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保守措施料续盛行/胡逸山博士

民众进入公家大厦办事时,衣着要求明显趋于保守的标准。一些民众不知就里地穿着自己认为舒适、恰当的衣着走入公家大厦时被挡了下来,导致要办的正经事遭受延误,心有不甘而把事件贴上社交媒体等。

一些当权者忙不迭地站出来,说公家机构旨在服务来自衣着标准不尽相同的各族群民众,不应有如此硬性的衣着规定,乍听起来还颇为开明的。但语音方落,一些政府机构就发出通告说彼等的衣着标准指南向来如此,没有什么不妥,应予继续实施下去。一时民众陷入一道衣着标准的罗生门,不知如何适从是好。

另一边厢,又有了另一些花样。规定在某宗教节日假期前夕不得开办演唱会云云。在假期前办演唱会一般会吸引到更多观众购票入场,因为彼等得以通过歌唱娱乐来通宵狂欢,放松自己因工作而紧绷的心情,第二天睡得较晚起身也不打紧,无需摸黑起床去上班。这个通用于无论是否特定宗教信徒的开演唱会准则,当然也引起一定争议,看来也还会争论一段时间。

保守政策事出有因

举凡近日这些种种令人觉得本地社会朝向更为保守方向发展的公家举措,当然也还是事出有因,至少就有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第一个因素起源于在上一届的大选里,所谓的绿潮选民翩然抬头,其中伊斯兰党更是囊括史无前例的近50个国会议席,跃身成为国会里单一最大的政党,加上由伊党帮忙拉票的友党土著团结党也赢得几乎与传统上首屈一指的大党巫统不相上下的议席,让伊、土共组的国盟在选后的首几天,几乎就要成功组织新政府。唯在巫统主流派决定与希盟合作后,方组成了当下的所谓团结政府,而国盟也可说是功败垂成。

无论如何,去年大选的结果明显地呈现出绝大多数的马来裔选民还是选择支持国盟的现象。而伊党虽然当时所选的议席数量不比土团党,但所赢得的议席却几乎比土团党所赢得的要多出一倍。这也再再地显示,国盟支持者中,绝大部分主要还是支持伊党,而土团党可谓沾上伊党的光芒,方才获得还算不俗的选战成绩。

更进一步来说,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的马来裔选民,是认同以至追求伊党至少是保守、有时甚至可说是偏激的、以宗教为主要政治诉求(种族主义次之)的政纲,而只有一小部分是支持巫统一贯以来的种族主义为主、宗教为辅的政治主张;至于传统上提倡多元族群共处、不太强调宗教色彩的希盟,则更是在这各选民群体里得票寥寥无几。

那么在未来的半年内,即将迎来马来半岛上的6州州选,团结政府的希盟加国阵会共同对垒国盟。在其中的3个州,即吉打、吉兰丹和登嘉楼,团结政府一方几乎可谓打定输数,因为老树盘根的伊党政治势力在当地实在太过强大。这也可说是团结政府一方已然输掉一半了。

而在其他3州里,槟城基于其州议席的族群架构分野,州政权应该还是会为希盟所保住。这就剩下森美兰与雪兰莪为这场州选的主战场了。如果团结政府一方连这两个州都输掉了,尤其是输掉占了我国整体经济量四分之一的雪兰莪,那么就连团结政府本身也将摇摇欲坠,联邦政权也就可能倒向国盟一方了。

所以,团结政府当然希望得以至少不得罪、最好能够撬过来国盟(主要是伊党)的支持者,方能在州选里至少保住森、雪两州。但如上所述,这些选民应该是希望本地社会得以走向越来越保守的方向。所以也才会有上述这些明显是越来越保守的公家政策或措施,得以不时地发布、实施。

小拿破仑自作主张

而另一个因素也还是颇为微妙,即在上述当权者希望吸引保守派选民的大前提下,下面的一些自身本来也就想要走向保守方向的所谓“小拿破仑”,也就老实不客气地自作主张起来了,制定了一系列的保守政策与措施,而作为上司的当权者,大多又“不好意思”否决之,所以也就出现如上述般的无所适从罗生门了。

