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华社民间的创意/廖文辉博士

属于文化上层的大传统是需要时间营造和累积的,现阶段恐怕难以苛求,但马来西亚华人的庶民文化习俗,却处处充满智慧和惊喜。

我曾经说:“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可以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民俗才是影响我们最深远的,是我们最为深刻的文化表现。”为此还特别提出华社的第四宝,或第四根支柱——民俗的观点。

早期属于庙会活动或逢年过节表演的舞狮,在被禁止的危机中,以举办醒狮比赛来突破有关当局的禁令,最后形成一套由马来西亚华社制定的比赛规则、教练制度、培训方法等,并传播到全世界,成为国际赛事。

扯铃也是如此,由老人小孩的休闲活动逐渐改良成为舞台上的表演节目。还有陈徽崇和陈再藩创发的二十四节令鼓,虽然是有书艺的大传统文化元素,但确是许多宴会和活动的表演节目,仍然是草根性极强的活动。

以上3种民俗在华社的创造性转化之下,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创意,传扬国际。

华社生活小智慧

如果仔细观察华社的日常生活,华社的生活智慧不时闪闪发光。华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不少禁忌,但总有一些避忌的方法。

如在马六甲某新村门牌四号的屋主,将其门牌改为“诸事顺利”。估计这户人家应该是朱,“朱”“诸”同音,“事”“四”同音,既能避开“四”与“死”的谐音,同时也巧妙成为这户人家的祝福语,即朱家人士皆事事顺利的意思。

华人茶餐室有一种特殊的打包方法,就是利用炼乳罐来取代塑料袋打包饮料。炼乳是华人喝咖啡或奶茶必备的冲泡原料,每一罐炼乳使用后总有不少黏附在罐壁上的炼乳,丢弃无疑是种浪费,尤其在生活艰辛的年代。

因此,商家灵机一动,在开罐后的铁片上打出两个孔洞,穿上草绳,作为手提带,然后物尽其用地将滚烫的热水倒入冲泡咖啡,就成为天然的打包罐,可以提着四处走动饮用,民间俗称咖啡罐。

这种咖啡罐有两个缺点,罐口锋利,饮用务必小心,否则容易划伤;其次是数量有限,只能限量供应。目前这种特殊的打包方式还存在于小村镇,大城市基本已经消失了。

早期华社都会到神庙祈求平安,然后会带上一些黄色的符箓,将之焚化和水喝下,据说能保身体健康,事事顺利。我小时与奶奶同住时,也喝了不少。

深具创意和想象的家长,担心孩子看着白开水上面漂浮着的黑色灰烬难以下咽,因此就心生一计,将焚化后的灵符加入美禄饮料,如此小朋友就不会面对黑白分明的白开水,而是一杯美味可口的饮料了。

诸如此类的民间庶民生活小智慧其实还有不少,有待我们慢慢去挖掘。

反应

 

要闻

伊党祝华社农历新年快乐

(吉隆坡28日讯)伊斯兰党祝全国华人农历新年快乐,祝愿大家繁荣昌盛、身体健康、幸福美满。

伊党总秘书拿督斯里达基尤丁今日发文告说,农历新年是与亲人团聚、增进联系及反思过去一年事件的重要时刻。

他借此呼吁各界加强对话,以消除误解,避免破坏马来西亚社会和谐的行为,特别是在宗教间关系上。

他强调,若各方尊重并理解彼此的界限与敏感性,涉及回教教义、法律及回教徒饮食需求的争议事件原本可以避免。任意妄为或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违背了大马相互尊重的精神,必须及时处理与杜绝。

达基尤丁警告,不负责任的行为若得不到遏制,无论出于任何目的,都可能引发受影响群体的反弹,对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他呼吁各界以对话化解分歧,共同维护马来西亚的多元和谐社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