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华社散沙与断奶论/廖文辉博士

1969年五一三事件爆发,事件平定后敦拉萨担任首相,推行单元趋同的国策,从此改变马来西亚各领域的政经文教发展。

政治上巫统独揽国家大权,一党独大;经济上《新经济政策》致使华人的经济利益遭受剥削;文化上独尊马来文化,其他文化被边缘化。

1970年代可谓是华社的郁闷低潮时期,华社内部也在酝酿一股奋发拒止的浪潮。在政治方面,马华发动华人大团结运动,但以失败告终。

经济方面,马华推动合作社计划,希望可以积沙成塔,壮大华社的经济力量,但最后因为管理不当,以致华社小市民的经济受损,遭遇惨痛的滑铁卢。

文化方面,华团宣言虽让华社在华人文化发展和推广方面信心满满,但后来董教总和堂联的分歧,华团的领头羊之分裂,延续至1990年代的总纲领事件。

1970年代华人社会因应国家单元政策在各领域所进行的反扑,几乎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失败告终。以巫统为首的有关当局,不想看见华社大团结,采用收编、分化和拉拢等各种手段,让华社内部意见分歧,山头林立,互别苗头,无法一致枪口对外。

李三春下野是分水岭

其中对马华公会最大的伤害就是迫使具有远见,有策略、有论述的丹斯里李三春在政治生涯的高峰时下台。此后马华历任的总会长皆心无大志,只能是巫统的应声虫,这是马华衰败的开始,最后在2018年的大选一败涂地,李三春的下野是个分水岭。

在上述的大背景下,从1970年代至1980年代,华社始终有一种声音,就是“华社是一盘散沙”,许多的事例都让华社见证不论任何举动,最后都会因意见不合而四分五裂,并以失败告终。

这种声音持续到1990年,还偶有听闻。华社是否一盘散沙,当时的知识分子、学者、报人都不间断在报章上就这个课题针锋相对,引起激烈的讨论。

华社散沙论普遍笼罩在当时华社的上空。199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让华社全情投入赚钱发财的情景,华人散沙才逐渐退潮,进入21世纪,这种声音基本销声匿迹。

1970年代开始,正是华人政治衰败,文化低潮和不振,国家开始单元化。心急如焚的有识之士忧心在面对国家强力打压下,如果再不奋起自强,恐怕会有同化灭族的危险,故此在这种忧患意识的促使下而形成的争论。

以事后之明回望30年前的讨论,事实上,华人在各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硕果累累,遍地开花,这绝不是一盘散沙的华人社会所能成就的。

经济方面,大部分马来西亚的大城市都是华人胼手胝足开发出来的,世界五百大富豪排行榜有马来西亚华人的身影。

教育方面,华社仅凭六七百万人口撑起小学乃至大专教育的一片天,并有自身的民间教育部。

文化方面,华人以祖辈的资源在此安身立命,在文化习俗方面不断有所创发;马华文学还是中港台以外的中文创作世界,备受瞩目。

其他事例,在所多有,不胜枚举。

1990年代的断奶烧芭争论,是对典律产生与否,以至马华文学往后何去何从的一种焦虑,虽然主战场在马华文学界,实际上这个争论其背后的原因是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同散沙论如出一辙。

20年后回看这场争论后,马华文学无需断奶,照常有很好的发展势头。

华人不仅不能断奶,反而必须不断发挥祖辈的观念价值和习俗文化资源,才可以让华社不至于一般散沙,在各领域皆能有杰出的发展,贡献国家。同时也是华社能有尊严生存下来,甚至成为他族学习模范的对象。

反应

 

要闻

刘益光“癫马”论惹祸 阿克马:法庭见!

(马六甲2日讯)巫统青年团长拿督阿克马扬言要状告马华柔佛州宣传局副主任刘益光,并要求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关注此事。

刘益光也是巴西古当市议员。他日前在脸书专页帖文中的“癫马”一词被网民翻译为“疯癫的马来人”,引发争议。刘益光随后解释,“癫马”是形容“做事不经思考的阿克马”。

阿克马周六在脸书发文抨击刘益光的言论是一项对他非常严重的指责,将他抹黑为一个做事不计后果的人。

阿克马表示,若“癫马”确实是指“疯癫的马来人”,那么刘益光的言论就是在侮辱整个马来族群。

“因此,我将指示我的律师及巫青团律师向刘益光采取行动。届时,就让我们在法庭上看看究竟是谁没脑,谁会变疯。法庭见!”

此外,阿克马也在帖文中标记魏家祥,要求他关注刘益光的所作所为。

“拜托不要让他变得那么愚蠢,更不要让小人得势。”

刘益光早前在脸书发文揶揄民主行动党是汉奸,并写道:“马华和华社讲话,火箭向癫马告状,谁是汉奸一目了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