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你的爱国方式,政治正确吗?/黄金祥

今年的国庆,恐怕是历年来最惨淡无味的。新后门政府刚成立,部长们这几天忙着互换办公室,又要应付四面八方涌来的祝贺,庆祝自己官运亨通都来不及,哪有心思庆祝国家独立?
不过也好,民众暂时得以耳根清净,也许不会有哪个官老爷又再指指点点,硬要大家高挂国旗,否则就是不爱国云云。
过去,就有一些地方市议会指示所有商家必须悬挂国旗,否则罚款250大元。结果,商家们纷纷爱国心爆棚,整条街插满国旗。有些老板一时不察,让自家外劳把国旗挂反了,或者被风吹翻了,被爱国路人甲拍照放上网,惹来一顿臭骂,还要被市议会罚款500令吉。
看来,爱国不能只白喊口号,还是必须付出一些金钱代价的。
挂国旗就是爱国,不挂国旗就是不爱国——这就是大马爱国主义的政治正确。
不知在官老爷眼里,那些在车上、摩托上插满几十支让人眼花缭乱的国旗、然后大街小巷乱窜的飙车一族,是不是比那些没有插国旗、但循规蹈矩的车主,来得爱国?
“国语不好即不爱国”
近年来,另有一派舆论,指责很多华人没有积极学好马来语,也是不爱国的表现。他们认为,华人没有主动结交马来朋友,对回教教义一知半解,难怪马来人对华人普遍存有戒心。
发表这些看法的,多是一些能操流利华、巫、英三语的社运人士,或者学富五车的学者教授。他们对我国族群之间的误解和对立痛心疾首,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终于发现症结就是出现在华社子弟身上!
比方说,如果你有位马来邻居,你们彼此却没有打交道,那一定是你的错。因此,如果你的马来语不流利,不懂得吟诵马来班顿,不会秀几句爪夷文,而且身边没有几个马来知己,那你一定是“华沙”分子!那是非常政治不正确的,最好赶紧到甘榜去多认识几个马来朋友!如果那么巧那么幸运,结交到回教教师……天啊!那你肯定就是爱国模范生了!
“正义魔人”枪打自家
还有还有,如果你热爱中华文化,为自己身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那也是政治不正确的。特别是当你在中美、港台课题等表达撑中的意见,那糟了,你随时会被一群“正义魔人”追杀,指责你是中华胶、小粉红,爱中多过爱马,应该剪掉身分证,“回到” 中国去!
当然,如果你爱美国多过爱大马,或者是哈韩、媚日、亲台分子,又或者以英殖民绅士自居……哦,那就没关系,你可以继续保留大马身分证。
最好,你也摇身一变,成为其中一个“正义魔人”,以抨击华人为己任,专挑华人的毛病,唱衰中华民族精神,仇视中国(不过,记得要亲台湾或港独),指责那些自认祖籍是中国的大马华裔。那么,恭喜你,你合格了!你绝对是政治正确的爱国华人。
本地政治学者,最欣赏这类懂得“自我民族批判”的华人。就像文革时代,那些高举毛语录率众批判自家父母的红卫兵,一定就是优秀的文革青年。
当然,那些政客们从来都不会告诉你,爱国,就是当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公民。遵守法律,准时交税,不贪污、不贿赂,不说伤害其他族群的话,大选投票拒绝盗贼政客……还有,疫情期间严守SOP,有疫苗快点打……那么,不论你有没有在窗口悬挂国旗,或者会不会背马来诗歌,你都比任何一个贪赃枉法的政客还要爱国。
当然,那些“正义魔人”也不会告诉你,对哪个民族文化认同是你个人的事。就像对宗教一样,你要不要去了解,完全是你的自由和选择,别人无权置喙,更与爱国是否无关。还有,对国际局势,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民主不就是讲究言论和表达自由吗?为什么当我的立场和你不同,你就动辄挥舞民主的大旗来攻击我?
无良政客爱搞煽动
当然,所谓的学者与社运人士一样不会告诉你,他们对政治改革束手无策。多年来,主流马来社群被无良政客洗脑,民族情绪容易被种族和宗教议题煽动,对华裔反对党领袖有警戒心态,以致错过许多改革的契机。
多数民族不改变,少数民族再怎么迁就、怎么自我矮化,也是枉然。但是,在大马批判马来人的种族或宗教主义是非常政治不正确的,华裔政治学者当然不会做那么笨的事。反之,枪口对准自家华社,就格外显得大义灭亲,不管多么烂的论述都立马变得“高大上”。这就是为何这些年来,一谈到国民团结,华社就会首当其冲,被学者们指责不爱国,否则怎样表现自己的正义凛然?
看懂了这些,再有人批评你不爱国时,你就可以很淡定的告诉对方:“我怎样爱国,是我的事。什么时候,我爱不爱国,由你说了算?”
爱国之心看不见?/何燕羚

大家这个月都在“忙”着关心美国的关税大战,似乎开始“淡忘”了我们下周即将开跑的政策——学生佩戴国旗徽章。
身为母亲和媒体人,不管中美贸易关系多紧张,我并不会忘记4月21日这日子。自下周一起,所有隶属教育部的学校将分阶段推行学生佩戴国旗徽章的政策,旨在培养爱国情怀,并加强学生与国家之间的认同感。
初衷无疑是正面的,但政策一出,社会各界却有不同声音,特别是来自学生与家长的真实回馈,值得我们深思。我亲自“采访”家里10岁的孩子。
我:你觉得佩戴这国旗徽章,你会更爱国吗?
他:不会。不管我有没有佩戴,我都不会乱丢垃圾,爱护这个国家,不用靠一个徽章。
存安全隐患
对这些正值成长阶段的孩子而言,爱国不是装饰在胸前的一块徽章,而是体现在生活点滴中的行为与认知。他们或许年纪尚小,却敏锐地指出,真正的爱国教育,必须超越表面形式。为何,我们的教育部却没看破这点呢?
同时,家长们也会多了一份担忧,国旗徽章采用金属扣针固定,对年幼或低年级学生而言,这类锋利物品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孩子贪玩时不小心扎到自己或别人怎么办?”
“是否有更安全的替代方式?”
这都是家长群中所关注的。的确,爱国教育不该仅停留在象征性动作上。徽章虽小,但传递的意义却该有更深层的教育内容作支撑。如果缺乏配套教学、活动与内在引导,仅靠一枚徽章,恐怕难以真正达成“爱国”目标。
我们也不该一味批评政策形式化,而是应该呼吁在落实爱国教育时,更加重视“意义”和“安全”之间的平衡。例如是否可考虑使用不具危险性的熨烫徽章,或将“佩戴国旗”的动作结合课堂讨论、主题活动或故事分享,从而让孩子真正理解国旗的意义与国家价值。
国旗,是认同的象征。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心中点燃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这不能只靠一枚徽章,而应通过教育的智慧与温度,慢慢灌溉,深植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