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促成抵制的背后力量/杨善勇

一家家知名的连锁快餐店多在家乡的同一条街上。经年累月,生意兴旺,从早到晚,客似云来。点餐机器前总是供不应求,排满不停涌入的顾客。一个个点餐列号不断往前推,侍者脸上挂着客套的公式笑容,渐渐地也被挤得非常疲倦。

那张抵制名单流传之后,场景开始逆反,像极了那阙悲凉的宋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厅的堂食座位,任你选。这些日子全天卖出的套餐,恐怕都不及过去半小时的收入。可是,说是稀疏,纯属夸大。

过了不久,开店的时间似乎也一再推迟。前半部的早餐时段,欢迎光临的大门紧掩,反正推推拉拉全不管用。这个时辰,他们想必上班了,可是不见一个人影。也许,人人身在厨房准备,或者聊天解闷,互相打气。

社会动员群起抵制

老话是有道理的:变化确实要比计划还快。市场瞬间翻转的怪异天气,来不及提前预告,谁也捉摸不清阴晴圆缺。以前是以前,现在不一样。人心的方向和买气的导向一样,恰似滔滔流水,最终往哪里奔去,往往由不得你一个人决定。

但是,眼前遽然浮现的这一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为何社会动员的步骤如此整齐划一?不需领导挺身前面高调一再三令五申,两岸的大城小镇几乎浮现同样的景观。这显然不是偶然的发生,而是隐藏一道看不见的力量。

因为这道力量的促动,人人认同,彼此嘱咐,步伐一致。一夜之间,十百千万,传遍天下。尽管名单中所列的技术,有者其实大不可能罢用;群众运动的大力激发之下,所有的行为都理所当然。

那么,这道显得神秘的力量背后,到底来自何处?除了公开集体抵制,如此这般的力量还能导引什么?不论商人怎么看待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万一有所生存的需要,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及时消减擦枪走火的风险?

这些问题,现有阶段,乃至以后的日子,皆没有圆满的答案。大家只能静待观察,希望学者抽丝剥茧的全方位剖析之下,得以逐步找出因果的链接,从而尽快提升民智,完善地管理网络时代影响力的本质。否则,未来很快遇见惊悚,自不待言。

反应

 

要闻

职总:并非不做餐饮业 本地人更爱在快餐店打工

(吉隆坡27日讯)大马职工总会(MTUC)指出,本地人并非不愿意在餐饮业工作,但相对而言,他们会更倾向于在快餐店工作,因为后者提供较好的待遇、福利和职业发展机会。

该会主席莫哈末阿芬迪指出,大型餐饮企业,尤其是快餐连锁店,通常更注重遵守1955年劳工法令,提供员工福利、灵活工时及足够的社会保障。

他接受《马来西亚前锋报》访问时说,大马人并非不愿意在餐饮业工作,而是由于本地餐馆一般工资偏低、工时很长,以及没有为员工提供公积金和社险,导致本地餐厅不受本地员工青睐。

“此外,社会对本地餐馆工作的认知,是一般把它视为缺乏地位,与快餐店或其他更知名行业的工作相比,这些职位显得不够体面。事实上,大多数本地员工更倾向寻找提供福利、职业发展机会和更优厚待遇的工作。”

据早前报道,餐馆经营者正面临难以招聘本地员工的问题,迫使他们依赖外籍劳工。

大马回教徒餐馆业者协会(PRESMA)主席拿督贾瓦哈阿里表示,大马人更愿意选择其他行业,而非餐馆或饮食店的工作。

“因此我们希望政府批准引入2万5000名外籍劳工,以填补全国马来餐馆当前的人力短缺。”

对此,阿芬迪呼吁本地餐馆业者转型,例如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资、改善员工福利,并遵守1955年劳动法。他认为,提升餐饮行业工作形象,让本地员工更愿意加入这一领域同样重要。

“我们认为,吸引本地员工的责任在于雇主,他们应努力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而不是将问题归咎于本地员工的兴趣缺乏。”

阿芬迪建议大马回教徒餐馆业者协会,优先考虑招募本地员工填补岗位空缺,而非继续依赖外劳,以减少本地餐饮行业对外籍劳工的依赖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