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中日两国此长彼消/魏开星

中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依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得以发展,综合国力也稳步提高。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西方强国相对而言不是停滞就是向后退。

因此,有一个说法总结了这种现象,叫“东升西降”。具体到中国与西方某个国家比较,比如中国与美国,说“东升西降”目前而言还未必能成立;然而,若拿中国与邻国日本说事,感觉“东升西降”似乎越来越显着。此种感受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自从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两个国家易位后,中日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2023年中国GDP总量达17.89万亿美元,日本却停留在4.2万亿美元多一点。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日本的四倍多。日本的经济总量被德国超越,退居全球第四位;有预测称很快就要被去年排名第五的印度赶超。

日制造业屡遭美打压

二是尖端制造业。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关键是制造业。自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手工业、加工业等获得起步并长足进步。

朝鲜战争之后,日本的工业从二战的废墟中复苏,又恰逢美欧等国将加工业转移到亚太。日本制造业曾被称为“日本第一”(有书《Japan As No.1》为证)而威胁到美国的地位,以致在20世纪60年代,美日展开归还冲绳和纺织品贸易谈判,并将二者相关联以“线(纺织品)”换“绳(冲绳)”,私相授受中国领土钓鱼岛。美国以此制约日本的纺织工业,及之后的半导体产业发展。

然而,无论如何,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的工业相对于中国而言,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中国人以购买日本厂家出产的的家电为荣。

时至今日,日本依然是世界工业强国之一。但是其部分优势已被中国赶上、甚至超越。比如,航空工业,以大飞机为例。

中国自行制造的新舟支线飞机系列、C919大飞机等都已投入商业运营。而日本三菱重工2023年2月7日宣布,因看不到未来发展前景,彻底停止研发喷气式客机SpaceJet。这标志着日本首款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在历经15年波折、投入巨额研发经费后,终于以失败告终。

日本航天还是小学生

三是航天领域。中日之间的鸿沟就更宽更深了。中国业已建设自己的太空站;嫦娥六号赴月亮背面成功采集月壤,创下人类月球探测的里程碑;现已在返回地球的路上。以上仅仅是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及探月工程累累成果的两个实例。

今年初,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开发的SLIM小型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着陆,实现日本登月零的突破。然而,在SLIM小型探测器着陆后,却发现太阳能电池无法发电,导致探月任务提前结束,日方对此则宣称本次任务“刚好及格”。在这个领域,若说中国是个博士,日本可能还是小学生。

四是新质生产力。为迎接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在新质生产力,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及5G等领域,已积攒下不小的基础,有些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方面,日本却乏善可陈。日本是汽车大国,但新能源汽车却被中国领先。日本的传统汽车行业还问题不断。日本国土交通省6月4日就包括丰田在内5间企业承认违规问题对爱知县丰田市的丰田总部实施入内检查。

共同社3日报道,这5家企业包括丰田、马志达、Yamaha、本田及铃木,其中丰田在安全相关测试中提交假数据,并对测试车辆违规加工。日本丰田(Toyota)旗下的大发汽车、丰田自动织机自2023年底爆出安全测试违规后,日本政府要求85家企业提交调查和报告。

制造业金字招牌失色

五是工业软实力。日本的制造业依靠产品性能可靠、质量过关、从业人员的工匠精神等“金字招牌”横行天下,如今却面临黯然失色的危机。小林制药的保健品毒死人事件就敲响了警钟。

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截至5月27日,服用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的消费者已有5人死亡,1600多人就医,累计280余人住院。

小林制药红曲事件不仅将创立于1886年的老厂推向深渊,还拷问日本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另外,福岛核电厂事故将日本的核能技术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在少子化的人口萎缩下,日本青年的精神面貌似乎一代不如一代。躺平、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的“低欲望”潮流,似乎正成为日本年轻社会的主流。此种境况,不知能否归结于二战失败后,日本武士道精神被美国人“阉割”后的恶果及其后遗症在作怪?

反应

 

灼见

【灼见】人民币应对贸易战的利器?/魏开星

特朗普上台后,全世界都将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割韭菜”,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

特朗普已经宣布自2月1日起要对邻国墨西哥、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而在对中国一番示好(声称中美两国合作可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上台百日之内将与习近平见面、强调与习近平之间的“伟大私人关系”等等)之后,对中国加征关税立即被端上台面,从10%起跳,考虑自2月1日起。

人民币贬值是双面刃

应对美方再次挑起贸易战,中方相信有所准备,不至于像2018年那样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其中一招是以人民币适度贬值来应对关税升幅。应该说,人民币贬值也是一个双面刃,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内地专家也存在争锋相对的观点。到底在现实条件下,将人民币贬至7.5元左右兑1美元,其对中国经济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应怎么看?

首先是人民币再贬值作用有限。人民币在现有基础上再贬值的幅度已很有限,应对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货物加征关税有一定的对冲作用,但是却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效应。目前,人民币离岸价在香港市面上可兑换的是7.3元兑1美元。若按照外资投资银行的预测,人民币贬到7.5元兑1美元,也就还有2%左右的降幅。以2%的贬值幅度去对冲即使是10%的加征关税,尚且力度有限;何况特朗普心目中对华加征关税远不止10%。可见,中方欲以透过汇率变动来对付美方的关税策略,其胜算极小。

相反,按特朗普上一个任期的套路,美方在征收关税的同时,势必要求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如农产品,像大豆、小麦等。这时,人民币加大贬值幅度,在进口三四千亿美元的美国货时,便要付出更多的美元。这是在中美贸易之间。

中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东盟、欧盟等,因顺差较大且没有采用本币交换,人民币贬值对中方的出口能获取一些优势;但对于像俄罗斯、巴西等国,由于更多的是采取本币交换,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就不起作用了。2024年,中俄贸易额将近2500亿美元,其中90%采取本币交换。

不利吸引外资

其次是人民币再贬值对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不利。近年来,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外资投入到资本市场上呈现下降态势,甚至还有外资撤资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币走贬,令到外资赚取人民币换成美元时汇率上损失不小。同样,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出海到外国投资时,若人民币比价长期疲软,对外投资也十分不利。

中国人民银行在冠病疫情前常常将“人民币没有进一步贬值的基础”挂在嘴边,那时人民币兑美元在7算之内;而自2022年9月15日开始跌出7算至今已2年3个月有余了。因此,从这意义上说,人民币不能再大幅贬值了。

顺差过大不是好事

第三是以汇率优势去获取贸易好处将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弹。去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将近1兆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引发西方舆论的强烈关注,声称这是二战后极少见的现象。事件必须引发中国的警觉,贸易不平衡将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顺差过大不是好事情,势必令到逆差国的不满。

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贸易不平衡轻者被要求进行贸易谈判,重者引起贸易战甚至是战争。中方若在贸易强势的条件下,再以汇率获取贸易便利,实属不智,也不足取。

最后是长期走贬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每走一步都很重要。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中国经济实力已达“坐二望一”的阶段,其货币地位将相应地维持强势,而不能因一时一事而令货币长期走弱;何况,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基金及金砖国家去美元化中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为此,人民币在现时情况下,不宜过度走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