看来至少在未来半年里,如此令人进退两难的状况,也还会是层出不穷,甚至越演越烈。

反应

 

灼见

【灼见】加沙重建,谁说了算?/胡逸山博士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说,我国(应该主要是指政府、官联公司,也许还会“敦促”本地一些私企)将参与近月来被战火摧残的中东加沙地带的重建工作,包括建设一些医院、学校、居所等,也会与日本方面联手这么做。

在最新一轮的漫长战火,加沙地带饱受轰炸,几乎悉数被夷为平地,导致许多居民流离失所;还能残留下来的当地居民,也未能享有民生措施,难以维持基本的生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许多权威性的国际媒体与机构皆有充沛的报道、揭露等。所以,如果加沙地带还要继续作为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那么重建的确是有必要的。

投资还是捐赠

至于说我国会参与加沙地带的重建,其实,关键字眼应该在于“参与”上。这参与到底是投资还是捐赠,还是有投资也有捐赠呢?而两者之间的比重又将是如何呢?当然,如果政府只是“鼓励”或“敦促”我国企业到加沙地带去投资或捐赠重建,那也是无可厚非,大家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可置喙的,因为这些私企(哪怕是在政府压力下)要如何花自身的资金在国内外投资或捐赠,坦白说,大家无权过问。

如果我国私企选择或被“说服”在加沙地带投资,其实也不足为奇。近日安华官访英国时,有报道指出,我国官联公司及私企,在前殖民宗主国投资数以十亿计。而在较近的发达国家澳洲,其许多大都会(如墨尔本、悉尼、珀斯等)市中心黄金地带的很多地产项目,是我国房地产商开发的。

既然如此,那为何我国私企不到百废待兴、渴求发展、大把机会的加沙地带去投资重建呢?这在商业上是说得过去的,甚至可说是敏锐的商业嗅觉。

至于如果说是我国私企被“说服”,以捐赠的方式重建加沙地带,不论名义上被冠上企业社会责任,又或是奉近月来颇为流行所谓的“环境、社会和监管”(ESG)等理念,你又奈何得了他们呢?

然而,如果是政府自身,或是其属下的或有显著关联的企业要到加沙地带投资或捐赠当地的重建工作,甚至是政府方面以各种方式出资予我国私企来这么做的话,那么我国广大纳税人就绝对有权利过问因为那动用到公帑,而公家的钱终极来说是属于所有国民的。

政府要如何花钱,正式程序上是要向民选出来的国会交代的,所以才有财政预算案的提呈让国会审批,而预算案如果不获国会通过,那依照我国所师从的英国西敏寺国会民主制度,是等同于对政府的不信任议案的通过,政府是要为此而下台的!由此可见公帑的使用对于一个政府的合法性是很重要的。

需有优先顺序

而政府或官联公司如直接投资或间接通过我国私企来在加沙地带大事投资重建,那正如以上所述般,也许并不为过,甚至还是看准时机的商业决定。但如果不是投资而是捐献,那么大家就绝对有权过问如此的做法是否明智了。

其中有铁娘子雅称的前贸工部长丹斯里拉菲达就公开质疑政府的这项决定,因为她认为我国也有许多急需解决的基础建设(如乡区破烂不堪的学校)与民生课题。

安华也不甘示弱,以呼吁大家要有同情心来反击。但在尤其是东马惨遭水灾蹂躏的当下,大家也许觉得同情心往何处放,可能更需要有优先顺序吧?

但这里也还有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即看来此后加沙地带将为以色列所全面控制,而以色列的绝对后台美国,其新任总统特朗普甚至说要把当地的巴勒斯坦人全部移居到邻近的埃及和约旦去,那也就强烈暗示说以后的加沙地带将重新成为以色列的一个犹太裔垦殖区。换句话说,以后加沙地带的重建与否、如何重建、由谁重建等,是由以方说了算,而非已然丧失控制权的哈马斯。

众所周知,我国与以色列势不两立,那以方又如何会允许我国参与当地的重建呢?可能要先搞清这一点,我国方能高谈参与重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