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十年为期,中马关系再进阶/罗传钰博士

2013年10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马来西亚,两国领导人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年间,中马关系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大方向,高层交流频繁,政经文各领域合作全面开花、亮点纷呈,中马关系走在中国同东盟国家关系前列。

2023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中马两国迎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也将在各领域带来更多别样的发展机遇。

政府发出积极对华信号

一、落实最大公约数的共识自组阁以来,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先后展开多项对华外交活动,如赴中国驻马大使馆吊唁中国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在与中国驻马大使欧阳玉靖的会见中强调对华合作是其政府的优先选项等。可见安华政府已经发出积极的对华信号。

同时,我们也看到,美国近期采取政治经济双管齐下的系列举措,在供应链重塑、数字经济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强化对华竞争,也在政治领域向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施加价值观压力,并将意识形态因素更深地融入经贸合作领域。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采取合纵连横策略既是本届马来西亚政府稳定之道,亦是其外交战略之本。即安华政府仍然不会“选边站”,而以稳定的“对冲策略”来实现马来西亚核心利益最大化。

因此,理解彼此战略选择,回应彼此重点关切,最大限度地寻求利益共同点和共同价值观将成为中马两国未来政治交往之关键。一方面可通过中马合作高级别委员会、战略磋商等双边机制来加强高层战略沟通,从中央层面来进一步打牢共识基础;另一方面则可加强地方政府的经济交往职能,积极发掘西马霹雳和彭亨、东马砂拉越和沙巴等州属的资源优势,加固及创新地方政府合作机制,以地方良好合作增加国家友好关系,形成央地互动的共建格局。

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

二、发挥经贸合作的最大潜能经贸领域,无疑还是双方合作的重头戏。其中,贸易、投资、旅游、基建仍是重点,数字、永续能源将成爆点。但双方不能仅停留于传统合作,更需聚焦于具体领域的创新,提高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首先,善用区域协定红利。近期RCEP与CPTPP先后在马生效,为马来西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助力。中国可专项研讨这些协定给马来西亚带来的比较优势,借助对原产地规则的更新适用,加大对马来西亚的定向投资,增加彼此间人财物等要素的流动,发挥马来西亚联通亚太及欧美市场的最大潜能,实现其与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契合。

其次,推动基础设施的软硬联通。双方可利用东海岸铁路建设顺利推进这一契机,在硬件建设较为成熟的基础上,规划沿线站点的产业开发和区域联动,把东西海岸各城镇串联起来,用速度与便利“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刺激“内需”,为沿线居民生活带来真正的福利,实现“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最后,将技术创新延伸至传统产业。过去一年,在永续能源、大数据、数字服务等产业,纷纷显现中马企业彼此间的技术融合创新。这既符合马来西亚招商引资的重点方向,又体现中企对马来西亚发展相关领域的认可与信心。

除此之外,我们更可将技术创新的目光投入到农林渔等传统产业,如引进先进智能、高效环保的农机产品,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减少对外劳的过度依赖,还能造福甘榜地区,加快马来西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

对话取代冲突赢高评价

 三、回儒交流将成一大亮点安华曾在担任副首相时举办了马来西亚第一次回儒对话,得到许多回教知识分子积极响应,与会者超过千人。可见,安华更强调回教儒家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他以对话取代冲突的做法也赢得国内外的较高评价。

在近日中马两国外长的视频会晤中,马来西亚外交部长拿督斯里占比里表示“马方期待同中方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回教文明与儒家文化间的沟通对话,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这也说明安华政府仍将继续贯彻这一路线。

从2022年3月2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首次出席回教合作组织外长会,到12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中国在加强与回教世界的交流合作,也为中马在回儒交流上带来更多机遇。

除了利用文明间对话交流获取共同价值观,双方还可利用地方政府与企业开展两国间涉清真领域的交流合作,又可借助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加强合作的契机,突出桥梁平台效应,为马来西亚提供参与合作、扩大市场的机会。

带着“切水不断”的友谊、硕果累累的成绩,中马合作的下一个十年必将迎来更多高光时刻。

 

