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制定明确的学业目标/黄燕娣博士

制定明确的学业目标,是每位学生在人生旅程中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为个人提供明确的方向,也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更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每年新学年开始,各独中的高三学生中有一部分选择拿着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文凭退学,转投学院,以追求更轻松和时间更为节省的升学途径。然而,在做出这样的选择时,很多学生往往忽略制定明确学业目标的关键性,特别是在高三这个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时刻。

另一方面,初三毕业标志着学生将迈入高中的新阶段,在选择理科或文商科时,学生需要更注重个人兴趣与未来职业方向。这个决定不应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校或家长的期望,更应该考虑到个人的兴趣和未来职业方向。

在面临未能达到学校对理科最低要求的情况下,学生在考虑向教务处求情之前,应深刻思考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前规划学业。这种决策不应仅仅强调一定要选择理科,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的兴趣、能力和限制条件。

这样的规划不仅对个人职业发展负责,同时有助于更好地适应高中学科的学习环境。在做出选择时,学生应该保持开放心态,注重个人的整体发展,并寻求与未来目标相符的学科方向。

考虑个人兴趣爱好

即将毕业的高三生,在面对继续升学选科决策时,学生首先需要反思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探索其他学科或领域的可能性。综合考虑个人兴趣爱好、擅长科目以及未来职业目标,有助于确保所选择的科系与个人发展路径相契合。这样的选择更有可能在未来的学业生涯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提高学业成就。    

对于高中阶段学科表现不佳的学生来说,面临升学或转专业时可能会陷入困境。因此,提前规划选科和选校变得至关重要。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以避免在大学入学后才发现选错了科系,难以轻松转专业。

更进一步,学生在制定学业目标时,应该深入了解各学科的特性,并将个人的性格与所选学科进行匹配。不能因为成绩好就选择进入理科班,认为大学一定要念医学系及热门的科系,或者选择距离家近、容易读的科系。应该以自己的兴趣、志向和能力来进行全面考虑。

向学校辅导处请教

在面对未来职业和学科选择的迷茫时,学生可以通过学校辅导处寻求建议,向教师请教,甚至向已经毕业的学长姐请教经验。此外,参加有关升学和就业的讲座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以便更好地了解各科的出路信息。

高三生在面对未来时,应该更加注重对自己的规划和目标的明确。不要轻视从事提前调研工作,多参与各类活动,积累实践经验,以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同时,要时刻保持与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志向和兴趣,避免因为外界期望而迷失自我。

制定明确的学业目标是实现未来成功的关键步骤,不仅有助于成功应对高中学业,也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每个阶段,学生都需要保持清晰的思考和规划,通过积累经验、多方咨询来确立学业目标,为未来成功奠定基础。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