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为独中教师争取合理待遇/黄燕娣博士

每逢迎来新学年之际,各独中纷纷在各报章或社交平台发布招聘广告,寻找各科教师,然而一些学校却在学年开始后仍未填补空缺。

与此同时,社会上却传闻许多大学毕业生失业的消息。这引发人们对于为何大学生更倾向于待业,而不愿意成为独中教师的疑问。可能是因为薪水低、缺乏挑战性,或者缺乏兴趣等原因。

曾有一位同事在教育领域工作了一年后选择离职。在他离职之前,学生们好奇地问及他为何离开教育界,他坦言找到一份工作,薪水是教师的两倍,而且福利也更为优厚。他还以幽默的口吻开玩笑说,每个月可以回来请学生吃炸鸡。

另一位同事则半途离职,放弃了在教育领域的工作,原因是他愿意为了高达五倍薪水的机会离开故乡,到国外从事教育工作。

薪水福利为考量

无疑,薪水和福利待遇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重要考虑之一,而独中教师的薪资水平显然没有能够吸引他们。这一社会现象提示我们,各独中董事部需要审视并调整相关因素,以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投身独中教育事业。

我们都知道医生、律师、工程师、总经理等这类职业或职位之所以令人羡慕,不仅社会地位高,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可观,因此成了社会上的热门职业。

高中生毕业后选读科系时,很多时候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而是这门科系出来后的经济地位。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需求是驱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果激励不能满足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就难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对事业的投入。

须满足物质需求

因此,要激励教师愿意奉献,并在工作中不感到后顾之忧,必须在满足教师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要关注满足其物质需求。使其在奉献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应有的物质回报,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独中教育的发展。

可是社会上存在一种观念,认为教师应该是无私奉献的,不应该追求任何回报,将其视为一种神圣的职业。这忽略了教师本身也是普通人,同样需要生活,并面临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和子女昂贵的教育费用。

教师为无数家庭的小孩,培育了当医生、律师、工程师等高职务的专业人士,却因经济条件,无法把自己小孩送往西方国家接受更先进的教育,或念学费昂贵的专业科系,这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讽刺,也是极不公平的待遇。

在百物皆涨的今天,要想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显然只靠“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等这些美丽堂皇的字眼是不够的,对教师的精神激励仍然需要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只有这样,教师这个职业才能成为备受羡慕、受尊重且备受追捧的热门选择。相应地,教师的素质将得到提升,学生的素质也会随之提高。

没有父母没有我们,没有教师,也许我们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因此为教师争取合理待遇是必要的。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