 
 

 

反应

 

灼见

【灼见】大马加中国:机遇和契机/蔡元评

习近平在特朗普以关税恫吓全球之际访问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有极为正面的意义。他同时到访越南和柬埔寨。“中国+1”是此行的元素。

东盟贴近中国,地缘关系密切,是中国向世界挺进的中继站。东盟地理位置优越、“中东”资源互补、市场潜能巨大。中南半岛形势尤其险要,泛亚铁路全面建成后,中南半岛将成为中国摆脱“岛链”纠缠,从大陆腹地南下,直达印度洋的要冲。

“中国+1”一带一路浓缩版

十几年前,到中国投资的外商提出“中国+1”概念,内容很简单,就是减少对中国的单一依赖;所谓+1,意思是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设立相同的供应链,应对紧急情况。

中国经济起飞,工资激增后,激发了外商纷纷往更廉价的地方发展。随着美国不断的点燃贸易战火,特朗普上台后变本加厉,祭出245%的高关税逼中国就范;失性、失理性的作为,提醒了全球制造业,包括中国,必须提速“中国+1”的大战略。站在中国立场,+1是中国企业走向国外,结合外国资源持续发展的圭臬。

“中国+1“对中国的影响很复杂,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潜在的风险。但眼看不断失序的美国,是势在必行了。

积极方面,鼓励中企以中国为腹地,走出国门,与外企组合,利用成本优势,分散风险,构建上下游分工的产业链,是大势所趋 。而产能转移,也必然产生阵痛:工作岗位流失、加剧就业市场竞争和内卷现象。

“中国+1”的一个数据看不到的成效是巩固国际关系,建立全球南方朋友圈。一带一路其实是“中国+1”的先驱,一带一路的浓缩版。不一样的,是一带一路比“中国+1”更宽广,甚至是“中国+2+3”!

中国的首选中南半岛

“中国制造”生产了世界40%的各类产品,长远而言,是无法持续的,唯一的出路是以“中国智造”另寻蹊径。“中国+1”是过渡时期必须的稳定剂!

“中国+1”的地区并不是发达国家,而是发展中的全球南方,转出去的多半是中低档产业。转移其实已经在发生,例如东盟,南亚的印度、孟加拉、或者遥远的中南美、非洲等国家。

更明显的,是21世纪出现的百年大变局,将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的核心东盟起步。东盟是“中国+1”跨境延伸的必然通道。东盟的经济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营运成本较中国低,更重要的是生产材料和中国高度互补。尤其是和中国毗连的中南半岛。习近平出访越南、大马和柬埔寨,带着浓厚的“中国+1”元素。

大马政经稳定,教育发达,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交会点。马六甲海峡链接亚欧非3大洲;每年10万艘船舶穿梭其间。此外,马来半岛是泛亚高铁的中心线,贯通北京-昆明-万象-曼谷-吉隆坡-新加坡6个大城市的最后一棒。

隆新高铁建成后,全长4478公里的高铁,将成为中南半岛上,从陆路直达印度洋的大动脉,从北京到新加坡的 "一条龙" 。种种优势,使大马成为“中国+1”的亮点。

马中为世界新秩序打样

马来西亚以最高规格接待习近平。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亲自到机场接送。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陛下强调,尽管全球地缘政治分歧,大马与中国也将继续加强双边合作。

安华在欢迎会致词时以中文“四海之内皆兄弟”形容马中关系;他表示,在当今的动荡时期,“中国是理性、强大及可靠的伙伴”。结语时他再以谚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指出,“韧性”是强国的元素,保持坚定,再多的困难也能走下去!

马中签署了31份了解备忘录,涵盖国防、外交、经贸、投资,包括新兴科技例如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

当前,中国经济面向两个态势,高科技例如DeepSeek、芯片奔向上游,十分亮眼;传统的中小企业则滑坡。在特朗普歇斯底里以关税亵玩“中国制造”之际,中南半岛将成为中国走出去的着力点、全球新秩序的示范区。

吉隆坡和北京的决策者如何迎向机遇,掌握契机?拭目以待!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