥也免除了高铁遭遇淹水/洪水的情况。

中国也研制了无论任何季节、什么温度情况下都不会过度变形的钢铁(过往火车轨道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留间隙,让钢铁热胀冷缩)。这也是为何中国高铁非常舒适,几乎没有震动,因钢铁之间没有间隙,但这也意味着建设成本的进一步攀升。

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国情相对不一样。中国希望每个地区都能够平衡发展,如今却是东强西弱。西边地区例如甘肃、新疆、西藏等显然没有北上广深一带发达。中国希望通过铁路项目来带动整体的经济发展,因此就算亏损,不符合经济市场的效应,中国也仍然不停止高铁以及相关铁路的建设,就是希望能够平衡发展;而不是经济过度依赖几个城市。

视频推荐 :

反应

 

言论

汇率加剧人才流失/潘政麟

近年来,随着新元对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持续走高,许多马来西亚人选择越堤前往邻国新加坡工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薪资差距,也揭示了马来西亚在留住本国人才面临的挑战。

马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期,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达到了1新元兑换大约3.29令吉,此前最高时可兑换3.55,这使得同样一份工作的薪酬,在新加坡可以比在马来西亚多出数倍。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马来西亚的月薪约为3000令吉,而同样的职位在新加坡则能赚取超过1万令吉。对于许多马来西亚打工族来说,这样的薪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新元飙涨之后,国内一些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和技术行业等,迎来新一轮的离职潮,尤其是在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等地更为明显。

各行各业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与新加坡相匹敌的薪资水平,这些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大增的问题。以轮胎行业为例,尽管熟练工人的薪水已经涨到了4000至6000令吉,但依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求职者。

此外,修车行和餐饮业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年轻技工和厨师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比如发放额外的花红或提供住房补贴等。

人力资本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拿督孔令龙指出,如果连本国公民都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缺乏信心,那么要吸引外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他认为,政府需要传递积极的信息,展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前景,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到来,并稳住马币汇率。

同时,他也强调了工业4.0的重要性,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缓解因人才外流带来的生产压力。

马新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存在竞争,但马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李活安博士认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计划有望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桥梁,创造出更多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他相信,随着该计划的推进,不仅能够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能促进马来西亚本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薪资差距确实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国内就业环境等多种方式,马来西亚或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重新吸引并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