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从社团、宗教、村镇看华社变化/廖文辉博士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200余年来的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是一个为大多数学者普遍采用的分期点,然而站在本土角度来思考,1911年是否是个理想的分期的年份,恐怕不无商榷的余地。至少1911年前后,华人社会比较看不到显眼的转变。

1911年时由于清政府的垮台,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海外华人仍然心向中国,以中国为依归,以此为分期点有其时代的背景和利便。

事实上,20世纪另外还有几个可以采用的分期点,如二战结束的1945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的1957年,五一三事件的1969年等是。如果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最为重要的3个面向,即华团、宗教和村镇来探讨华社的演进、发展和变化,1911年恐怕就不是一个恰当的分歧点。

颜清湟的《新马华人社会史》基本仅处理战前的华人社会,其次华人村镇作为华社最为基层的组织,在其著述中则几乎缺席。在我的《马来西亚华人史》,主要以1945年为断限,原因在于华社经过3年8个月的日据时期,加上战后马共走入森林进行武装抗争,战前和战后的华人社会已经是另一番光景,华社可谓历经前此未有之翻天覆地的改变。

社团仍是华社核心

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太剧烈的改变,但如果深入了解,有不少的变化却在静悄悄中出现。社团作为华社三宝,仍然是华社的核心,其中较大的改变是文教团体大量涌现,反映了华社对文教的捍卫和诉求;至于个别单打独斗的社团,开始注意及团结的重要,逐渐走向联合,通过集体力量来为华社服务;华团的功能也从服务南来华民,演变为替在地华社奋斗和努力,总会的出现最能说明这种转变,而会党则逐渐消亡,纷纷转型上岸。

宗教仍然是华社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寺庙不因为社会进步而萎缩,不少宫庙反而在华社整体经济力量增强后,愈加富丽堂皇,华社通过信仰来达到心灵慰藉仍然有其需求,这方面的改变反而不大。

最后,作为华社最基层的聚落因新村计划的推行,将原本零散分布的华人居住形态,集中到一个固定范围进行圈住。或者是将原本住在同一范围内的华人,分派至不同的新村,使得战前以来已经形成的华人聚落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反应

 

要闻

伊党祝华社农历新年快乐

(吉隆坡28日讯)伊斯兰党祝全国华人农历新年快乐,祝愿大家繁荣昌盛、身体健康、幸福美满。

伊党总秘书拿督斯里达基尤丁今日发文告说,农历新年是与亲人团聚、增进联系及反思过去一年事件的重要时刻。

他借此呼吁各界加强对话,以消除误解,避免破坏马来西亚社会和谐的行为,特别是在宗教间关系上。

他强调,若各方尊重并理解彼此的界限与敏感性,涉及回教教义、法律及回教徒饮食需求的争议事件原本可以避免。任意妄为或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违背了大马相互尊重的精神,必须及时处理与杜绝。

达基尤丁警告,不负责任的行为若得不到遏制,无论出于任何目的,都可能引发受影响群体的反弹,对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他呼吁各界以对话化解分歧,共同维护马来西亚的多元和谐社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